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3岁精英靠妈救济度日,活成苏明成升级版,网友:名校白读了

前段时间,看了一档日本的节目,确实让我大跌眼镜。里面有一个“妈宝男”火了,简直就是现实中《都挺好》苏明成的升级版。

这个“妈宝男”今年33岁,毕业于日本名校东京大学,本是一个高材生,但他毕业后,没有进行和社会接触的工作,而是成为了一个家教,通过网络在自己家里上课。每个月收入7万日元(约人民币4540元),显然,这个收入在高物价的日本是不够用的。

他的妈妈每个月都会接济他2万日元(约人民币1296元),还承包了全部的生活起居费用,衣服都是妈妈先替他挑选好,他满意的话,妈妈就去付款。

节目组问他对“啃老”的想法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啃老也没什么不好,这是一个团队的关系。”

日本33岁精英靠妈救济度日,活成苏明成升级版,网友:名校白读了

因为经历了一次海浪的冲击,小鹬很害怕,不再敢出去觅食,而妈妈也拒绝继续喂食。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鹬最终还是勇敢地走了出去。

日本33岁精英靠妈救济度日,活成苏明成升级版,网友:名校白读了

动物都知道要让孩子去面对风浪,去独立成长。有一句古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很重要,但是教育的方法更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亲密”和“独立”是矛盾吗?并不是!

有个朋友说,我们这一代父母挺不容易的,接触的育儿信息太多,正说的反说的都有,让人无所适从。一种声音是,孩子需要父母亲密的陪伴,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发展健全的人格;另一种声音是,孩子需要从小培养独立性,不然长大了难以适应社会,会造成“公主病”“妈宝男”。

确实,“独立”和“亲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仿佛大家都觉得这是两个对立的词,常常疑惑到底要怎么做才是对的?

实际上,“亲密”和“独立”并不矛盾,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搞反了,变成了父母和孩子“生理上亲密无间”,但和孩子的心理反而是“孤立”的。

心理上亲密,指的是情感上的链接,是一种牢固的安全感,是孩子心理知道“爸妈永远会在那保护我”的踏实和笃定。这种情感的建立,并不是要每天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精神养分,包括理解、尊重、鼓励等。

生理上独立,想必不难理解,就是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由孩子自己去做,尤其是一些分内的家务事,我们可以鼓励、帮助孩子独立成长,但是不能代替孩子成长。

日本33岁精英靠妈救济度日,活成苏明成升级版,网友:名校白读了

  • 9-13岁:重点关注独立思考能力

9岁的时候,是孩子独立而执著的年龄。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在家要允许孩子独立发表意见。即便孩子的有一些言论比较幼稚或者不理性,我们首先是要赞赏孩子能够独立思考,然后以成年人的经验给孩子分析个中缘由,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压孩子的想法,搞家长一言堂。

  • 青春期:重点关注独立的价值观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脱离父母,树立自己的形象,独立是孩子整个青春期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一个孩子在整个青春期所做的一切,都在寻找自我、界定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宣告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培养孩子独立的价值观。

独立的价值观是指,对生活、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原则和底线。当然,独立的价值观不是靠父母压给他的,而是跟孩子做朋友,用心地交流、沟通获得的。

日本33岁精英靠妈救济度日,活成苏明成升级版,网友:名校白读了

  • 其次,及时敏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心理营养

心理的亲密关系是孩子愿意走向独立最重要的基石。那怎么做到心理亲密呢?我想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这是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

我们知道,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有5个。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地接纳;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在这5大心理营养中,安全感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尤其重要,因为孩子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在心理上真正独立。当孩子从妈妈温暖的子宫出来,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生存技能的学习,这一切都会让他觉得非常无助。于是,他们会用自己的哭声、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来寻求帮助。

这个时候,父母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他慢慢就会明白,他的声音是会被听到的,他的交流是被重视的,他的需求是有价值的,他可以依赖他的父母来寻求安慰和帮助,他可以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这种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爱和信任的基础,也是孩子迈向独立的底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