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个?
这是个送分题,几乎所有人都能给出答案——梵蒂冈。
没错,它实在是太小了,总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差不多是60个足球场一般大。城内居民不到1000人,大部分都是神职人员——主教、修士、修女,还有我们常在网上看见的瑞士近卫队。
梵蒂冈的国土全部处于意大利的罗马城中,从地图上看,真的就像是罗马的一个大广场。
梵蒂冈城内的著名建筑圣彼得广场(St. Peter’s Square)。 图片来源:Diliff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有疑问,堂堂教皇国,为何如此袖珍?是不是太寒碜了点?
其实教皇国在以前,还真没这么小,它的诞生和扩张,与罗马帝国的演变息息相关。
01.罗马城的救命稻草
在罗马帝国早期,还没有教皇,教会的存在也是非法的,直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信仰基督教后,教会才有了合法地位。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帝国东部的拜占庭更名为「新罗马」(Nova Roma),并在此建立新都,便把旧都的皇宫拉特朗宫送给了罗马教会。后来,这里就成为罗马教区主教座拉特朗大教堂。
利奥一世(Leo I),公元440年至461年担任教皇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瓦解,日耳曼人奥多亚塞(Odoacer)建立意大利王国,定都于北部城市拉文纳(Ravenna)。因为日耳曼人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因此本来受罗马帝国庇护的教会并没有覆灭,反而受到国王的尊敬,教皇成为了罗马城的领袖,开始涉足世俗事务。
之后的两百多年间,罗马教皇在危难之中一次次挺身而出,成为城市的守护人。
公元593年,意大利半岛北部的伦巴第王国(Lombards)入侵罗马,教皇格雷戈里一世(Gregorius PP. I)亲自出面劝说,才使罗马免遭劫难。728年,伦巴第王国的国王利乌特普兰德(Liutprand)率军卷土重来,教皇格雷戈里二世(Gregorius PP. II)不仅说服其撤军,还促使利乌特普兰德将打下的罗马北部的门户——苏特利城(Sutri)和附近几座山丘送给教皇。
此次献土使得教皇的领地第一次超出罗马的范围,被视为教皇国的开端。
丕平(714-768年),因为身材矮小,后世称为「矮子丕平」
丕平想要篡位称王,无奈按照君权神授、王位世袭的继承原则,他无法正当取得王位。就在这时,处于水火之中的教皇迎合丕平的心意,当丕平问「国王不理政事,宫相应该怎么办」时,教皇撒迦利亚这样回答道:
「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celui qui exerce véritablement le pouvoir porte le titre de roi)」
因此,教皇和丕平达成互利,教皇作为「上帝代言人」,为丕平篡位给出宗教上的合法性,使得丕平在751年名正言顺地结束了墨洛温王朝;反过来,丕平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教皇的保护者,在754年迫使伦巴第人撤出了罗马城。
为了巩固罗马教皇-法兰克同盟,继任教皇斯德望二世(Stephanus PP. II)还为丕平授予了罗马人的贵族头衔。因此,法兰克王国不再是蛮族建立的国家,而是在名义上继承了罗马帝国。
两年后,丕平率军进入意大利,再次打败伦巴第王国,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五世要求丕平归还这些原本罗马帝国的领土,可丕平为报答教皇曾经的帮助,将大片土地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
罗马教会和教皇的领土由此扩大了三倍之多,教皇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812年,查理大帝时期的法兰克王国领土范围达到最大。当时王国的首都是亚琛,罗马依然受教皇管辖,图中红色部分为法兰克王国,蓝色部分为拜占庭帝国。
可是,辉煌只是一时的。查理大帝去世后,法兰克王国随即开始分裂,再难重现罗马帝国的荣光。只不过,当时的西欧已然成为天主教世界,世俗的纷争之外,教皇和教皇国依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03.罗马的羁绊
法兰克王国分裂为西、中、东三个王国之后,势力大为衰落,各国国王也不再自称是罗马皇帝。此后的数百年间,古典罗马帝国的光影逐渐从西欧消亡。
可是,只要西欧各国国王对罗马帝国皇帝这一身份仍存执念,罗马教皇的地位便无法被忽视。
中法兰克王国进一步分裂,在意大利地区建立了意大利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则改名为德意志王国。意大利王国想要染指罗马,教皇国利用自己的宗教地位,争取对抗意大利王国的盟友。
这一次,教皇的目光又转向了德意志王国。
双方结盟之后,公元952年,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攻占了意大利王国。十年后,奥托一世由教皇若望十二世(Ioannes PP. XII)加冕为罗马皇帝与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神圣罗马帝国由此建立。
卡诺莎之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主教任免权上与教皇发生冲突,教皇利用自己的宗教权力拒绝承认亨利的王位。亨利四世最终示弱,在一月冒着风雪严寒,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在门外等待三天三夜后,教皇才对其表示原谅。
尽管教皇的宗教权力很大,但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城市先后获得自治权,教皇国的领土范围再次缩小到了丕平时代。
127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一世(Rudolf I),这位没有经过教皇加冕,在教皇眼中只能算是「罗马人的国王」的皇帝承认了教皇国的独立。这虽然可以让教皇国更好地维护现实利益,但也意味着神圣罗马帝国与古典罗马帝国脱离了继承关系。
教皇国与古典罗马帝国的羁绊,终于告一段落。
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宣布重建教皇国(绿色区域)
就在整个欧洲迎来建立民族国家的风潮时,意大利也渴望着统一。然而,教皇国的存在,始终像盘踞在意大利地区中使它无法统一的大石头。
1848年以后,意大利统一运动兴起。位于意大利边缘地区的撒丁王国凭借发达的经济和开明的君主立宪政体,迅速统一了意大利。
1861年,撒丁王国改称意大利王国,这时教皇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及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已经落入意大利王国手里,仅剩下罗马一城,教皇国还是依靠着法国军队的保护才得以维持这片地区。
《拉特兰条约》签署现场,教皇代表是红衣主教皮耶特罗·加斯帕里,意大利政府代表是后来二战时期的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今年是《拉特兰条约》签署90周年。
古典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位于罗马的天主教会和教皇一直在寻求新的庇护。教皇国领土的演变,其实是宗教面孔下对世俗政治利益的诉求反映。然而,在500年以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教皇国的土地和利益一再被侵蚀,宗教神学的浓雾散去之后,西欧出现的是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现代民族国家。
可是,梵蒂冈作为教皇国的延续,它在今天仍是全世界数十亿天主教徒的朝圣之地。宗教从历史的大变革中退场,但它并没有隐匿,而是退回到了人们的内心,作为道德和信仰的支撑。
前任教皇本笃十六世(Benedictus XVI)在2009年梵蒂冈立国80周年时,曾说梵蒂冈「领土极微」,但「使命奇伟」。此言印证了罗马教会和教皇国的千年变幻,在今天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