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仅仅3个月,就从一地一国扩散到全世界百多个国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分国界、种族、文化,更不管是什么政治体制,都难以幸免。在疫情面前,世人再次面对严峻考验,尤其对当政者,更显职责之重大。
检视这期间不同国家领导者的反应,显然有着不同的考量,采取认为最有利于应对疫情、最符合国情的对策。就像封城,是一些国家的杀手锏,不惜让经济和社会活动暂时停摆;但也有的国家对疫情采取依情处理,尽量让经济和社会活动如常。事实显示,皆有其利弊。
随着疫情的演变与恶化,不难发现,尽管政策的出发点都一样,可即使采取同样的对策,其效果却有巨大的差异。就像封城,除了武汉,如今还有韩国、意大利、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能否取得同样效果很难说。因为武汉封城是春节前后,与这些城市当下封城时的节点明显不同,而中国政府采取举国体制防疫的做法,也不是这些国家都能照做的。
同样,即使是依情处理,也面对防控效果迥异的局面。因为尽管政策的目标一致,当政者的领导理念与能力,还有面对的国情,如国家大小、国土单一或是群岛国;医疗体系的规模与资源等也都存在差异。这就不能不影响防控疫情的效果。
网络媒体曾有“抄作业”、“优等生”之说,其实并无意义,且只会让共同协力战胜疫情失焦。
新加坡防控疫情的做法,的确一再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哈佛大学等赞誉,但过程中,也不乏被网络媒体质疑与批评。到底这是见仁见智,还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我想,能否从专业的深广度理解,才是问题的症结。
让我们略作回顾:自1月23日首起输入型病例到2月4日,新加坡共发生24起输入型病例。2月5日到3月3日,转为出现社区传播。当时总病例有108起,其中24起是输入型。此后新加坡既面对较多本土社区传染,又再次面对输入型病例增加的趋势。截止3月19日,第二波输入型病例已高达111起。
由于疫情在全球肆虐且日趋严重,李显龙总理3月12日再度发表电视谈话,重申新加坡既不封城,也不会把预警级别调高到红色。至此,人们也许要问:政府为什么既不封城,也不调高警戒级别?难道不怕疫情失控造成重大的人命损失吗?
我看不是不怕,而是政府心里有数。这个数,就是从防控疫情的进程中得来的。
首先,基于从2003年应对沙斯病毒后构建起来的警戒系统(DORSCON),结合长期努力打造而成相对完善的医疗体系(公私并存),得以让政府知道,通过系统运作营造的功能、医疗资源的优势与极限,将可提供政府决策的基础。
更确切地说,就是决策者有把握依据这样的基础与功能,再根据对疫情作出理性的评断,能出台必要的举措有效控制疫情。
事实也显示,虽说病例不断增加,但新加坡还是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应对。既没有让疫情失控,也没有出现病患死亡,医护人员被感染的事件。对比沙斯疫情,无疑有着巨大的进步。
为什么能有此成绩?说穿了,就是决策者不仅启动系统运作,在疫情变化中及时调较警戒级别,也采取一连串针对性的措施,以化解疫情扩散,同时对深受影响的经济领域给以大力支援,从而确保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与社会的冲击。
这期间,政府坚定扎实做好了以下几件事:1. 在必要的场所进行预防性体温检测;2. 对疑似病例进行病毒检测;3. 及时到位的追踪病源与感染群;4. 采取不同标准隔离疑似病和确诊病病例;5. 对确诊病患依病情提供不同的医治方案;6. 严格执行居家隔离令,严惩违规者;7. 紧密结合科研单位,互相配合,营造有利的防控效应;8. 对国外疫区制定相应严格的入境限制。
当然,做好这些还不够。政府也在防止恐慌情绪蔓延。日用品与医疗物资为什么不会短缺?为什么生病者必须戴口罩?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不间断的进行科普教育,并且与民沟通,才得以取信于民,从而全国上下一心,共克时艰。
当前的问题是,政府怎样做才能让民众也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相信政府将一如既往,采取必要与有效的对策,争取在下一阶段的疫情防控中,争取胜利。
下一阶段的疫情会有重大不同。尤其是新一波输入型病例来源国多元。这无疑会加重疫情防控的难度。而严厉的入境管制,意味着会给国人带来更多不便和干扰。
这个时候,笔者认为更应该相信政府,配合政府,做好个人卫生,负起社会责任,也要相信我们的医疗系统是有效的,相信政府会有防止挤兑医疗资源的措施。只要政府冷静决策,人民团结一心,尽管未来还有不确定性,相信没有新加坡跨不过的坎。
相关阅读:
澳大利亚、新西兰锁国!违反隔离令或监禁6个月
马禁止国民出国!新加坡忙为马国员工补贴找住宿
美国冠病疫情到底有多糟?
– End –
南洋时评——南洋视角、深度观察、时政分析、财经盘点、历史回眸、环球热点评述。
【敬请关注:南洋时评】
点击阅读原文可参与随笔南洋论坛的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