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探访弃婴塔,百年前的陋习,让我们看到一段残酷丑陋的历史

掩映在灌木丛中的弃婴塔

“你们要看的那塔就是它。”老人用手指着不远处对我们说。抬眼望去,果园一隅的一座隐于荆棘丛中的四方型状的矮小砖塔,兀地映入我的眼帘。

这“塔”和我以往观瞻过的雄凛高耸的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塔被周边的灌木无情包剿着,连塔顶都长出了成人手臂般粗细的乌桕之类的杂树藤蔓。离塔身很近,却有一棵粗硕的古柏恒自守护着它,这棵柏树高约十几米,曲虬向上,柏树的下半部的老皮几乎全部脱落,愈显伛偻龙钟。

我们拨开棘手的茅草和灌丛近距离接触到它,只见这塔高约三米不足,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四周塔壁的石灰仅存斑驳星点,暴露出塔身已覆黑苔的四根直竖石柱和青砖。这塔的四个面在距地约两米高处分别都开有狭扁的洞窗,光亮是绝难照射进去的,黑咕隆咚地悚人。因为知道里面的那些故事,我不敢多瞅几眼,只能和友人在远处拍下些照片,留作此行记录。

这就是我看到的“弃婴塔”,一座在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里写到过的“婴儿塔”(弃婴塔)。

塔旁古柏

那是清初的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又是多么的繁荣,人口又是何等的骤增。但在农耕时代的男权社会,男性意味着直接劳动力,稻粟归仓、卫国保家全靠着他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就像空气飘散流传了千年百代,女性更是被作为依附而遭受彻底的挤压。

我无法知道我眼前的这座塔里堆积过多少婴孩的噩梦。旧时代人们的生育无法控制,“无用”的女婴率先被放弃。或因女儿之身,或因疾病早夭,遗弃和繁衍就像连续剧一般播映,捂死者有之,扔进河流湖泊中淹毙者有之,她(他)们就像垃圾一样被扔进了建造在荒山野岭砖砌的塔中,任凭虫噬蚁啃,化为粉齑。

晚清时,这种陋习愈演愈烈,达到了顶峰,这场人间悲剧,曾被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位英国女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来,我看到过那张照片,一张“福州婴儿塔”的照片,每当想起来就唏嘘不已。

作者简介:鄢东良,1955年生。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石榴红》、诗集《牧天》。现定居浙江省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