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为什么成为华人富豪聚集地?

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正在成为中国富豪们趋之若鹜的地方。上个世纪60到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是面积最小的,只有733平方公里,是台湾面积的五十分之一,不到香港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在中国人的心理认知中,所谓的新加坡国甚至不如中国众多二线城市的某一个区那么大,半天时间驾车就能把整个国全都走一遍。在人口上,截止到2022上半年,新加坡总人口545万,甚至不到中国一个一线城市人口的一半。

如此之小的一座城市,近年来却涌入了大量的富豪。根据伦敦投资咨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 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加坡预计会增加2800位百万富翁,总富豪人数超过24万人。在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最多的20个城市中,新加坡排名第五,仅次于纽约、东京、旧金山和伦敦。

而中国大陆的富豪们,似乎正在排着队申请加入新加坡。

1、富豪们涌向新加坡

在2019年,海底捞的张勇凭借着138亿美元的身价一跃成新加坡首富。张勇之后,号称“东南亚腾讯”的冬海集团创始人李小冬也成了新加坡首富。

今年,有媒体爆料彭蕾移民新加坡,并称早在2015年彭蕾和丈夫孙宇彤花了3 亿在当地购买了豪宅。根据2022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彭蕾财富是225亿元人民币。

目前,新加坡首富李西廷,是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人,毕业于中科大,现任迈瑞医疗董事长。根据2022年福布斯亿万富豪榜,其身家为176亿美元(约合1187亿元人民币)。

2022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来看,新加坡前十大富豪半数都是华人,排名第一的是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身价176亿美元。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华人,来自中国的移民富豪,远东机构黄志祥黄志达兄弟的财富为152亿美元;立时集团创始人、”油漆大王”吴清亮的财富为130亿美元。黄志祥黄志达兄弟以及吴清亮的生意主要在新加坡,所以在国内知名度不高。而李西廷的生意主要在国内。2022年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成为新加坡排名第六的富豪,身价缩水至77亿美元。

据深蓝财经报道,币圈大佬赵长鹏、光伏大佬施正荣、阿里巴巴蔡崇信等均已移民新加坡。

汇丰银行发表的一份报告《The rise of Asian wealth》指出,在2021年,新加坡的百万富翁(净资产大于100万美金)占了新加坡成人的7.5%,而在8年后,也就是2030年,这个百分比会增长到13.4%。

《联合早报》近日报道称,今年计划移居到新加坡的中国高净值人士估计超过500人,他们可能带去的财富估计至少有24亿美元。

富豪们移民新加坡,主要采用设立家族办公室的形式。2018年,新加坡只有大约50个家族办公室,2020年数量增加至400个,2021年底暴增至700家。2022年1到4月份,新加坡金管局收到了143份家族办公室开设申请,其中有63分来自中国。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甚至是作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都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

今年五月份,据《彭博》报道,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试图在亚洲扩大业务,正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并寻求新的交易和初创投资。还有一名中国富豪壕掷约1.94亿人民币,一口气买下李嘉诚在新加坡建造的新达城第二大厦的一整个楼层。

4月11日,新加坡金管局正式宣布新加坡家族办公室免税激励计划的调整,将原来的最低资产规模500万新元提升到1000万新元(约5000万人民币),并且在两年内资产管理规模要增加到2000万新元。也就是说,来新加坡的富豪实在是太多,政府不得不提高门槛。

2、新加坡的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GIP)

新加坡的所谓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简称GIP)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全球的有钱人到新加坡投资,只要达到一定要求,尤其是具备一定的财富规模,即可获得新加坡的永久居留权。

GIP主要面对的是商业成功人士,分为三类人群:资深企业主、下一代企业主、快速增长企业创始人。据了解,GIP的核心要求包括几个方面:

一、资深企业主所经营的公司最近一年的营业额必须达到不少于两亿元新币(约5亿人民币),并且最近三年的年均营业额必须达到不少于新币两亿元;

二、对于资深企业主而言,要求必须持有公司至少30%的股权,或是所申请上市公司的最大个人股东之一;而下一代企业主则要求是公司高管、董事会成员;快速增长企业创始人的要求是该公司必须由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或私募股权公司投资。

三、公司经营范围必须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行业列表中。

弹丸小国新加坡的野心可谓不小,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直接瞄准了“老中青”三代最顶尖的优秀企业家人群。

那么,新加坡为什么能吸引富豪们趋之若鹜呢?主要是极其优惠的税收政策。在新加坡,企业所得税最高17%,个人所得税最高20%;无遗产税;无资本利得税;海外收入和资产不征税。与中国已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另外,新加坡的护照含金量很高,持新加坡护照可以免签192个目的地,可自由通行于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等众多国家,并且新加坡公民可以免签证进入中国大陆。

根据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通过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评价和排名,新加坡超越中国香港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并成为亚洲金融中心。

另外,在新加坡的华人居多,所以拥有适合华人富豪们居住的环境和氛围。

除了富豪,一些国际企业也逐渐从香港搬迁到新加坡。

在2021年香港美国商会对其成员展开的调查中,有约42%的企业考虑或计划离开香港。以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正在将员工从香港的办事处迁往新加坡。2022年,香港入境新加坡的人数较去年增长一倍。新加坡就业总人口增长4.2万,其中85.7%是外籍人士。

索尼音乐、戴森、VinFast、莫德纳、台积电等大型跨国企业都选择了在新加坡设立其亚洲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总部。与之相反的是,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外国跨国公司数量正在下降,并且不少大型跨国企业选择将大量员工从香港办事处迁往新加坡。

疫情以来,加速了富豪人群以及一些跨国企业的亚洲总部迁移到新加坡。分析人士认为,新加坡在疫情当中恢复较快,有钱人加速开启对资产保持以及维持更长久的传承而进行提前安排,另一方面,出于抵抗不可控风险的考量,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成了一种有诱惑力的财富转移安排。

3、脆弱的新加坡

新加坡虽然迅速放开对疫情的管控,但毕竟整体规模十分有限,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更容易受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

新加坡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是妥妥的高度发达国家。但是,受限于资源、人口和面积,新加坡的高经济发展水平只能依赖于外贸、服务和金融。

2020年疫情初起,新加坡受影响极大。新加坡的外贸总额是其GDP的3倍之多,在全球疫情冲击下,世界贸易进一步萎缩,新加坡的优势不再,出口贸易大跌,进而导致其国内经济下跌,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样陷入衰退。2020年新加坡建筑业下滑36%,服务业下滑7%,只有金融、制造业等少部分行业走出了负增长“泥潭”。

2021年,新加坡从2020年衰退4.1%的泥潭中实现反弹,实现增长7.6%。新加坡贸工部预测称,考虑到全球和新加坡国内的经济环境,除非全球经济出现下行,新加坡经济在2022年预计将增长3%至5%。

然而,报告也指出,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激增,新加坡的外部需求前景略有恶化。因此,尽管新加坡经济预计将在今年继续增长,但各个领域的表现预计依然不平衡。

可见,由于规模太小,新加坡经济的可回旋余地很小,受外部环境影响巨大,出现忽上忽下的不稳定状态。

近期来,在新加坡的中国首富们处境也不太好。Sea集团李小冬随着Sea业绩增速急剧放缓,该公司市值已经较最高点蒸发了1700亿美元。其旗下电商平台Shopee退出法国、印度、西班牙等多个市场,在今年的富豪榜上,李小冬的身价也随之缩水为42亿美元,而去年他成为首富时身价为198亿美元。

张勇的日子自不用多说。由于对局势预判错误,海底捞扩张失败,业绩深陷泥潭,全年关停276家门店,2021年巨亏41.6亿元。在今年的富豪榜上,张勇夫妇的身价为77亿美元,相比2020年成为首富时缩水李113亿美元。

2021年迈瑞医疗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增速,从2020年的41.21%降至不足1%,收入占比从47.16%降至39.61%。也因此,李西廷的身价随之缩水。

4、李光耀对新加坡的三点认知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是汉族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人。1963年,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联合邦政府达成协议,“新马”正式合并。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员。但仅仅两年后,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政府借此指责马来西亚企图使马来人在联邦内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导致新加坡最终脱离马来西亚。

1965年新加坡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同年10月加入英联邦。

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的开国元首。李光耀对新加坡的三点认知,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当下和未来。

第一: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城市岛国要生存下去,就不能普普通通。我们必须特别努力让人民更加团结、更加刚强坚毅,且更善于应变。我们做事要比邻国做得好,成本却要更低。因为他们一心要绕过我们,让我们失去身为区域转口贸易港和中间人的优势。我们要与众不同。

第二:我们在公共及个人安全、医疗卫生、教育、通讯、海空运输以及社会服务方面成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我们成为企业家进军周边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大本营。我们训练我们的人民,让他们能够提供第一世界水平的服务。”

第三:新加坡要生存,必须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要有素质卓越的领导人。意志要坚定、要有奉献精神、有决心、能干和诚实。第二,人民必须认清新加坡根本的脆弱性,并愿意齐心合力面对挑战。我们要更加团结、更有组织,并更具竞争力,否则我们最后会被吞并。

李光耀的这三段话,来自于《李光耀回忆录》,第一段话,可见新加坡人的危机意识,也可见新加坡人的国民性;第二段话,验证了新加坡的国策:从全球范围内吸引精英人才,并且要求新加坡认为为这些企业家提供服务;第三,新加坡是脆弱的,始终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