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战、心相助③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这些城市如何打赢防疫“心理战”?

抗疫战、心相助③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这些城市如何打赢防疫“心理战”?

十多年前,当非典(SARS)疫情肆虐,社会心理如何建设?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一些城市给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心案例”。在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非典型心结,宜解不宜结。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13日就此采访应用心理学专家。

受到此次疫情影响的人群,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可分为4个等级,每一级人群需要不同的疫情心理防护措施。其中,第一级人群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第二级人群为身处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人群;第三级人群为身处非重点地区有亲友被确诊的人群;第四级人群为普通人群。其中,最为量大面广的正是最后一级:普通人群。

【香港:高校与社区结成干预系统】

心理自助与互助是社群心理建设的一大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副教授马伟军向记者举例说,香港抗击非典期间,形成一套项目制做法,就是高校与社区联动。譬如,香港理工大学与周边社区,就结成了一个社会危机干预系统。

首先是高校各个院系进行协同,教师尤其心理教师,以及学生先进行一定心理疏导;之后,高校师生与社工开展合作,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援助。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与社区心理工作者建立起不同的团体,对不同干预对象采取不同对策,如恐慌重者加以个体辅导,而面向一般人群开通热线,还有对老年人设专项服务,定期致电,心理支持。“其实,上海相关高校也可更加有系统有组织地加入干预系统中,提升参与感与积极性。”

抗疫战、心相助③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这些城市如何打赢防疫“心理战”?抗疫战、心相助③从中国香港到新加坡,这些城市如何打赢防疫“心理战”?

图说:华东师大专属表情包“幸福花狮”成为这个特殊春节假期里的温暖使者

身心本为一体,生理与心理常常具有关联性。“有一位朋友说,他只要一听到与肺炎传播有关的消息,就会感觉喉咙干痒、忍不住咳嗽。”同样来自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华东师大晨辉学者曹倖认为,其实,诸如此类的躯体化反应只是焦虑的一种常见表现。当然,在自助和互助无效时,应当寻求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当下,上海卫生健康部门高度关注市民的心理健康,在健康云上开展“不见面、非接触”的线上心理咨询。据统计,截至12日,线上心理自我评估问卷完成人数有6万多,咨询服务近5200人次。给出市民几条心理健康建议,包括:

1、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2、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分散、转移注意力。3、与家人和亲朋好友多交流,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不一定要当面交谈,可以通过电话、微信。4、掌握一些疾病预防的科普知识,有助于理性看待疫情。5、适当减少与疫情相关信息接触的时间和渠道。6、关注家中的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多交流、多倾听、多了解、多陪伴、多鼓励、多支持。

【新加坡:政府与媒介之间公关互动】

政府与媒介之间的公关互动,则是新加坡在非典时期的心理引导法之一。马伟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联合早报》到《海峡时报》,新加坡政府把各大媒体组织起来,形成权威信息的发布途径,滤除和减少各种容易令公众产生焦虑情绪的信源,集中产生并增加公信力。

这种“新闻公关”影响着公共媒体的议题设置,各家立场一致、基本口风一致,包括英文版为主的媒体也进行正向报道,形成了统一和谐的舆论氛围。马伟军表示,当时网络并不如此发达,当今的政府与媒介公关,更需要与公众取得协调,管好各类社交媒体,尤其需要实时辟谣,以正视听。

曹倖表示,事实上,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情绪状态。“指向未来”这一特点决定了焦虑的对象不是已知的东西,而是未知的东西。心理学家指出,未知会造成不确定感和无法掌控感,这些感觉会降低对于有效应对潜在威胁的预期,进而导致焦虑。“正如学生时代的我们,在考试成绩公布前往往会感到焦虑,因为不确定自己考得怎么样、排名如何。”一旦未知被消除,焦虑也会随之减弱。

研究表明,人们对某种疾病的了解程度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也就是说,对某种疾病了解得越多,焦虑的可能性就越低。据此,当前引导公众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上的高可信渠道,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传播途径、预后等方面科学知识,以此加深对它的认识,从而缓解由这些未知带来的焦虑。

又如,关于此次疫情何时结束,尚无确切答案。面对这类“未知”,可以结合官方公布的疫情信息、国家采取的防控举措、以往流行性病毒疫情的发展变化规律等,初步做出可信推断。对普通公众而言,认识焦虑、克服焦虑,才能打赢抗击疫情的“心理战”,从而在医疗卫生层面也取得全胜。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姚勤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