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彭登怀:创造世界一绝的川剧变脸大师

彭登怀生于1946年4月23日(农历3月15日),他从一位仅小学文化的少年,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川剧变脸大师,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英国、美国、日本、巴西、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世界36个国家元首的接见,并先后握住9个国家元首的手近距离变脸;他在日本电视台录制的《中国人间国宝——彭登怀》专题片在各国观众中闻名遐迩;香港歌坛天王刘德华拜其为师,对其尊崇有加;他以25秒钟变14张脸的绝技,录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身为四川省艺术学校“中国一绝”川剧变脸十八化身绝技演员的他,以孝、忠、善为一生的做人准则,不仅创办了“中华绝技艺术团”、“四川明星联合会”,而且担任了“四川省慈善大使”“四川省大型救助活动形象大使”、“都江堰市形象大使”,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美国东方文化科学院世界戏剧家协会理事等多项公益职务,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自学成才,德艺双馨

  彭登怀在儿时,常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去看坝坝戏。神奇的川剧变脸,在他幼小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彭登怀常常光着裤衩下河洗澡,抓一把黄泥抹在脸上打大花脸,手拿一把自制“官刀”在前面喊叫“冲呀、杀呀”!后面跟着一群小孩听他指挥,成了一个十足的小戏迷、娃娃头。8岁时,他开始学唱川剧《南阳关》、《牧虎头》、《打虎收孝》。12岁考进资阳县川剧团学演武生,看到《九变化身》、《望娘滩》、《白蛇传》中的变脸,他觉得好神奇!可惜,教他的老师不会变脸,会变脸的老师不教他。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了技术,就没了老师的饭碗。听老师说:有的老师情愿给你钱,也不愿意教你一招。好在人小不起眼,他常偷看别人变脸,时间长了,老师老了,他也长大了。学戏的机会多了,渐渐琢磨出自己的变脸方法。小小的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终于练成一身硬功夫,赢得了老师和同行的青睐,18岁起学习编剧、作曲、导演和多门乐器演奏。

  1976年他在资阳川剧团学员训练班担任基本功和戏课教师,将川剧曲牌音乐改编成基本功、身段等钢琴伴奏训练曲,被广泛推广。由于工作出色,彭登怀先后担任了资阳县川剧副团长、团长。在担任该团团长期间,率先在全国推行剧团体制改革,其经验在全国部分剧团被试行推广,受到四川省文化厅及文化部表彰。1983年,彭登怀调内江市艺术学校担任教务科科长、教师,为川剧专业编写基本功、身段等7门学科教材,受到师生好;1990年,调四川省艺术学校担任基本功和戏课教师,在田蔓莎折梅专场剧目《杨七娘射子》中担任编剧、作曲、副导演、乐队指挥,荣获中国戏剧最高荣誉奖“梅花奖”。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欣然为他题词:“天道酬勤”!他主编的四年制艺术中专教学大纲及多门学科教材,集编剧、导演、作曲、演员于一身,川剧《金山寺》(出国节目)、《诉冤》、《程式印象——桂英兵》,现代戏《土寺爷搬家》、《陌生的夫妻》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展览优秀音乐奖;由他作词《和平春风吹世界》、作曲《长征路上送红军》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频道)向世界38个国家播出。他撰写的论文《相随心变——我与川剧变脸》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戏剧》杂志发表,并成为首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川剧论文,奠定了“彭氏变脸学”的基础。2002年他在杂技《快乐的小沙弥——钻桶》节目中担任编剧、作曲、导演、获世界杂技艺术节中国“新苗杯”编导奖、表演奖等四项大奖。

●推陈出新,开创川剧变脸新纪元

  所谓川剧的变脸,顾名思义就是剧中人物的脸谱变化,是演员舞台上用来丰富剧情、塑造人物的一种表演手法,常称之为绝技或绝活,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技艺,被誉为“中国一绝”、“世界一绝”!川剧的变脸有别于魔术,更非幻术。它是演员在特殊的剧目中,在规定的情境中使用的一种奇异的变化技术,是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丰富表现力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这些表演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视、可感的具体东西。从表演范畴讲,它是一种可视强、趣味性浓、神奇刺激、令人惊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起着烘托剧情气氛的作用,是一种放大了的夸张艺术。绝对不是在什么剧目中,任何角色都可以随便变脸的。演员必须严格依照规定的情境和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来变脸,这就是表演理论的“相随心变”。这也是川剧变脸的特点之一。川剧的变脸,到底是什么时期出现,谁是最先发明者?已经无法考证,更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脸谱多是横眉竖目,凶神恶煞,虽然面目狰狞,所代表却是正义。要真正理解川剧的变脸以及彭登怀对川剧变脸的贡献,就必须了解川剧变脸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川剧变脸手法有两类:抹脸、吹脸。抹脸:即演员在脸上抹些红色化妆颜料,第二次再盖上黑色,或者在眼堂、嘴角处抹上黑色,就算变了几次脸;吹脸:演员将有颜色的浓沫,如黑色纸灰、草灰、金粉等,装入酒杯里,或放在碗中、放在舞台上表演需要的地点,脸上事先抹上食用油,或一些简单的图案,用嘴吹口气,那些粉沫粘在有油的地方,就算变了一次脸。虽然很简单,但在某些戏里、某些情节中,可以起到特殊的表现作用。据川剧表演艺术家介绍,在20世纪20年代出了个康芷灵,都称他叫“康圣人”。他发明了用牛皮纸做脸谱,用浆糊由里往外粘,由大到小一张一张贴在脸上,表演时依次揭开。若时机把握不好会出漏子穿帮:粘早了,还没有上场时浆糊就干了,脸谱揭不下来,有时还会把不该变的脸粘下来;有时浆糊晚了会粘不牢,不该变脸时脸谱不揭自掉,当众出丑。后来他用黄脸托出自己的脸型,用草纸糊成硬脸壳,后又用猪尿包(小肚子)吹进气,晒干做成脸谱不易扯烂。康芷灵发明了第三类变脸方法——扯脸,是他揭开了变脸的新篇章。他集中了所有的变脸手法,在传统戏《九变化身》中大显身手,康芷灵演到哪里,不管多远的路,大家都要赶去看演戏,看他变脸,康芷灵成为当时的变脸大师。他这一发明,在那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可谓是开了戏曲变脸的先河,创造川剧变脸特技的奇迹。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是川剧与变脸健康发展的中级阶段。1954年,孙德才把变脸作了全新的改革。他把脸壳改成了绸布,制作时露出部分五官,把老戏《九变化身》也作了新的改动,义贼贝庸抢了民间给皇上的贡品,案发后被官兵追杀,他急中生智,使出变脸的招术,躲过了官兵的追杀。至今川剧界都公认孙德才把变脸大大推进了一步,他是现代变脸的祖师爷。

  川剧变脸真正出现历史性高潮是1959年的秋天。正值建国10周年北京举行文艺汇演,四川派出强大阵容,一个剧团去北京参加国庆汇演,一个剧团赴欧洲演出;进京演出的是传统戏《白蛇传》,时任成都市市长李宗林非常重视川剧,在审看该剧时,彭登怀看见法海使用三大法宝:青龙禅杖、大红袈裟、紫金铙钵,把白蛇押进雷峰塔,但戏的高潮却出不来,就灵机一动,建议何不把变脸用在铙钵身上。于是铙钵在与白蛇打斗中变脸,在变脸中打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川剧变脸一下子誉满京华!《白蛇传》从此成为川剧变脸的代表戏。同时,赴欧洲的演出也大获成功,他们记住了变脸,也记住了川剧。变脸在此阶段的发展和影响,为日后川剧变脸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过20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川剧与变脸已经是鸟枪换炮:从台上灯光、道具、舞美等,都引进了现代化手段,用房子、烟火掩护变脸的表演手法早已被淘汰,吹脸、抹脸的技法也不多见了。川剧的变脸,经过众多有志之士的潜心钻研和发展,从脸谱制作的精美度、从质量到数量的变化、从操作方法到表现手段等,都有了巨大的改革,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时的川剧变脸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水准艺术境地。

  1997年春节,彭登怀和“梅花奖”得主田蔓莎、萧德美去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在戏曲绝活板块中表演川剧活水袖、折子功和变脸,此次的表演中,他把变脸的速度刷新到40秒钟变完十二张脸谱。1999年2月,彭登怀先生应邀出访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他的变脸术《十二变化身》引起新加坡人士极大的关注。狮城四家最大报纸、刊物纷纷抢先发表文章,刊登剧照,当地电台、电视台频邀现场直播,并安排与台湾明星和新加坡名流同台共度春节晚会。彭登怀的变脸术引起了吉尼斯世界评委会官员的极大兴趣,并定于1999年2月12日在新加坡克拉码头剧场,打破由彭登怀自己保持的二十五秒变完十二张脸谱的记录:再创一个在二十五秒之内变完十四张脸谱、露出本脸后再变回四张脸谱的惊人速度,创吉尼斯世界记录。当彭先生完成了这一高难表演后,会场掌声雷动,鲜花如潮,排队请彭大师签名的人络绎不绝。在主办单位要求下,彭登怀签名花了整整1个半小时,新加坡所有电视、电台、报纸、刊物在第二天显著位置刊出:“变脸大师彭登怀再创新纪录”。这次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为中国戏曲争了光!为川剧添了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