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铁桥南端东侧竖立着一根长5.8米、重达10吨的大铁柱,人们称它为“将军柱”。将军柱的铸造者名叫王宣、王训。据永靖王氏家谱载,永靖太极川古城王氏,原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白土坡王家大村人,元末明初,朱元璋派大将邓愈、冯胜等追击北溃元军,由于军备需要,王氏始祖王宣、王训等奉陕甘总督抚差调,从山西调到兰州修建黄河浮桥镇远桥。桥修成后,由王氏垄断在甘肃的铸造行业专利。
王氏两兄弟在兰州暂居十余年后,迁居皋兰县西半个川,即今永靖县刘家峡黄河北岸依河蜿蜒而成的太极川,以冶铸铁器闻名,俗谚有云:“半个川的模子,山城的炉子”。清至民国时期,王氏家族到处开炉院,其足迹遍及青海、宁夏、河西、兰州、临洮、会宁、陇西、临夏等地。近二十年,王氏家族的古典法器铸造发展较快,产品覆盖全国,并远销到台湾、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王氏家族的生计以农业为主,冶铸为辅。铸造的产品种类繁多,一类是炊具与生活用具。传说王氏十三代孙王建耀为甘肃拉卜楞寺铸造的大锅能同时招待上千人饮茶。第二类是农具:包括犁、铧,以及水车、水磨、大车的滚轴等。第三类是法器,包括钟、罄、铁狮、铁牛、香炉、千佛塔、铙钹、宝鼎等。第四类是人物造像,包括释道两教的玉皇大帝、关圣帝君,观世音菩萨等,无不宝相庄严,栩栩如生。王氏几百年所铸造的铜钟、宝鼎,遍布整个西北,现在所存都成为珍贵文物。
王氏家族铸造的法器,设计巧妙,古朴庄严而又不失灵动之美。法器的设计者,对于造型美的追求,可以说几近痴迷。为了画出牛的力量之美,就牵来耕牛,使它几天几夜不得食水,然后端来水盆放在饥渴的耕牛近在咫尺的地方,观看耕牛为吃不到水而发怒挣扎的样子,把它描绘下来。这种来自民间的方式,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讲究造型的拙朴与夸张变形,然而又绝对没有经院美术的呆板气息。
王氏铸造完全采用传统翻砂工艺流程。主要流程包括:筛沙、罗砂,拌砂,筑模(内模),璇模,筑外模,烘干,卸外模,外模刻字(刷铅粉),减模(内模),内模刷铅粉,合模,化铁,浇铸,打磨,彩绘。在选料阶段,做模的砂料,筛选硬度、纯净度合适,透气性好,颗粒均匀的砂料,一切凭手感判断合适与否。内模多挑选得天独厚的当地黄河砂,外模砂选用兰州沙井驿的粗砂,经筛、选、搅拌、晾、晒等多道工序备好。王氏法器铸造采用一模一铸,每件法器具有独一无二性。
冶炼铁水的材料,也经过了仔细挑选,把收来的废旧铁料敲出断面,凭借经验判断料铁的成分,大致以灰口、白口区分,正式熔化浇铸时,根据不同法器的铸造要求,添加辅料,按秘方有响铜、金、银、铅、锡、铝等不同比例的添加。为保证溶液的足够温度,选用产自内蒙的焦炭,用三节炉和经过特殊耐火材料处理的盛液锅。铁水熔好后,铸造者凭眼功判断铁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浇铸时机。大致上溶液温度控制在1000—1300℃以内,铁液颜色大致呈现白黄、黄、红、深红几个层次阶段。
为了方便铸造大件,王氏工匠还采用了分段铸造,焊接总成的方法,一些小的挂件如铃铛则采用湿模铸造,成型后佩挂。对钟的钮部,采用其他模具铸好后在钟身内模顶部中心位置安放的方法。再如钟耳的下边和音孔位置安放加强筋,也是一个巧妙安排,即可使铸件牢固,又起到了调音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现今王氏铸造的大钟,每个钟耳敲击时发出的音质音高不同,是外地人做不出的八音钟。
永靖王氏铁器铸造的代表性产品是古典法器,其风格古朴,造型精美,工艺水平超群,它既是传统手工翻砂工艺的活标本,又是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美术等学科难得的文化载体。
责任编辑:何瀚投稿邮箱:343254522@qq.com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