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爱德蒙 柏克

岁月始终在不停歇的变迁,山河亦相伴改换新颜。世人往往都生活在一个不断更迭变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唯有国家是始终难以被割舍和遗忘的存在。

一个国家的面貌不仅决定了一方天地之下的命运,更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源。相较而言,若想要让人民始终热爱自己的国家,国家必然也应当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行。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如今屹立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昔日却并非是现在这般光景。早在上世纪中叶独立以来,这个在风雨飘摇之中岌岌可危的小国又刚被迫成独立国家。甚至连统治者都对此感到无助和悲哀。

一张张旧时的照片展现了它当年内忧外患的模样。今人不曾想到的是,距今仅有数十年后,这个国家竟一跃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社会面貌也断不可同往日而语。

这个在上世纪便历经风雨洗礼的国家就是新加坡。因为繁荣的经济发展和国内发达的城市建设,新加坡在亚洲始终是众人向往的完美国度。殊不知,1967年前后资源匮乏的新加坡跟如今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被迫从联邦中独立

一个国家命运更迭的开始,往往是世界局势悄然发生转变导致的。在掌握了资源和话语权的国家眼中,一个小国的命运也只能沦为无足轻重的棋子。

如今仍有许多国家的命运在重复着往日上演的悲剧。曾经的新加坡便是这段历史最真实的亲历者。因为资源匮乏和国家领土狭小,新加坡在当时几乎没有自主发展的可能,这便为日后被迫独立埋下了深切隐患。

二战之后亚洲大部分国家的实际地位得到了根本性改变。摆脱了殖民地身份的各个国家开始寻求新时代的发展道路。其中就包括英国撤离之后的几个东南亚国家:马来亚、新加坡以及数个小国。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原本各国组成联邦的目的是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可矛盾也随之而来。名义上属于同一国家的马来亚和新加坡,在经济政策上并未实现统一。新加坡提出的共同市场概念被经济基础本就薄弱的马来亚直接拒绝。

为了防止新加坡实现经济崛起,马来亚甚至企图提高新加坡上缴税收。双方就此产生分歧。同时两国之间在政治选举中各有干涉,互不相让。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原本就紊乱的国家形势,最终在种族文化问题中得到彻底爆发。有着百万华人数量的新加坡,凭借人口优势让马来人在联邦中的话语权逐渐缩小。感受到威胁的马来人就此发动暴乱对华人展开进攻,此后更是几度冲突。

剑拔弩张的国家形势最终导致了新加坡的出局。1965年,在马来西亚首相东姑的坚持下,新加坡因为种族问题被彻底踢出了联邦政府。原本就内忧外患的新加坡就此被迫成为了独立国家。

千疮百孔的社会面貌

1965年8月9日早晨,新加坡国内广播电视台在全国播报了一则震惊全国的新闻。李光耀总理正式宣布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中独立。此消息一经发出,举国上下尽皆哗然。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一张黑白相片之中更是记录了李光耀当时的情绪:眉头紧锁的他满脸堆砌着愁苦和忧虑。显然,李光耀已经意识到新加坡往后的命运将举步维艰。

甚至日后在回忆录中,李光耀还深切的发出感慨,他表示自己从未有过如此悲伤的情绪。很多国家争取独立,可新加坡的独立确是被强行附加的,这个独立的日子,也并非值得庆祝的一天。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多数人对于新加坡的印象停留在如今高国民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面貌之下。遗憾的是,刚独立的新加坡几乎与如今的盛况截然不同。

西方报纸大肆渲染的标题中包括”几乎勉强建立的国家”,事实上新加坡国内现状确实难以让国民看到希望。1967年拍摄的一组照片,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

当时新加坡国内城市地区虽有着数量众多的汽车与高楼,可持续动荡的社会让一切都黯然失色。画面中的新加坡市区,街头与街道随处可见满地狼藉或是垃圾遍地。一脸愁容的过路市民在破败的大街小巷穿梭,却不曾有人驻足停留。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这些都是因为国家动乱失业的年轻人,他们感受着脏乱差的居民区环境,却始终对此无可奈何。除此之外,远离市区的海边还有不在少数的贫民定居。唯一没有差别的是,他们都深陷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中无法脱身。

另一方面,当时整个新加坡因为华人数量的庞大,整个国家都围绕在汉语形成的文化圈内。老照片中随处可见街道左右的房屋上下张贴的标语都是使用汉字完成。

一个国家走到了历史进程的边缘,若不寻求全新的突破,国家的发展由内而外只能逐渐走向瓦解。

1967年前后的新加坡便是如此,在外被马来西亚强行剥夺了发展的权利,国家内部又始终深陷在经济萎靡的阴影之下。李光耀的忧愁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改头换面的国家

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而言,真正重要的并非是盲目的寻求发展和突破,而是真正找到适合国家和人民永续发展的道路。

当年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李光耀深知新加坡真正需要的是以最快的时间找到经济复苏的方向。他也确实对此作出了长久的努力。

1967年,新加坡国内人口超过200万之多,可失业率同样高达12%以上,多数人生活在温饱水平以下。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调研后发现制造业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1968年,新加坡就此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工业区的成立和建造完成的轻工业基地让新加坡有了吸引外资的根本。在一众优惠政策的引导支持下,短短十年内,新加坡就从当年经济断流的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

若是仅依靠制造业的兴起,似乎也难以满足世界局势日新月异的动态发展。

这时候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虽然国家资源匮乏且较为脆弱,可毗邻马六甲海峡的地域区位就是新加坡得天独厚的优势。依靠海峡不断发展炼油工业,新加坡也正式在世界舞台占据了一席之地。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数十年的经营布局之后,新加坡的经济环境有了史无前例的增长。直到1983年以来,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高达9%之多,也同样是当时世界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相反,国家失业率也从12%降到了3%。1991年李光耀正式卸任之际,新加坡的人均GDP更是高达14000美元左右,成为世界最富庶的国家也指日可待。

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标志,必然是社会整体面貌的提升。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如今的新加坡除了高屋建瓴的经济发展,更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其国内一尘不染的街道环境和极高的国民素质。事实上,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数年内也对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早在1965年,李光耀在视察工厂后就随即推出了严厉的刑法限制国民的举动。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鞭刑。1966年《破坏法》的推出更是对加大了刑法的控制范围,对此后数十年内国家的社会治安起到了绝无仅有的关键作用。

如今的新加坡俨然成为了东南亚国家中独树一帜的存在,繁华的城市面貌和富庶的经济环境让世界各国都为之侧目。若是再回首数十年前的新加坡,方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1967年的新加坡,被迫成独立国家,街道满地狼藉,过路市民一脸愁容

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繁荣富强,让国民安居乐业,其根源并非在于盲目依靠外来势力的帮助或是一味的寻求短暂的援助。

若想要真正实现发展的可能,必然需要从根源入手,发掘适合国家长期存续的道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