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今年是圆明园焚毁160年,自1860年遭劫后,圆明园的文物一直四处流散。小件文物最先遭劫掠,石质构件因为价值相对较低,又过于笨重,往往会被外国侵略者忽略。但在随后的时光里,这些石刻因为种种原因也在不断外流,散落到民间乃至海外。

今天的北大校园在1952年前原属于燕京大学。燕大以西郊多座园林为基址,巧妙地将校园建筑融入到山水景观中,形成了今天的燕园风景。在规划校园时,燕大还使用了不少来自圆明园的石刻作装饰,加上校园内出土的其他石刻,它们共同构成了燕园内独特的一道景观:圆明园遗石。

在燕园里畅游时,常常可以看到这些遗石。不知道游人和学子是否曾经好奇过,这些石头原先属于哪里,又是如何来到燕园的呢?今天我们就要聊一聊,这些石头的故事。

0 1

西门主楼

从北大西门进来,正对着校门的就是校主楼。主楼草坪上矗立着一对华表,楼前台阶上有一块丹陛石,台阶两旁则是一对石麒麟,这些石刻都来自于圆明园安佑宫。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琉璃牌坊和华表

琉璃牌坊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顶端的小蹲兽在松林中冒出了头,这是乾隆时期画师所作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情景。而今天这些景象早已不见,四根华表也流落到了圆明园外。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老照片中的安佑宫,宫门外琉璃牌坊残件和华表尚且幸存。(图片来源于网络)

1860年,咸丰皇帝一大早就来到了安佑宫,向列祖列宗跪拜磕头,随后前往勤政殿召集王公大臣商议。他最后决定留恭亲王奕訢在京城与列强谈判,自己则率部分皇族和亲卫逃往热河。十几天后,圆明园被焚毁,安佑宫主体建筑也消失在大火中,只剩下部分残迹和那两对华表。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原北平图书馆)主楼前的一对华表

安佑宫的这两对华表也未幸免,其中三根被当时的燕京大学拉走,留下的那根后来被运到天安门前,燕大索取未果。北平图书馆兴建后,取走了闲置的那根,又从燕大拖走了多余的那根,凑成了一对。燕大剩下的那对,就一直立在了校主楼前。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主楼前南侧华表,底部较圆。

据说工人们在取走燕大多余的那根华表时取错了。虽然外表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实牌坊内外的华表略有区别,各成一对。故而燕大和北平图书馆里的华表都不是原配,而是各取了内外一只。假若真是如此,那么它们分开已经近百年了。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麒麟

这对石麒麟最早是放在圆明园的大门口,后来挪到了安佑宫,原先的位置换成了铜麒麟(铜麒麟后来又放到了颐和园仁寿堂前,今天还能看到)。石麒麟后来也先被收入到朗润园,再流转到燕大主楼前了。

清西陵大红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麒麟,和这对麒麟长得很像,它们都是雍正皇帝所设,看来四爷对麒麟是情有独钟啊!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麒麟底座上的纹饰

如何判断眼前的神兽是不是麒麟?首先可以看脚,麒麟有着四只大牛蹄子,很独特。这只麒麟蹲在须弥座上,座面以毬路纹包袱打底,上面还阳刻着杂宝纹。杂宝就是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宝物,例如这边刻着的是方胜纹和珊瑚纹。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石凳」

北大西门往南走几百米,可以发现路边有一对「石凳」。说是石凳,又有点不像:且不说凳面微凹聚水多,就凳身的花纹,看起来也非凡品。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西面「石凳」

两条「石凳」几乎一样,说明原先应该是成对放置的,那么它们最早是作何用呢?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海晏堂前的水槽和兽首(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对海晏堂不熟悉的话,那么提到十二生肖「大水法」你就一定不会陌生。曾几何时,这对水槽就曾默默看着十二兽首定时喷水,然后它们又各自天涯一方。兽首流落他国后辗转又归来,每次出现都是新闻头条,而水槽则一直蹲在路边,还常要被路过的行人吐槽说长得好奇怪。

0 3

「半月台」诗碑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要想看到诗句,要折到碑后才能看到,不过空间狭小,很不方便。

碑首较为简单,为简化夔龙纹云头元宝形碑首,乾隆朝常见,常被人吐槽说刻板无魂。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海岳开襟」手绘(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茜园梅石碑

乾隆皇帝有次南巡时路过杭州,寻访到南宋德寿宫的一处古迹,即梅石碑与芙蓉石。据说德寿宫原有一株古苔梅,与这块形似芙蓉的太湖石相映成趣。明代画家蓝瑛与孙杕据此合画了一幅梅石图,并刻碑于此。

乾隆非常喜欢这块石头,后将其运到了长春园的茜园中陈列,并命名为「青莲朵」。因旧碑漫漶不清,故临摹重刻了两块碑,分别放在杭州旧址和长春园中。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梅石图拓片(图片引自《谁收藏了圆明园》)

拓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梅石图的样子,古梅由孙杕所画,奇石由蓝瑛所作,这两位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碑上还刻有乾隆的诗文,他对二人画作大加赞赏:“孙杕梅堪作石友,蓝瑛石亦肖梅姿。”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梅石碑附近的太湖石

而那块青莲朵,在民国时就随其他圆明园遗石一起运到了中山公园(社稷坛)内,后又运到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大厅中,成为该馆最重要的收藏,它也是存世至今的宋石中最无争议的一块。

为了还原一碑一石的格局,北大又寻得相似的一块太湖石立在这儿。碑石旁还有一株榆叶梅,待到春暖花开时,“梅、石、碑”三景俱全,当是对古迹最好的复原了。

0 5

圆明园仿西湖十景遗石

清帝南巡时,皆对西湖的风景大加赞赏,于是在圆明园中也仿建西湖十景,一开这座皇家园林“移天缩地”的先声。2012年北大修缮朗润园时,出土了两座石坊,分别为「断桥残雪」和「柳浪闻莺」,正是仿西湖十景的遗存。

它们为何从圆明园流落到此呢?有人认为还是由载涛从圆明园中购来,但已不可考。北大将这两座石坊修复后,分别立在了朗润园和红湖东南岸。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断桥残雪」坊楣

坊楣南面是乾隆御笔「断桥残雪」,北面则是他写的一首御制诗:

在昔桥头密雪铺,举头见额忆西湖。春巡几度曾来往,乃识西湖此不殊。癸未孟冬月。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柳浪闻莺」石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北大曾出土「柳浪闻莺」石坊楣,随后将它捐还给了圆明园。怎料2012年又出土它的立柱,故只好复制了坊楣,与立柱拼合在一起,立在了红湖东南岸。

北大希望圆明园能够将坊楣回赠,而圆明园则希望北大将立柱也捐还,双方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它们的合璧,故而一直未能达成此举。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石桥

桥面看起来平平无奇,桥墩倒是有点花里胡哨的,与海晏堂那块“石凳”风格相似。

事实上这座石桥也是来自于圆明园,原属方外观。方外观曾经是一座清真寺,它的建筑构件上还发现有阿拉伯语的铭文,乾隆皇帝来自回部的容妃(又称香妃)就曾在这儿做礼拜。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老照片中的方外观和石桥

1860年圆明园被毁后,方外观受到的破坏相对较小。但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却不断地遭到破坏,从老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它的变化。这张照片拍摄时,右下角的西洋石桥尚存。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未名湖中的翻尾石鱼

湖心岛以南,未名湖的西岸附近,有一只石鱼半露水面。它原先是圆明园中长春园内的遗物,是谐奇趣景观中的一件喷水兽,后被载涛购置到朗润园中。1930年,燕大毕业生买下了这只石鱼赠给母校,于是它就一直留在了未名湖。

在燕园寻访圆明园:北大石刻文物巡礼

谐奇趣南面

谐奇趣是圆明园内第一座欧式水法大殿,也是园中重要的一处西洋景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