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中篇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移动终端行业发展机会分析

自5G商用牌照发布后,三大运营商陆续开启5G套 餐预约,截止九月底预约用户数已超过1000万。11 月1日5G正式商用,仅1个多月时间5G签约用户 已达到87万。预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将开通超 过13万个5G基站。移动终端将是第一批收获5G红 利的先锋行业。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应用,形态 各异的移动终端如VR/AR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 等可穿戴设备及无人机、机器人、各类摄像头、传感器、 医疗设备、汽车等,在各种无线移动场景的成功应用 不断给用户带来惊喜。

1.行业需求

手机行业处于新一轮寒冬期,市场需要新技术刺激。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之一,备受各大手 机厂商重视,但数据显示曾高速发展的智能手机市场 正在经历寒冬。根据Canalys数据 ,中国智能手机 市场在2009年至2016年一直保持增长,直至2017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为4.59亿部, 年增幅约-4%。2018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跌破至3.96亿台,同比跌幅约14%,已经回到2014 年以前的水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9年8月,2019年中国手机市场总体出货 量2.51 亿部,同比下降 5.5%。

根据Canalys数据 ,2018年出货量前五的智能手 机制造厂商中,华为和vivo分别保持16%和9%的年增长,而OPPO、小米、苹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 增长;其它手机厂商的总体出货量跌幅更为严重,达 到60%。各手机厂商出货量下跌,除了有公司策略不 成功、竞争者日益强大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 整体手机市场的萎缩。尽管手机厂商对产品推陈出新 速度很快,但同质化依旧严重,没有新的功能亮点激 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智能手机的使用周期因软硬 件相关技术的高速进步而延长,用户对新手机的需求 降低,手机市场趋于饱和。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中篇

实际上,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早已开始在海外市场布局。 在2010年,全球10大手机品牌中只有1家来自中 国;而在2016年,仅仅不到10年的时间,这个数字增 长到了7家。随着5G到来,中国手机厂商已成为加速全球5G商用进程的重要力量。 2019年,华为、小米、 OPPO、一加、中兴、努比亚等中国手机品牌在全球率 先发布了多款5G终端,成为欧洲、北美、亚洲等全球 市场与当地运营商的首批合作伙伴。

移动终端是第一批 收获5G红利的行 业,未来的5G终端 将以多种形态呈现。

移动通信网络换代,手机厂商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2G到3G的转换时期崛起了一批手机厂商,从2G时 代一部功能机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到3G时代智能机 具备触屏、上网、处理多媒体文件等功能,智能机的 爆发带来了大量商机。3G转换4G时,不少新品牌诞 生,也有不少手机厂商倒闭;小米、荣耀、一加、锤子 等互联网品牌开始占领市场,同时波导、天语等大量 厂商退市,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昔日霸主逐渐被 市场边缘化。每次通信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移动终 端行业的变革,5G换代也不例外。据Canalys出货 量数据 1,Top5手机厂商占领了2018年中国智能手 机市场88% 的市场份额,其它厂家仅占有12%的 市场。不仅如此,该类厂家的出货量同比减少60%, 市场份额有进一步缩小趋势,5G换代是该类厂商打 翻身仗的绝佳机遇。市场份额Top5的厂商,仅华为 和vivo做到出货量同比增长,在5G“换机潮”中脱 颖而出同样是行业领头厂商的目标。想要不被5G时 代抛弃,手机厂商必须找到手机在5G环境下的刚需 功能,坚持创新。

5G手机先行,5G终端形态未来蕴含无限可能。现 阶段5G移动终端主要以手机、CPE为主。由于当前 适用于各类终端的5G通信模组尚在制作样片或试 用阶段,大多类型的移动终端尚且依靠5G CPE接入 5G网络,因此在5G商用初期,设备技术成熟的5G 手机和CPE将继续成为最常见的移动终端以满足增 强移动宽带的场景。截至2019年8月31日,我国共 有15款5G终端获得入网许可,其中12款为手机, 3款为无线数据终端2 。当代手机用户互动频次需求 增多、方式多样化,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社交等需 求让手机转变为人们连接世界的入口,手机的5G化 将培养用户使用5G的习惯,带动5G规模化普及。 手机先行,与其它5G移动终端共同发展。

未来5G移动终端的形态有无限可能,也将更多应用 在相关行业。5G模组成熟后,智能穿戴设备、无人 机、机器人等会在各种应用场景变为主流。在拥有强 大的5G通信功能后,移动终端自身有限的算力就成 为了短板。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 等ICT技术需求强烈的今天,把计算和存储从终端 移到云端成为趋势。强大的通信能力+高性能计算给 了5G移动终端无限可能。对于手机来说,实现多模 全频段的通信能力保持实时在线、保证连接云端、增 强与用户的交互和体验会是重要的要求。手机具备的 功能会越来越多,也有部分功能会被其他移动终端替 代。 例如:5G手机有能力在大型AR游戏/视频等 场景替代AR眼镜,智能手表/眼镜完全可以在打电话、 发微信等社交场景替代手机。成熟的5G网络会极大 地提升现有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也会激发更多行业 挖掘自身需求,开发新型的移动终端以满足行业需求。

2. 服务促进

5G增强云端能力,大幅提升终端使用便捷性。随手拿 起身边的5G手机、平板就可以连接云端畅玩曾经需 要超高硬件配置主机的大型游戏的场景在5G时代 终于成为现实。云游戏的概念早在2009年旧金山的 游戏开发者大会上被提出,云游戏技术公司OnLive 曾受万众追捧;但短短5年后就被收购并改变了最初 云游戏的构想,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向移动性妥协、在 固定场景中向玩家提供云游戏服务。其失败的最大原 因是无线网络延迟和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限制了云游 戏的实现。而5G网络的高带宽和低时延足以满足超 高清视频稳定传输,云端的高性能计算支撑游戏画面 的渲染,将计算和存储放到云端,用千元机即可随时 随地玩大型游戏。同样,曾经无法在移动终端获得优 质体验的、需要占用大内存以及强大算力的高清视频 制作、编程等工作,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终端依托 5G网络连接云端完成,极大提升了便捷性。在高速连 接的5G时代,传统笔记本电脑移动连接能力弱的问 题凸显,可随时随地连接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极有可能 受到大众追捧成为爆款。联想、华硕、惠普和三星等品 牌的六款笔记本电脑基于移动计算平台,实现了一直 连接、一直在线的超高连接性能。最新的移动计算平 台内置了Snapdragon X55 5G基带,几乎支持连接 全世界所有运营商的所有频段,在没有Wi-Fi连接的 情况下可为用户带来7Gbps的峰值下载速度,为移 动办公带来便捷。

5G提升使用体验,拓展相关行业使用场景。5G赋能 移动终端实时连接云端获得强大性能后,使用体验 大幅提升,应用场景对于移动终端的硬件配置要求 不再苛刻,移动终端将深度渗透各行各业。例如,VR/ AR一体机广泛应用于泛娱乐行业,而现有的LTE/家 庭Wi-Fi尚且无法承载高质量VR体验。5G带宽高达 1Gbps,可以支持一个时长8分钟、大小1.3GB、码 率约20.8Mbps的5K全景视频流畅播放。5G可改 善VR云游戏的画质,并降低云游戏技术中的网络时 延。运用云端强大的CPU和GPU来进行3D图形运 算,以视频流的形式传回本地的VR/AR设备,让内置了移动芯片的VR/AR设备也能显示出最顶级的画质。 5G VR/AR一体机将计算和存储功能转移到云端,提 升渲染计算和逻辑计算能力的同时,降低了终端设备 中对计算和存储能力的需求,减小相应模块的物理体 积、重量,用户可使用更为轻便的VR/AR一体机获得 更清晰流畅的视频、游戏体验。

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时延要求的不断提高, 3G/4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网联无人机在管道、输电 线路等基础设施的监测方面对于带宽、时延、可靠性 的要求。5G网联无人机具有实时超高清图传、远程低 时延控制等能力,对于巡检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情况有 更强的快速识别能力。5G强大的通信能力可以支持 无人机实现云端AI计算,处理无人机实时产生的传 感器数据和视频数据。例如在农林植保作业中,通过 无人机搭载定制负荷实现植保机械化,结合5G网络 实现无人机和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通过云平台分 析载荷收集的实时数据辅助数据中心实现远程操作。 5G网联无人机的应用可以充分扩展到需要实时大数 据传输的物流运送、娱乐直播、基础设施巡检、农林植 保、地理测绘、城市规划、应急抢险等场景中。

降低移动终端成本,撬动产业规模。目前移动终端普 遍价格较高的情况下,5G技术可实现终端硬件成本 的降低。如5G VR/AR一体机将计算和存储功能转移 至云端,降低终端设备CPU、GPU等核心模块的计算 需求和本地存储需求的同时也大幅节省了终端设备 的设计和制造成本。在装备制造、物流仓储、生活服务 领域应用的机器人设计也有同样趋势。5G技术大大 缩短从机器人终端连接入网的时间,借助高带宽将更 多的计算能力放在云端大脑,通过“云-边-端”融合, 共享计算、存储、数据,在云端实现高性能人工智能计 算的同时降低机器人终端设备的价格成本。虽然对网 络要求的增强会使用户网络使用成本增加,但移动终 端价格的大幅下降有利于加速其规模普及。

3. 价值变现

在5G商用初期,手机对个人用户的销售业务依旧是 主体,5G手机与5G网络部署双向促进。网络建设 成熟后,各种新型移动终端应用于各个相关行业,2C 向2B的转变意味着向个人用户售卖手机、PC将不 再是主要盈利模式,向行业用户提供服务将成为重 点。 5G移动终端的商业模式将有以下三种:

移动终端的售卖和租赁。5G移动终端传统的商业模 式即硬件产品销售。新型移动终端的初期售价较高、 更新迭代频率快;企业用户在特定应用场景的终端 需求数量多、价格高而使用率低时,设备租赁是帮助 企业用户降低成本、促进消费的主要商业模式。例如 在工业市场中,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很高,有实力的大 公司可以直接购买机器人终端,定期花钱维护;但对 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动辄几十万的机器人成 本太高且维护费用昂贵,租赁模式的投入更小且回报 率有保障。此外,5G实现了将巨量工业数据实时传 输到云端计算和存储,释放了机器人终端硬件的压力, 企业无需担心工业数据在本地的保存。对于终端厂商, 变现途径则包括设备租赁计时定价、预约使用,让设 备租赁更为可行。

终端+网络套餐打包出售。应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场 景的终端对硬件配置、网络等条件有不同的需求,将 移动终端设备的配置、网络的流量、速率、时延、连接数、 安全性能等设定打包成套餐定价销售有利于满足企 业用户定制其在云端、网络切片和MEC等个性化需 求。例如在对时延要求高的场景中,可将网络切片接 入边缘计算,保证业务本地处理的质量,减少核心网 络及传输网络的成本,有效控制时延问题,实现端到 端SLA保障和快速灵活的开通部署。差异化的服务 为用户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终端和网络可定制按 需购买,快速开通。

整体解决方案的销售。相关行业需求的个性化,不仅 针对终端设备和网络,也适用于设备管理、运营、数 据处理等方面。深入相关行业为企业用户提供终端 和网络定制、解决方案设计、数据处理、平台运营、 终端维护和升级等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服务,是终 端厂商扩展业务的绝佳机会。面向相关行业的5G移 动终端产品将从一次性的生产、销售,转变为“产品+ 服务”销售。

4. 技术支撑

移动终端与网络侧云端的协同重要性越来越突显。 5G用超大带宽释放云端算力,边侧提供更低时延计 算服务,移动终端的算力极大增强。对5G移动终端 来说,计算和存储能力严重依赖于新型ICT技术在云 边端的实现,发达的云/边缘云计算就是5G移动终 端多场景、高质量用户体验的保证。数据中心基础设 施层与ICT资源层组成的云计算“基础设施”、由资 源控制层功能构成的云计算操作系统、提供架构/平 台/软件服务的服务层,共同组成了云计算技术架构。 云计算依托高速网络连接用户和数据中心,使得用户 能够远程使用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物理资 源和虚拟机、虚拟存储空间等虚拟资源。中国云计算 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1显示,2018年我国云计 算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人民币,增速39.2%。到 2022年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私有云市 场规模将达到1172亿元,云市场已经形成规模。

边缘计算意味着在接近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实现网 络计算、存储等功能。核心网高位部署,区域性业务 可在本地终结,节省带宽、减少时延。5G+MEC可以 将密集的计算任务迁移到网络边缘侧,降低核心网 和传输网的负担,减少网络带宽压力,实现更低时延, 快速响应用户请求,提升服务质量。云服务提供商、 设备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均已着手发展MEC:云服务 提供商依托其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和先发优势将云技术下沉到边缘侧;设备厂商研发更适合边缘计算场 景的服务器和网端设备并开展实践;运营商则全面 部署边缘节点布局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移动终端实现新功能。手机端 的虚拟助手、人脸识别,无人机的编队飞行、自主飞 行,工业机器人的工业视觉系统等功能都依靠人工 智能技术实现,终端硬件模块需增加以匹配功能。手 机终端在硬件层面加入NPE/NPU/APU模块,使用 Caffe/Caffe2/TensorFlow/Sony NNabla等架构 进行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减少向云端传输数据的过 程以提高响应速度。5G网联无人机依托人工智能算 法根据无人机摄像头和传感器回传视频和数据判断 周围障碍物并实现多机协同避让,实现了无人机的自 主巡航、探测、回巢、充电等行为,扩大了无人机在 各行业的应用场景。机器人视觉系统主要由摄像头 收集图像信息,数字图像依托主流的人工智能架构 TensorFlow等进行计算处理;机器人视觉系统可根 据摄像头的数量实现不同精度的目标跟踪、室内定位 导航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场景。人工智能技术促 进了多模态人机交互的发展,基于语音、触控、视觉 的识别助力移动终端实现新功能。

模组的高集成、优能效的系统级设计和优化成为移 动终端至关重要的技术推动因素。VR/AR、无人机等 新型移动终端产业的5G发展落后于手机、汽车等成 熟产业,主要是因为没有适配的5G模组。5G模组 的研发在技术上有许多设计难点:在5G商用初期, 5G模组需支持NSA/SA两种模式以匹配网络,协同 2/3/4G网络共存,处理2/3/4/5G下各个频段、带宽、 载波聚合的超复杂组合,计划矢量处理器在物理层 的高效应用、软硬划分,还需平衡整体系统功耗和体 积等因素。此外,供需双方企业加以考虑的最重要因 素为高成本。模组厂商研发成本大,模组价格高;终 端厂商换装5G模组意味着产品需要重新设计,终端 的性能、体积、功耗需要重新平衡。行业预计5G模 组2020年量产,2021年实现规模级商用,相对于相 关行业需求是滞后的。目前,部分领先模组厂商已经 推出5G通用模组工程样片,并完成一批设备用户测 试。全行业将持续加速5G通用模组市场化进程,力争2019年下半年商用落地,2020年实现量产,为相 关行业用户提供5G无线体验。但总体上,以2G和 NB-IoT为代表的低速率无线通信模块仍将占据市场 主要份额,5G模组预计在2021年达到规模级商用。

5. 政策支持

鼓励5G技术研发,加速5G终端规模普及。建立基 金对5G终端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研发企业进行补贴, 对形成技术突破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 导企业进行研发、支持企业攻坚克难,尽早实现关键 技术的商用,打通技术链,实现5G终端的规模普及。

加强政策引导,开展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加快模组成 熟。跨行业终端需要满足行业门槛和互通标准,目前 的模组行业在信息安全、设备管控、安全防护等方向 缺乏行业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标准化对企业及行 业意义重大。建立标准体系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形成 技术与产品配套,有利于加速模组成熟。

鼓励跨行业合作,推广示范性合作项目。鼓励有实力 的移动终端厂商深入相关行业调研,按需定制个性化 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对于优 秀的示范性合作项目给予推广和宣传,促进行业间的 合作。

泛娱乐行业发展机会分析

5G时代的泛娱乐将实现 定制化、智能化和场景化 的高度渗透与融合。

泛娱乐是围绕IP,涉及文学、影视、音乐、动漫, 延伸至游戏、演出和衍生品多元化融合的产业。我 国的泛娱乐产业以文化为核、娱乐为表,通过精品 IP 衍生和技术创新驱动,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创新 性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G+”将推动全民创意大时代更加繁荣发展、惠 及全民。4G移动互联网红利是2015年以来泛娱乐 行业创新高的根本原因;5G 早期流量商业模式将延 续 4G 思维,长期而言 5G 将是定制化、智能化和场 景化的高度渗透与融合。

依据“盈利能力、信息化水平、对5G的刚性需求、 市场竞争地位”先锋行业识别器的指标,5G在泛 娱乐行业的应用端看好云游戏和高清视频。主要原 因有四:一是云游戏和高清视频行业的利润水平较 高,有资金实力投资5G应用;二是5G+底层用技 术形成通用技术确立的应用平台(场景)具备良好 的信息化基础(如 5G+云计算衍生而来的云视频、 云 VR、云游戏);三是云游戏和高清视频容易落地 实现,消费群体大,有刚性需求,可通过提高消费 者移动设备上的移动宽带(速度)使终端设备放量, 由此带来娱乐内容形式的升级;四是行业领导者和 市场挑战者如果抓住机遇窗口,释放“技术红利”, 可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

2.1云游戏

1. 行业需求

5G时代的游戏产业,机会与挑战并存。基于5G云端 处理技术,所有手机均可操作云游戏,使游戏终端设 备的价格大幅下降。大量计算在云端进行,为未来云 端服务商解决算力的市场创造巨大空间,消费者毋需 通过付费把游戏下载到终端;目前排名第一、第二的 头部游戏厂商的垄断地位将受到冲击、迎来挑战,但 流量的增加将给运营商带来机会。

5G 落地推动云游戏开辟行业新空间。主流IP的内 容/设备供应商通过技术提升、销售模式变革等方式, 努力巩固市场地位。新兴市场参与者、创业者通过 5G应用挑战现有市场、开拓市场空间。2018年,视 频游戏与电子竞技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 电子游戏市场,游戏用户数量达到6.26亿,创造了 248亿美元的收入。预计未来五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复合年增长率保持7.3%,2023年收入将达到352 亿美元 1。受制于网络通信技术瓶颈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成熟,云游戏行业一直以来发展缓慢,内容端供给 十分有限。5G的落地将彻底解决制约云游戏发展的 网络基础瓶颈,具备技术优势的云服务提供商、具备 用户优势的流量入口平台及优质游戏研发商将充分 享受行业爆发红利。云游戏玩家面对的硬件设备配 置门槛大幅降低,云游戏产业将迎来快速成长期。

云游戏扩大了消费群体。互联经济的本质是共享经 济,是普罗大众的经济,在贴近现实生活的游戏场景 中学会成长比说教更有效。云游戏从硬件和存储角度 明显区别于传统网络游戏,Onlive、谷歌的Project Stream、索尼的Play Station和腾讯的START,巨 头企业纷纷布局。云计算服务和云游戏平台环节将打 破传统游戏产业链,游戏订阅份额可能吞噬硬件份 额;未来硬件市场规模将缩小,游戏订阅支出将迎高 速发展期,预计 2020 年订阅占比达 13%。

2. 服务促进

更多潜在用户能用普通终端玩大制作云游戏。5G与 4G的本质区别在于其速度比后者快10倍。对普通 用户与普通的游戏应用场景而言,画质低于4K的视 频在4G与5G条件下没有区别;但对应用场景复杂、 游戏元素多元、要求更快速度、更大带宽和超低延迟 且支持实时、多人和沉浸式游戏体验的大制作云游, 5G提供了普及的可能。4G时代云游戏无法普及的原 因在于,运行一款大型游戏,会因终端硬件设备配置 过低、存储空间不足,出现耗电量过大、发热过多、或 CPU、GPU无法支持高精细画面的情况。在5G云游 戏时代,所有画面渲染带来的资源消耗都在云端完 成,通过5G大带宽、毫秒级别的低时延优势,手机端 更多只要求视频显示功能,终端所带来的限制相对 有限。2018年全球主机游戏市场增长强劲,用户基 数将伴随云游戏转型而显著增长。从用户角度来看, 目前仍有10%的用户因硬件太贵而不玩主机游戏; 未来主机游戏向云游戏的转型将摆脱硬件局限,潜 在用户数量有望显著扩张,未来主机游戏用户将至少 新增10%1 。随着5G 网速显著提升,千元手机、低配 电脑都不再是体验游戏的障碍,行业潜在用户规模 将进一步扩张。

消费者尝试更多游戏的成本下降。云游戏极大程度 解决了用户玩高质量主机及PC游戏的硬件障碍,且 能够实现游戏的实时切屏与互动,有望打破不同类型 游戏之间的界限,实现全球范围主机游戏、端游、页游、 手游玩家的全面互通。许多大型游戏对 CPU、GPU 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最新的IGN 百大游戏和 PC Game 两大榜单的排名前16(共 30 款游戏)中,有 15款游戏对电脑 CPU 的基本配置要求都在 Corei5 及以上,有12款游戏对电脑显卡的基本配置要求在 英伟达 GeForce GTX660 及以上,有20款游戏对内 存的要求在 6GB 以上,有17款游戏需要占用10GB 以上存储空间,其中7款需要占用超过30G的存储 空间。基本配置只能满足游戏画质的一般需求,少延迟、不掉帧则需要配置更高的电脑才能实现。根据英 伟达的数据,全球目前电脑不足以运行大型游戏的用 户大概有 10 亿2 。云游戏使得低端设备也能带动高 质量的游戏甚至是3A大作,降低游戏门槛,玩家有 更多机会尝试更多的游戏。用户订阅流传输云游戏 服务的成本可能在每月5-10 美元之间,远低于传统 游戏门槛(游戏机成本约 200 美元以上,每款游戏 成本约 60 美元)。

2019年 腾讯公布的云游戏平台

​2019年,多家公司相继公布了自有云游 戏平台,行业巨头们正通过行动向市场证 明云游戏的可能性。其中,腾讯陆续公布 了旗下三个云游戏平台。2019年2月, 腾讯在MWC大会上与英特尔联手推出 适用于 PC 和智能手机的云游戏平台“腾 讯即玩”。3月,腾讯 WeTest 团队在CDG 大会上推出云游戏服务平台CMatrix,主 要针对 Android 云游戏服务提供专业性 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平台技术,使各种 云游戏应用场景快速落地。目前,CMatrix 已支持安卓、iOS 和Web等操作系统。 此外,腾讯还推出了支持Windows、 MacOS、移动端 IOS及电视端的云游戏 平台Start,现已开放上海、广东地区的预 约内测。

5G提升玩家互动体验。近年来由于用户数量较大、 游戏创新不足,产业增长速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5G、超高清技术与游戏产业的结合有望为游戏产业 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超高清游戏资源尚属稀缺,超高 清显示技术对游戏画面质量的高要求,可以拉动产业 链上游游戏内容的创新和制作;超高清的画质能够 带动游戏相关设备更新换代、带给玩家视觉上的享 受。

保证竞技环境安全。游戏外挂类别繁多,主要有模 拟键盘、鼠标、修改数据包、修改本地内存外挂。为 了减少服务器负担,部分游戏数据的运算通过分散 到玩家客户端完成,导致破解修改漏洞的出现。云 游戏将游戏参数统一存在服务器中,网络只负责简 单指令和游戏画面的传输,作弊行为更易被检测和 避免,游戏团队更容易保证竞技环境安全。

教育和培训的游戏化提升受训者兴趣。5G数字平台 相较于传统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具有功能性强、成本低和可支持对培训应用的扩展等优势。VR技术是文 字、图像、视频等传统授课手段与技术实训之间的桥 梁,不仅可以打破地理空间限制,还能通过体验式、 游戏化教学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数字技术“让技 能学习更加简单有趣”。培训的游戏化可降低培训成 本,使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以达到提高学习 效率的最终目的。赛事或者训练过程的全景记录对 比分析,能够用于促进竞技参赛者的技能提升。基于 5G技术,VR教育还将扩展更多应用场景:创造出许 多此前难以实现的场景教学,比如地震、消防等灾害 场景的模拟演习;模拟诸多高成本、高风险的教学培 训,比如车辆拆装、飞机驾驶、手术模拟等;还原历史 或其他三维场景,如博物馆展览、史前时代、深海、 太空等进行科普教学;模拟真人陪练,如英语培训中 的语言环境植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远程教学,实现 学生与模拟真人的对话。

3. 价值变现

新技术出现,可以最大化激发原来潜在的市场。通过 游戏场景服务来实现盈利,同时附加流量广告、社区 营销、网上商城、各种促销活动等。云游戏行业的商业 变现模式主要有三种:

流媒体订阅+道具/时长/可下载内容收费。该模式 主要包括会员制订阅包月随便玩、时长制的按小时付 费、买断游戏三种形式。定价由服务质量、游戏素质、 网络硬件成本决定。

流量广告和直播打赏。“免费模式+会员收费+广告” 已让视频网站逐步实现收支平衡,但云游戏目前广告 创收能力较差,且广告可能影响用户体验。国外云游 戏厂商都在倡导的订阅模式,运用到国内还会结合直播、视频行业尝试更多模式。例如,观众可以在直播流 中进入游戏,与主播进行互动;直播的商业模式可以 从粉丝打赏,变为送游戏道具。信息流广告直接通向 游戏主页,用户看见并打开即可试玩,广告转化率得 以提升。

社区营销。第一,社区电商。有大量用户聚集后,云游戏 公司可以开展直播、电竞比赛等社交活动,此外还可以 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柄等设备,进入电商行业。第二,增 值服务。即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促使用户为更特殊的 画质或极致体验等增值服务付费。第三,内容分发。云 游戏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可在低端设备上操作高质量游 戏的可能,帮助游戏厂商进行游戏内容的分发.

中国移动旗下咪咕互娱率先试水云游戏

​A.产品体验:信息流界面实现游戏即时体验

咪咕游戏App的界面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浏览界面类似,游戏推送清晰简洁;通过游戏库、热门游 戏短视频等推送路径,为用户实时在线游戏体验提供便利。目前平台并未对云游戏产品进行明确区分, 平台所提供的内容仍包含大量传统游戏。

B.付费服务模式:包月会员提供游戏畅玩

咪咕游戏平台采用包月类会员制进行收费,提供包月绿色畅玩;道具免费,无需下载即可在线体验精 选游戏。当前会员开通方式主要包括手机话费扣除及第三方支付:用户可通过App平台购买月卡(19.9 元/月)或采用兑换码等方式开通会员,也可以通过扣除手机话费的方式开通咪咕游戏9.9元连续包 月会员服务。

C.商业模式探索:云服务分成的新型商业模式

咪咕游戏与合作方以游戏包的形式推出游戏产品,收取的包月费用由咪咕游戏、合作商及渠道商三 方分成。针对合作CP方,咪咕游戏引入联合会员业务,将合作伙伴分为普通会员和核心会员两类,分 成比例分别为60%和70%。目前,咪咕游戏与各主要CP方已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内容端优质游戏 数量稳定。金科文化(旗下杭州哲信)、创梦天地、百度多酷等公司均有多款热门游戏作品上榜。

4. 技术支撑

5G+云游戏的普及,使大型游戏对终端性能的要求 大大降低,普通玩家能够体验更高级的游戏互动。一 方面进一步提升游戏的丰富度,提供给玩家更多选择; 另一方面,让手机、pad等保有量较大的终端能够运 行大型专业游戏终端上的游戏大作,刺激玩家基数 呈几何级数级增加,为游戏开发方和运营方带来更多 收益,对整个游戏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 网络基础设施

云服务器负责游戏渲染,内容通过5G传输至终端, 终端只需具备解码能力。如何提高用户体验与降低 软硬件成本是游戏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5G云游戏有望实现二者平衡,加速推动泛娱乐产业的规模化 发展。5G云游戏将大型游戏画面的实时渲染和媒体 处理所需的GPU庞大算力交由云服务器完成,处理 结果存储到CDN进行效果下发,并通过5G网络传 输最大限度降低大量图像数据传输造成的时延。游 戏终端仅需从云游戏服务器接收渲染效果并进行基 础解码、处理、呈现,完成游戏图像的画面展现和一 些小数据的控制命令处理即可,间接减小了对终端体 积和性能的要求。这使得游戏爱好者可通过更廉价、 轻便的终端连接5G网络即可获得大型电子游戏大 作的体验。

云游戏体验与网络带宽、边缘计算密切相关。云游 戏是依托于网络数据流传输的一种游戏方式,它需 要有足够的网速来支撑数据流的及时传输,才能消 除延迟,带来顺畅的游戏体验。利用5G网络的大 带宽低时延特性,可以为每个云游戏业务用户提供 100Mbps的接入带宽,完美支持4K/60FPS/HDR的高画质游戏视频流,充分发挥用户端4K电视和 2K手机屏幕的优势;同时在5G网络和移动边缘 计算技术的支持下,云游戏端到端网络时延降低到 20ms以下,基本与本地游戏相当,可以完美支持各 类游戏,大幅提升游戏可提供范围和用户群体。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中篇

规划出台迎来超高清视频大时代。据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产值为7614.8亿元,2018 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产值约为9803.3亿元,同 比增长28.7%。预计2019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 产值将超1.3万亿元 。2019年3月1日,工业和信息 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印 发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明确提出“4k先行、兼顾 8k”总技术路线和 2022年4k电视全面普及、超高清用户达2亿、超高 清产业规模达4万亿元的目标 。

广电获得5G 牌照带动行业应用和内容服务大发展。 广电获得5G 牌照将大力推动高清视频内容和服务分 发。根据规划,超高清内容和终端将加速渗透;随着 5G 生态的成熟,5G 的高速和低延时与大屏的高效人 机交互互相促进,大屏领域特别是家用 TV 市场将拉 动TV换机需求,家庭社交、在线教育、VR/体感游戏等 交互类社交应用场景将进入蓬勃发展期。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中篇

“用户增值收入+流量分发收入”将成为高清视频下 阶段重要盈收组成。增值付费依托于高清视频会员用 户的意愿;在提供基础观看权益上,要不断拓展娱乐 生活范畴内的购物、出行、餐饮等增值服务,使会员用户感受到“超值”会员体验,增强高清视频会员对平台 的粘性。流量分发收费则是根据视频内容和标题等元 数据打视频标签,将视频分发给与该标签匹配的用户。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中篇

该应用的核心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赛场5G网络无缝覆盖:新型室内有源分布式基 站和NB-IOT基站,通信容量保证10万人级别 场馆内人员使用且无故障运行超过24小时;实 现百万/平方千米的连接数;实现高清视频传输, 视频分辨率不低于4k(含8k);满足场馆专用网 络线路端对端最大时延低于10ms、平均时延低 于5ms、丢包率低于0.1%的要求。

• 视频采集及全景拼接:4K、8K HDR(High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多通道多码率 视频采集,通过5G帧级超低延迟回传,实现观 众实时观看现场并切换任意角度画面。

• 远程用户超高清互动观赛:多个高清摄像头从场 馆的各个角度进行拍摄,捕捉的瞬间通过5G网 络传送到边缘服务器进行全景合成。观众可以通 过手机/PAD选择从赛场的各个角度自由选择需 要观看的画面,无死角观看比赛中选手动作的每 一个细节。

以上功能的实现,需要将5G网络高带宽的传输能力 用于传输高清图像数据,需要低时延进行采集端摄 像头的同步控制,需要边缘计算实时数据处理并进 行图像合成以生成全景视频及数据可视化渲染,还 需要5G网络的低时延特性保证用户操作与视频播 放的同步。

行业成熟度存在的问题:

• 5G+超高清产业链标准尚未打通。8K超高清视 频产业的国内外标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现有标 准主要集中在信源编解码、显示终端等领域,信道、 接口、安全、应用等相关标准仍处于探讨阶段。

• 5G+超高清产业发展不均衡。我国8K产业各环 节的发展相对不均衡,终端呈现领域实力较强, 多家企业在显示面板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网 络传输能力也已初步具备,三大运营商相继推进 5G网络建设。但内容制作及前端内容环节面临 挑战较大:国内4K节目储备较少,且超高清摄录 设备及关键元器件由国外厂商主导。虽然重点行 业应用已经初现亮点,但各方投入意愿仍存在差 异,缺乏协同合作,推进步调不一致,放大了产业 链短板效应。

• 5G+超高清内容供给不足。超高清内容制作成本 高、设备投资大、投入产出比不高、且面临版权保 护的风险,因此内容厂商生产意愿不强。且由于 厂商在前期推广8K超高清视频的时无法从用户 侧收取过高费用,导致在内容制作方面承担较大 经济压力。

5. 政策支持

视频平台和内容制作方都已经意识到,好内容是拉升 付费的硬通货,内容付费是获取更高商业价值、形成 健康可持续商业模式和规模盈利能力的关键;用户、 平台、内容方、技术提供商都不愿错过通过付费获得 更高效率、获取美好生活的大时代。产业发展中也存 在内容应用标准不一致、超高清视频内容供给匮乏、 产业协同发展不够等突出问题。把握战略机遇期、强 化产业顶层规划设计的需求尤为迫切,应通过政策引 导和支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产业持续康快速发展。在推动的初期,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 政策支持以及产业链通力合作,创造协作共赢的可持 续发展机制;需要提升网络传输能力,探索5G在超高 清视频传输领域的应用,实现超高清视频业务与5G协 同发展;需要持续推进4K超高清电视内容建设,鼓励 创新内容生产;加快行业创新应用,完善资金投入机 制;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行业应用推广;需要深 化国际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

(报告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