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需要买房的人生 真的幸福吗?

在有限的人生里,为买房赚钱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

一套小200万的房子,加上30年的贷款利息,可能是一个普通工薪阶级一辈子的工资收入。

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绕不过去的坎,不少人会幻想,如果不用花钱就有房住该多好。

如果不用花钱,每一个人都想啊。但是谁来保障,又怎么保障?

前段时间,在《楼市重逢1998,二次房改走向香港还是新加坡?》里和大家探讨了一下深圳二次房改,二次房改是一次风向标,代表我们很可能将迎来一个不需要钱,或者说很少的钱就能住上公住房的时代。

今天,我们以其他国家为样本,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看看相似的新加坡和香港,又交出了两套怎样不同的答卷。

同一个世界,你的梦想,被其他国家、地区实现了吗?

1

香港—难圆的公屋梦

1953年,大陆刚刚解放不久,新加坡还没有诞生。

彼时的香港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为了安置火灾中数万无家可归的人,香港成立了徙置事务处和徙置区,帮助安拆寮屋。

这是香港公屋,也就是公住房最初的雏形。没有什么宏伟的蓝图,只是单纯的应急,而这一应急,谁也没想到就过去了60多年。

在这60多年里,香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房子,却始终没有变,遵循严格的双轨制。有钱人住大豪宅,穷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住寮屋,住居屋,住公屋。

香港的制度没有办法打破这样的规律,特首梁振英在其专栏文章中说:“政府有责任确保每个香港人都有合乎一定标准的居所”。

但是,所谓的合乎标准的住宅,肯定不是合乎梁振英居住条件的住宅,因为穷人实在太多,而允许开发的土地却太少。

根据香港的制度,政府将土地免费划拨给房屋委员会,由房委会招标建设并“分配”给有需要合资格的市民租住,每套通常30—50平方米。

2018年,在香港,大约有半数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或者居屋里。

虽然面积不大,公屋还有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环境差,隔音差,有老鼠,但却仍然一房难求。

在网络上看过一个香港人写的公屋申请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

那年十八,生日那天晚上回家,以为家人会跟我好好庆祝,自己的成人典礼。

谁料,他们只淡淡的送我一份表格,表格左上方,印着香港房屋委员会,旁边还有「公屋申请表」五只。

「你是个大人了,现在可以申请公屋了,再迟就要等十年八年了。」母亲淡淡的抛下这句话。

我在饭桌上默默填着个人资料,看着上面意义不明、于我而言像火星文的字词如「优先配屋计划」、「天伦乐」,时不时问家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他们只说:「不懂就不用理,反正都不是你要填的资料。」填好的一剎那,我开始幻想要是排到公屋,每月只需交千多元租金,省下不少旅行钱。

填完申请,父母终于把生日蛋糕捧出来,与我庆祝了十八岁的生日。

在那之后,每隔两三年,我都会收到房屋署的信件,每次都以为终于轮到自己;打开信封,却是一份名为「非市区公屋轮候意愿问卷」之类的文件,叫我选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如天水围、青衣,甚至离岛,据说能缩短轮候时间。我却每次都因为这地方不熟路、那地方交通不便,而没怎么填,于是继续等。

今年,我二十六岁,八年间,从来没有收过一封看房子的通知,哪怕是凶宅、偏远地区,也都没有。

根据房委会数未,说公屋轮候人数突破28万,平均轮候时间为4.6年,彷佛创造出什么辉煌壮举一样;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个非正式数据,说「(非长者)单身人士要排到公屋上楼,可能要等31年」。

偷偷瞄了一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十年八年十年加八年都未必得!」不禁冲口而出。

在故事里,他等了8年也没有排到公屋,而在香港还有几十万这样的人,他们排不到公屋,住不起商品房,于是只能住劏房。

一个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张双层床,上层住两个小孩,下层住父母;

为什么香港的公屋这么难以保证呢?

香港的土地并不少,目前开发的土地还不到整个岛的1/4。香港不缺钱,更不缺成熟的地产商。

或许某些关于公租房的吐槽可以给我们灵感。

在香港,公住房是可以买卖的,如果补齐地价,就可以在私人市场上卖,而这种买卖政策,给了不少人套利的空间,因为傻子都知道,土地是世界上最稀缺也是最保值的资源。

一个香港人说:

想当日,政府要求的补地价费用不足现时的十分一,所以,现在一般公屋住户都不会卖走他们拥有单位,除非经济出现问题。

即使他们已经拥有私人物业(商品房),已经不在那些公屋居住,政府规定不能出租,他们也不会卖,而这无形中浪费了政府资源。

这种抱团效应使得公屋的价格也像商品房一样不断上涨,初初50万一间的公屋很快涨到90万一间,每一个业主都希望,政府宣布免补地价。

而这种手段,不就是过去疯狂囤地的港商们,惯用的手段吗?

2

新加坡—政府的手

2015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去世的时候,前往送别的道路两旁民众,在盖上国旗的灵柩出现那一刻情绪激动,有些甚至失声痛哭。

李光耀给新加坡留下的政治遗产颇多,其中和普通人最为相关的就是他的“居者有其屋”房产政策。

这项政策给李光耀带来了近乎“独裁”的统治,因为他真正满足了普通人的需求。

新加坡和香港的大小,人口数量都非常相似,但是居住条件却大有不同,这得益于李光耀的组屋政策。

在新加坡,87%的居民都是通过低价购买或租住政府组屋获得自己的居住权,这87%的人指的并不是少数贫困人口,而是与少数富裕人口相对而言的大多数。

组屋的价格市场价基本是在30万新币到70万新币之间,而这是在二手市场上转售的价格。

政府首次出售的价格会大概打一个6折,也就是说,最低可以以不到20万新币的价格买到一间组屋。

新加坡大学毕业生月薪在3-4千新币,而一般的超市收银员的工资大概是千把多新币,再加上或多或少的补帖以及完全能够cover掉房贷的公积金。

即使是低收入的年轻人,两个人2-3年的工资就可以拿到自己的房子,一般来说,也有90平左右。

但是,任何政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矩之下的,好处越多,则意味着规矩越苛刻,鱼和熊掌永远不能兼得。

新加坡的组屋,也有着不少这样的规矩,不仅仅包括低收入要求。

首先,组屋是销售给家庭的,也就是说,单个年轻人不可以购买,年轻人要购买组屋的话,必须先结婚。

有个新加坡笑话,说年轻人要求婚的时候,是跟对方说:“我们去买个组屋吧。”

要是找不到人结婚就必须等,等到年满35岁才可以买,虽然看起来对一部分群体很不友善,但是无形之中,保证了新加坡的人口出生率,相当于用一个小孩换一套房。

其次,组屋每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要买第二套的话,就要把第一套卖掉,而且下一套没有资格跟政府要6折。

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买组屋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许多年轻人会尽快买一套自己的组屋,住几年后卖掉,赚上一笔。

但是,也仅仅是一笔而已,而且大多数都是新加坡的外地人接盘。

当然,新加坡组屋最大的问题就是,组屋实际上是过去的99年长租房的变形。

也就是说,新加坡人拥有的组屋,产权并不是永久的,只不过是和政府租了99年。

拿到新屋的那一天,屋主就知道,组屋的年契是99年,并且自动延长的可能性极小。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在国会上表示,政府若自动延长高龄组屋的年契,将须做出一些取舍,后代国人也将为此付出代价。

当然,目前组屋屋龄最高也就50年,大多还有超过60年的屋契,因此问题并不迫切。

目前来说,新加坡已经早早的解决了住房问题,不少组屋还在花式创新,甚至拿到了不少的建筑大奖。

(新加坡的圆形组屋,民众反映不太好放东西)

3

我们能走哪条路?

新加坡的组屋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并且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奇迹。

新加坡国家小,面积只有广州的1/7,再怎么分配组屋,公平性的问题都不会太大。

这种政策显然无法照搬到中国,在中国,拿到北京组屋和十八线小县城组屋的人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只能从了香港吗?

很显然,我们并不喜欢香港人的生活,哪怕他的工资再高,再“民主”。

但是,在批评香港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另外一面,香港的市场化经济到底是对是错?

房子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公住房解决,那么能不能够通过市场自己解决呢?

或许不少朋友认为,市场化三个字就是炒房,越市场化房子会越贵。

但是我认为,香港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过度市场化,恰恰是不够市场化。

香港的房地产市场被几大巨头垄断,这能够叫市场化?土地得不到开发,房子满足不了普通人的居住需求,价格又凭什么不上涨呢?

房子是商品,和所有的其他商品并没有什么不同。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不足价格上涨。

经济差的时候,不少人会卖房,这个时候供给增加,房子价格下跌。

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买房,这个时候需求增加,房子上涨。

如果足够市场化,房子则会遵循这个规律,直到供需得达到平衡,因为只要有最后一个人想要买房,有钱可以赚,就会有最有一个开放商拿地。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交通,增加居住用地,限制炒房等办法调控房价,但绝对不是控制商品房土地供给。

说到这里,虽然我们很明白,新加坡的幸福很难来到中国,但还是希望,能够在有限的将来里,比香港人更快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菜鸟理财。

本文源自菜鸟理财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