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共享充电宝代理商:一年净赚20万,出乎意料

共享经济在2019年似乎遇到了“滑铁卢”,共享空间头部玩家 wework 的价值大跌;共享出行鼻祖 uber 以及后来者 lyft 上市后股价大跌,包括中国的滴滴出行因顺风车问题估值也相对应下跌;共享单车的市场竞争似乎已经结束。

但这其中,共享充电宝行业从此前的不被看好,到各自蓬勃发展,甚至宣布盈利。我们好奇,共享经济在2019年的变化,也好奇市场对共享充电宝态度的转变。

春节前,投中网商业深度邀请了三位共享充电宝从业相关的行业人员,他们想聊聊这门“小而美”的生意。

倍电充电宝某城市总代理 杨天一

共享充电宝很好赚,今年的目标是存下30万

我差不多是在2019年时进入共享充电宝这一行,原来是代理 pos机。再之前,我做软件开发。上班太累了,对我来说,做共享充电宝代理比较自由,又能赚到钱,还是不错。

一般商家对充电宝比较容易接受,毕竟不需要押金,放过去就可以了,每一周只需要1-2度电。我不知道别的品牌如何,我们品牌是最新的电池技术了。

共享充电宝挺好赚的。我经常去下面(商家)逛,和老板谈。一个6孔5个充电宝的,在他们店里每个月收益的大概是800-1000元。这是最普通的收益了。

以1台充电宝为例,利润=使用频率×数量×时间,净收利润=收益-成本。

*以充电宝收费2元/小时为例,假设每个宝每日使用1-2次

*每个机柜的营业额=2~4元/个×6=12~24元/天

*一个月盈利=30×12~24元/天=360~720元/月

按照最低来算净利润一个月也有 240元。现在借的人很多。有时人喝酒了,第2天才还,利润就是20块钱一天。我们的充电宝是从哪里借出去,最终收益就是那里,而不是还充电宝的地方。

市面上其他品牌,商家提现都是需要手续费的。这就是我们跟其他家最大的竞争力,比如说我拿100块钱,100%分润和商家分,而别人拿70块钱和他五五分,他肯定会选择前者,对吧?所以我们还挺好做的。

注:代理分两种,一是成为系统,即自己作为“中间商”招代理,代理从你这里拿到充电宝,去找商家铺设;当然系统也可以自己找商家铺设点位。第二种则是代理本身,向你的上一级“代理”拿设备,再去找商家铺设点。杨天一在这里则为第一种。

进入这一行,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充电宝机器买断,二是租赁。

买断就是你直接买下了机器,再去铺给别人。但我们公司也提供租赁的形式,专门做了一个小程序租赁信息,一台6孔5个充电宝的一个月就159元。

之后代理再去铺给商家,就看代理怎么玩了。比如分成,就是代理和商家将用户使用充电宝的费用五五分分。现在竞争加大,分成给商家的甚至达到80%。不过,有些商家因为产生的利润最高,也会一次性买断机器。

选择一种方式后,我们给代理一个后台,自己定价,一个充电宝1-5块钱/小时。后台累计收益后提现是秒提的,不过每笔需要三块钱的手续费,无论提现的数额多大。

其实一台是很小的数目,所以得放多一些才可以。铺放的场景每个都不一样,借出去的价格也不一样,比如说你放了KTV、酒吧之类,收益肯定很高。

不过,现在都不需要挖掘市场。毕竟已经出了5G网络了,而且电池的技术又没有突破。各种原因就导致市场很好, 5年之内是完全没问题的。我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有些人都比较精明,自己找过来。这是我第二个微信号了。没做这行前微信很少用,现在动辄就满5000人。

但这一年多以来,我看到很多人来来走走,就我留下来。因为前期需要沉淀,其实收入也算不稳定,容易沉不住气,没有耐心。

我为什么会坚持下来?现在反过来看,明显还是钱让我坚持下来了。算下来去年一整年净利润剔除各种吃喝住,大概10-20万。只要坚持下来,无论是招代理还是自己去铺设,都是可以满足这个要求的。今年目标就是赚30万。不过,经常有人谈得好好的,下一秒都不见了,也联系不上。

怪兽充电宝公关总监谢良梁

共享充电宝是一门小而美的生意

在我跟这家充电宝公司细聊之前,就觉得这个生意太简单了,无非是一借一还,付租金结束,感觉好像没有什么想象力。

但是这两年,其实整个资本圈或者创投圈开始冷静了。我看好这个行业的一个点在于,它基本在一个盈利的状态。再看其他的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大部分是烧钱连续亏损,甚至可能从成立到现在都没挣过钱。

共享充电宝现在看,反而有点一股清流的感觉。为什么能够做到?我觉得,一是看这个行业到底真正提供了哪些价值。二是用户是不是有足够的需求、意愿和动力,为之付费,并且付出的费是否能够反向去覆盖商业本身的成本。

共享充电宝其实是一个挺小而美的一个生意。我们做过内部的市场调研,发现基本上70%的职场人,从家里出来去工作,不带充电宝,这其中65%以上有二次充电需求的。很多人晚上可能跟朋友聚会,或跟商业伙伴在外边谈生意。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的话,他必然有充电需求。

我们预测,这个行业应该有千亿规模。具体来看,比如现在大众点评上的商户数,超过2500万家商户,现在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如果以主要的四家总点位数来看,估计连1000万都没到。

也就是这个行业下沉的空间还非常大。理论上只要在大众点评上的店铺我们都能进去。一个柜子放在一台充电宝设备在台上,既没有影响到大家的生活,也没有影响商店的利益。用户有需要来借一个,借完就直接塞回去。简单直接清爽。

从点位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比如说像一线城市的话,起码还有5-6倍的市场空间。二线以下城市,那就是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空间了。实际上有很多大众点评上面没有的地方也能去,比如交通枢纽,像今年我们有初设虹桥机场、北京的大兴机场、杭州的萧山机场、景区,甚至地铁、澡堂、厕所……反正有人流的地方都可以成为一个投放点。现在大家基本上通过手机完成大量的事情,没电确实很烦。

这个事还要感谢王思聪,他的那句话反而是让这个行业的人不浮躁了。可以说在2019年我觉得整个共产充电模式,已经逐步从新鲜事物到认可到阶段,其实到了一个接纳期了。

而且,这个行业几乎不补贴用户。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没有固定的用户群体。就算补贴,也不会让用户的手机耗电耗更快。本质上来说,(补贴)其实是伤害整个商业。毕竟我们的服务是要跟商家分成的,我们要补贴,还得问问商家愿不愿意。

我们觉得与其补贴,不如提供更好的服务,去铺设更多、更好的点位。而且为了报这个用户每次都能借到一个相对较好状态的充电宝,这个底层的数据、计算以及通讯,成本都是我们要承担的,而不是转嫁到商户身上。

我们的定价都是跟商家通过合同去约定的,不能从后台直接去调价格的事情。2019年有一波整体涨价,究竟怎么来的?行内有很多传闻,我听了的一个版本是,一个竞争对手在2018年的圣诞到2019年元旦整体调一次价,然后导致说其他几家也被迫“应战”。

为什么被迫“应战”?商户会说的,凭什么人家一小时能5块钱,我还两块钱,你得给我拉平。要不你们滚,对吧。

其实从2018年底开始,这个行业在品类上拿下了一堆这种高价格的点位,比如连锁的酒吧、连锁的KTV、连锁的卡拉OK……这些点位本身就是夜间娱乐场所,人群多是停留时间长,使用频率还高。

而且还都是高消费场所,这种地方场所说白了,这帮人不差钱,给他收10块钱一个小时,可能也OK。这些点位的商家他们的议价能力就强(与品牌的分成比例等),对他们来说无所谓用哪一个品牌的充电宝。这就是个to B的行业,长了to C的脸。

其实,这个行业用户对品牌并不敏感。手机没电了就租一个充电宝,常规的做法是找一个距离最近的,而不是找哪个品牌。对于竞争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所以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第1个是我们点位的覆盖度,你走到哪都是我们,肯定只能借我们的。第2个逻辑是,如果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比别家更好,哪怕一点点有区分度,比方说今天在你的左手边是A家的,在你的右手边是怪兽的,如果选怪兽的,那我们就成功了。

2019年其实也做了大量的IP的合作、娱乐的营销,跟艺人的经纪团队进行合作。像我们已经做完的有鹿晗、华晨宇的演唱会、黄子韬生日会、王嘉尔的数字专辑发布等。

这么做的一个结果,就是说刚才所得,在同一场景里看到一个A家的,还有一个怪兽时,让他觉得怪兽可能会比较有意思,不那么死板。所以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达到一个效果。说白了,这个行业的头部的玩家也都在干这个事,就是我们想尽一切方法,要把这种差异做出来,慢慢提高我们的品牌(认知度)。

你看这两年的话,已经很难数出第5家或第6家行业玩家了。所以相当于在2019年同行的公司里,在做营销会更多一些。我觉得短期内,共享充电宝可能不太会进入互相对掐的模式。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 傅蔚冈

共享充电宝几乎没有监管成本

2013、2014年前后,我开始关注共享经济领域,那时候也是优步、滴滴兴起时。我从它们的技术怎么影响商业,然后商业又如何影响(关注)。不同的技术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商业模式,那么就会要求不同的监管措施。

对共享经济,我们说潮水退了。以前资本各方面都喜欢这个概念,但现在大浪淘沙,以前看起来觉得有一些不靠谱的项目、一些企业反而通过自己的运营等坚持下来,比如说像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这一个行业,原来大家都不看好它们。我那时候其实没怎么关注,一是我出去其实也不用充电,很少用。但是后来发现很方便。

现在来看,第一个是使用高频,然后价格也可以接受。它说依赖于像支付宝、微信支付这种基础设施,使得在支付这一个环节上(实现)。如果是以前通过必须要通过现金,那么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二基础上我们手机确实有需求,耗电很快。

还有一个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几乎没有监管的成本,几乎没有合规成本。但是如果是开专车做共享自行车,就要受到政府的很多约束,要接受不同的政府部门各方面的指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市场比较充分竞争,可以实现优胜劣汰。而其他的共享经济领域,不仅做得好,还有监管部门觉得你好才是真的好。但是对共享充电宝来说,主要是用户认可。所以按照目前来说,或者是未来,它可能都不会有这种监管的成本存在。

另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要挣钱,不能老是烧资本,通过不断的融资来维持公司运营。而需要公司的日常运营,是用户的使用费收入或者其他的收入能够弥补的一个支出,最后实现盈利,那么这个时候才是比较好的模式。但是观察到这样到的今天好像在所有的共享经济之中,好像只有共享充电宝,对外宣称可能已经盈利。

共享充电宝虽然看似是一个消费者的一门生意,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对于商家。更重要,用户似乎对这几家公司的品牌认知度并没有那么高,我无论这哪一家都可以。商家到底放我这个还是放他的品牌,他主要成本就是To B的谈判的成本。这个还蛮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