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推特(Twitter)上有关香港事件的讨论中,这样一张照片被疯传:
一张照片引网友争议
一位香港警察用警棍指着一名女士,而那名女士面露惊恐,双手举起。
而这名女士,就是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派去香港的杜唯!她觉得迟早会有人认出是她,于是决定在推特上还原事情的经过。
原来,当时警察们上桥追示威者,看到杜唯,就用警棍指她,让她赶快离开。杜唯回应说她和她的组员走散了,而且带着太多的器材,警员便走开了。
面对这一出不咸不淡的小事,网友们可是有很多的想法!
有的网友评论:“这样的拍摄手法和文案真是惟恐天下不乱!”
还有网友评论:“当事人出来澄清之后,总算可以把一些人的嘴给闭上了!”
西方媒体这样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报道可不只这一件事,在整个香港事件中,西方媒体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不断宣扬仇警、反中央的思想,煽动香港年轻人越发激进,终于走上暴力违法的道路。
西方媒体的报导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西方媒体是如何“报道”香港事件的。
颠倒黑白
7月1日,暴徒进入立法会进行打砸。当日《纽约时报》记者随同暴徒一同进入立法会,进行了视频拍摄和采访。
最终的报道大部分内容是立法会内暴徒兴奋、雀跃的画面,但标题却是“香港抗议:警方镇压示威者”。并且,唯一播出的采访对象说的话是“警方和解放军将对抗议者进行暴力镇压。”
示威者们都攻入立法会了,何来警方的“镇压”呢?
7月14日,一名警察的手指被残忍咬断,然而CNN和BBC的报道均未提及此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在沙田一商场内发生了暴力冲突。
《纽约时报》倒是报道了警察手指被咬的事,但记者在文章中用笃定的口味说:一名警官在用手指挖抗议者的眼睛时,一根手指被部分咬断。甚至连个消息源都没有。
移花接木
7月27日,元朗街头,一位老奶奶实在不想再看到香港这样乱下去了,试图劝说示威者和警察都回家。
查看视频,请点击下方图片?
完整版的视频显示,老奶奶对着警察说,希望他们离开。警察举着盾牌,没有做出任何举动。这时,示威者中有人跑出来,抓住老奶奶的拐杖,想劝她走,被她用拐杖敲打。此后,她又转向示威者,撕心裂肺地哭着,让他们离开。
老奶奶想让香港恢复昔日的宁静。然而,就是这样一段视频却被“有心人”利用,进行了一些……嗯……处理?
这时候西方媒体上了!BBC中文网干脆用了蒙太奇的电影拼贴手法。毫无节操地把警方对着示威者发射烟雾弹的视频与老奶奶哭诉的视频剪辑在一起。
来看看他们变魔术一样的效果。
如此一来,国外读者自然会做出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的另一番解读。
就这样,香港警察彻底被污化、妖魔化了。
选择性失明
7月26日,一帮香港极端分子大闹机场,疑似“碰瓷”一位老年旅客,对其围追堵截,长时间辱骂。而这一画面,BBC、CNN等多家大幅报道香港局势的西方主流媒体却闭口不言。
老人其后表示道歉,但示威者仍继续追骂,最后机场工作人员介入,表示已经通知警察前来处理。
西方媒体记者一直是采用将镜头删删减减,持续窄化,或者移花接木的方式来获得收视率,这种“构建式”的手法,是缺氧的职业里自我供氧的手段,也是西方媒体惯用在中国身上的“损招”。
西方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
在此次香港事件中,西方媒体持续在 “人权”两个字上面做文章。以“人权至上”,为施暴者开脱,同时也展现出“高超”的西方新闻报道剪辑技术,精心编造,以及选择性取材,以其惯用的“双重标准”,对于暴徒们所犯下的罪行视而不见。
长久以来,西方社会对外所持有的人权观趋于单一,它是一种理想性的人权观:即人人都要有人权,哪怕他是一个暴徒。
对待他族,他们的主基调是:人权高于主权与社会秩序。而西方政客则往往“活用”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而以强行干预的手法在世界各地制造以帮忙他族寻求人权,而最终以鲜血和战乱收场的“政绩”。人权,更像是西方政客手里的扯线木偶。
在世界格局不断演变的时代洪流里,我们似乎也慢慢洞悉,战乱似乎易出现于信仰意识强大的地区,“信仰”难以名状,却似有神力,常常会导致激进的后果。
种种的因素都要求我们看待人权问题必须慎重、细分、精准、周正。
但是顽固的西方中心主义,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价值的主宰,不能认可他族多元文化,也不包容他族的多元文化。老拿一把平扁的人权的尺子去衡量立体复杂的社会,基本不懂“综述”。
就像自诩“人权大户”的美国,他们的机场安检如此严苛,难道这是对于“人权“的另一种诠释?
推特、脸书上,但凡在为中国说一句好话就会被封号,这也是西方独特的“言论自由”?
对不起,这样的双标我不接受!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也不会接受!
从这件事中我们确实缺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话语权的强势媒体支撑。
面对西方媒体的咄咄逼人,我们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知。任由西方媒体颠倒黑白,误导全球大众。
吃一堑,长一智。
希望有识之士,年轻的一代能够尽快改变这一命运。
早日为国家夺回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
如果您想了解有关
新加坡德威国际学校
详细校讯以及申请详情
请扫描下方添加小新君进行咨询喔~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新加坡资讯
欢迎在后台给小新君留言交流
或者添加小新君的微信号:iedu_sg
—— END ——
本文内容由新加坡教育网发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许可不得抄袭,翻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