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发布深圳香港新加坡三地疫情分析报告 警惕家庭聚集传播

深圳特区报020年02月22日讯 昨日,深圳大学发布深圳、香港、新加坡三地疫情可视分析报告,由于三地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如人口高度密集、经济结构类似、城市发展规划接近等,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对比三地面对疫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和呈现出来的管控效果,使人们从中获得启发,从而掌握更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方法。

深圳抑制本地二次传播更稳定

报告分析指出,总体来看,深圳的累计确诊人数远高于香港和新加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深圳与湖北的人员往来更多。目前三地累计确诊上升均渐缓,推测是由于当地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管控措施。同时,深圳的累计治愈人数上升趋势相对于另外两个地区更加显著。

研究人员观察认为,三地疫情扩散/消亡逐渐趋于一致。从“扩散指数=当日新增确诊人数÷前一天累计确诊人数”对比分析发现,香港、新加坡的扩散指数较快下降到了30%以下,深圳则是持续了近10天才保持持续下降。但是,深圳随后很快保持在了10%以下,而香港和新加坡的扩散指数则有反复,时而有所升高,不过最近几天保持在了10%以下。可以看出深圳在中后期的管控很好,没有继续扩散;香港和新加坡中期扩散指数有所升高,不过最近几天管控不错。

而按“消亡指数 =(当日新增治愈人数+当日新增死亡人数)÷前一天累计确诊人数”来衡量当日疫情消亡情况,发现新加坡的消亡指数最好,深圳虽然后期的峰值比不上新加坡,但是保持在一个持续上升的趋势,香港在2月19日当天表现良好,消亡指数达到新高。截至目前,深圳治愈率43.6%,新加坡40.5%,香港7.7%。

研究人员认为,深圳抑制本地二次传播更稳定。在实施了严格的疫情地输入管控措施之后,香港和新加坡从1月下旬开始,输入性病例明显减少,基本为0,本地未离深人员感染数均在10人之下。深圳在实施对入城人员的严密排查后取得效果,未离深病例发病人数从2月13日开始保持在5人以下,相比于香港、新加坡,深圳对本地二次传播的控制效果更稳定。

深圳管控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有效防控的挑战在不断加大

报告提出,深圳以输入性病源为主,香港和新加坡需加强注意本地二次传播。对比深圳,香港和新加坡的输入病例并不算多,分别为20%、26.2%,输入病例密切接触者较少,说明香港和新加坡对外来人员控制相对较好,问题主要体现在本地二次传播,分别有23.1%、31%的本地病例没有找到传染源,希望当地能引起重视,消除潜在隐患。

报告提出,要警惕家庭聚集感染传播。通过仔细梳理深圳、香港、新加坡三地的二代传播关系可以看出,每日确诊患者中二代感染患者占比随时间推移迅速扩大。这说明截至目前三地疫情虽没有大范围的扩散,但仍呈亲友聚集态势传播,并且深圳、香港、新加坡分别出现了多达6、13人的家庭聚集和7人的亲友接触感染病例,这更提醒大家一定要“少串门,少聚会”。

本次报告由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可视计算研究中心主任黄惠领衔,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和计软学院可视计算研究中心联合发布。报告认为,通过对三地防控措施和防控效果的对比,在民众普遍提高防护意识并采取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情况下,若能有效控制输入性病例,同时疾控和医疗系统继续保持较高的警戒级别和较快的响应速度,新的病例一产生就能快速隔离和阻断传染的话,新冠肺炎疫情总体是可控的。(记者 马璇)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