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战场上,当土耳其不得不直面俄罗斯的锋芒时,非常明智的选择了和谈。毕竟在国际事务中,大多秉承着一种态度:占据上风时咄咄逼人,没有把握时以和为贵。
然而当土国代表团抵达克里姆林宫时,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偌大厅堂中只留下四张椅子,供两国总统和翻译使用,其他人只能站着,而且他们后面赫然便是叶卡捷琳娜女皇的雕像。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如此安排显得别有深意。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娅,出身并不显赫,只是位平凡的普鲁士姑娘(德意志地区),其父是拥有一小块领地的没落贵族。她能从灰姑娘一跃而为女沙皇,缘于邂逅了远在星辰之外的好运气。
当时的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是彼得大帝唯一直系后代,但她没有子嗣,按传统需要在众多远亲里选接班人。王室联姻是欧洲各国合纵连横的惯用方式,找到一位有血缘关系的继承人并不困难,荷尔斯泰因(位于德国北部)王子彼得被选中。
备受打击的索菲亚很快冷静下来,只有成为真正的俄罗斯人,自己才能在这个国家立足。于是她昼夜苦读,尽其所能了解俄罗斯的一切。甚至当身患重病时,坚持把为她祈祷的新教牧师换成了东正教神父,以此表明皈依之志,此举赢得整个俄罗斯宫廷的赞许。
1744年索菲娅受洗东正教,换了个斯拉夫名字叶卡捷琳娜。
婚后两人各行其是、势同水火,彼得登位后关系更是急转直下,到了公然敌对的地步。叶卡捷琳娜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将来,她面临三种选择:维持现状和彼得荣辱与共;继续被彼得冷落等着被打入冷宫;再就是主动出击,我的命运我做主。
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
个性的强悍加上雄厚的实力,催发了叶卡捷琳娜的野心。她的前辈彼得大帝只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却始终未能得到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叶卡捷琳娜决定帮他完成这一愿望。
要想到达黑海,必须经过高加索地区,奥斯曼帝国成了最大阻碍。然而当时的奥斯曼仍然强大,单凭俄罗斯一家难以拿下,于是女皇极为策略的采取蚕食手段,并且拉拢英普等国建立反土联盟。
失败后的土基不甘受辱,于1785年再次对俄发起挑战,以期夺回克里米亚和高加索的格鲁吉亚。这一次更惨,不仅延续了之前的失败,更是被迫签约,承认俄国对克里米亚和黑海北岸地区的永久主权。
值得土耳其庆幸的是,虽然连续败在女皇手下两次,毕竟还保住了大部分地盘。欧洲另一个国家波兰,则被叶卡捷琳娜联合普奥两国,接连瓜分三次,直接归零。
此次“会场女皇塑像”事件,显然是俄对土耳其的警告:莫蹈覆辙,劝君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