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在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约50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其中以华族占75%,马来族占13.9%,印度族占7.9%,其他种族1.5%,独特的多元种族文化,造就了新加坡独特的普洱茶发展情况。

早期的饮茶习惯与市场格局

两百多年前,新加坡名为“淡马锡”,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小渔岛。当时岛上的居民以马来族为主,华族人口并不多。但随着清朝末年中国政治的动荡,自中国沿海城市的大批难民开始逃难至东南亚各国,新加坡也包括其中。此后,每逢中国洪水泛滥、干旱或政治动荡等时期,便会有大批难民涌入当时的新加坡。

从中国涌入新加坡的难民多数为中国南方各省的居民,其中以福建省和广东省居多,而这两个省份正是中国饮茶人口最多的两个省份。这些“新”的居民将在家乡的饮茶习惯带到了新加坡,因此“茶饮”便在新加坡各地慢慢地发展开来。以广东、广西人居多的地区流行饮用普洱茶、六堡茶,而以福建和潮州人的居住区则流行乌龙茶。

虽然生活在新加坡的华族居民都来自中国,但却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如广东、广西人只喝普洱茶和六堡茶,福建人和潮州人只喝铁观音和水仙等。其他的居民,如来自海南岛或琼州人,就对茶不怎么有兴趣,而更青睐于咖啡。上海人虽然原来就有喝绿茶的习惯,但在当时的新加坡售卖绿茶的商铺极少,不易买到绿茶,且因婚嫁关系,所以上海人慢慢融入了广东社会。如此的生活习惯,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也造成了早期新加坡的茶行分为两大阵营的局面,即福建帮与广东帮。广东帮内又分为广府帮及潮州帮。潮州虽隶属广东省,但方言、饮食习惯和喝茶习惯却与福建相似,以喝乌龙茶为主。在中国解放前有福建人种茶,潮州人喝茶的说法。福建帮和潮州帮以售卖乌龙茶为主,广东帮则以销售普洱、寿眉、六堡为主。两帮族群所卖的茶叶从不混乱,但唯一的共同点便是不卖绿茶。

普洱茶的普及与发展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加坡茶馆、怡心轩、留香茶艺及茶渊等新型茶庄的出现,新加坡茶叶市场的茶叶种类开始变得丰富,除安溪乌龙茶、武夷乌龙茶、普洱茶外,各大茶庄也开始售卖绿茶、台湾乌龙茶和潮州乌龙茶。

1990年,笔者创立了留香茶艺,而后发动新加坡各大茶艺馆联合成立了新加坡茶艺联谊会,旨在推广茶文化。在各理事的通力合作及推广下,留香茶艺成功地在新加坡各处完成了一系列的茶艺讲座和示范。之后,留香茶艺更以撒网的推广方式在新加坡各区的活动中心(联络所)及公会社团等民间团体成立茶艺课室,之后又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成立了数间茶艺俱乐部。在推广茶艺的同时加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使茶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重新进入华族社会。由此,新加坡茶文化的发展进入巅峰时期。

在此期间,被福建人称为“臭腐”(即有霉味)的普洱茶也得到了充分发展。随着新加坡市场上的普洱茶种类逐渐增多,以及不同饮茶方式的普及,普洱茶慢慢地被除广东人以外的族群所接受,福建和潮州人也开始慢慢饮用普洱茶。因其强大的保健作用和迷人口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饮用普洱茶,进而收藏普洱茶。

普洱茶在新加坡更偏向于日常的饮料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受香港、台湾收藏普洱茶热潮的影响,新加坡也掀起了收藏普洱茶的风潮,甚至有不少的新加坡人与台湾人展开了普洱茶抢购战。由于当时新加坡茶艺的主要推广者们并不很倡导饮用陈年普洱,而是积极推广、宣传普洱茶的保健美容功效及其口感,使新加坡普洱茶的发展趋于理性化。事实上,普洱新茶与老茶对保健的效果是一样的,一味追求普洱茶的年代反而不是必需的。

时至今日,虽然新加坡仍有少部分人对收藏普洱兴趣浓厚,但大部分普洱茶消费者的心态都是以养生为主。随着普洱茶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们对普洱茶价值、品质的认知也越来越理性,大部分消费者通常不会大量购买普洱茶。另外,大多数新加坡人也没有在家中饮茶的习惯,而是在餐厅里饮用普洱茶。真正喝陈年普洱的人其实并不多。所以与中国不同的是,普洱茶在新加坡更偏向于日常的饮料,而不是收藏品。

伪劣普洱茶的兜售产生了负面影响

近年来,新加坡人在中国购买茶叶时上当受骗的事例屡见不鲜。很多新加坡人在中国购买普洱茶时都会被所谓的茶专家欺骗。这些人传播错误信息,兜售假冒伪劣的普洱茶,使得大部分新加坡人甚是担忧茶叶的品质和卫生状况,进而对中国的普洱茶产生畏惧心理。如今,很多人在中国不敢轻易购买普洱茶,那些对普洱茶有兴趣的新加坡消费者、收藏者更是对中国普洱望而却步。若想改变此种现状,中国的茶业团体必须即刻采取措施以确保普洱茶品质的标准性和品牌的稳定性。政府部门必须大力打击造假商贩,以端正中国的普洱茶市场。

另外,作为世界贸易的枢纽,进口到新加坡的中国普洱茶除了在本地销售外,更多的则是销往海外。因此,为了能使消费者安心饮用普洱茶,为了提高和维护中国茶叶的国际声誉及地位,为了确保普洱茶及茶文化的广泛流传,中国急需制定和实施一套完整的生产制度、品质保证标准和市场规范,以确保普洱茶在海外的销售及其发展和传播。

在新加坡,普洱茶虽然尚未发展到像在两岸三地一样的热衷程度,但其理性化的发展以及饮用习惯却对普洱茶的正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新加坡的发展是否能保持过去20年内的势头,则取决于普洱茶市场的大环境发展。因此,希望业内各方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同心协力对目前不良的炒作与做假风气进行整顿,让普洱茶市场能在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与环境内健康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