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大洋海装:乘风破浪的造船之路

从“借厂造船”到造船行业的领头者,在十多年的岁月长河里,江苏大洋海洋装备有限公司乘浪逐波,开拓不止。在公司董事长荀金标看来,坚守“工匠精神”打造拳头产品是企业发展秘诀。除了企业自身的独特发展之道外,南京市江北新区软件园的支持与帮助更是为大洋海洋装备有限公司这条乘风破浪的船舶指明了航行方向。

严冬中的坚守与蜕变

荀金标董事长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小船厂从学徒工做起,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2005年,新加坡有一批造船订单找上了他,这对荀金标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当时正值船舶市场的黄金发展阶段,荀金标租借其他船厂完成新加坡的订单,淘来了创业的第一桶金。2007年,他在泰兴市成立江苏大洋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又经历两年的准备,于2009年造出第一艘船。

没想到,大洋海装刚起航就遇到不测风云。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多数造船厂在耗尽已有订单后,就不得不面临无船可造的厄运。更糟糕的是,在中韩“造船第一大国”的争夺渐趋激烈之时,更加严酷的市场环境又摆在全球造船业面前。航运市场低迷的压力传导,导致大多数造船企业接单难、交付难。造船业遭遇史上最严寒的冬天。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大洋海装一度陷入发展瓶颈。荀金标开始谋划船厂转型,积极带领经营团队深入调研、分析市场情况,在同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交流中最终确定了细分市场,利用富余产能拓展发电方舱、大型结构物建造等,成功架起一条全新业务线,支撑了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2014年,大洋海装将主营海洋平台供应船舶转为液货船,将液货船打造成专业标杆产品。经过几年发展,公司现在年造船能力已达30万吨,拥有5万吨级船台2座、5万吨级舾装码头2座,分段建造车间和总装区域共约72000平方米。

新航道下的共同成长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洋海装2017年同江苏科技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采取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开展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形成同校方的优势互补。借由业内权威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企业的一线生产条件,配合绩效考核的流动式专业教学培训,不断提高公司人员素质。同时邀请双方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提升双方顶层科研学术能力。这不仅让企业多了拓宽市场的底气,也让公司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2018年10月,大洋海装总部从泰兴市正式迁往南京,落户江北新区软件园。江北新区作为南京市规划的“江北新主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有力的政策和细致的服务正是吸引大洋海装的主要原因,也让大洋海装尝到了不少甜头。在2019年“科技副总”申报过程中,江北新区在政策引导、申报条件和后续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做法帮助大洋海装成功引进江苏科技大学李永正教授。

借助南京江北新区腾飞的东风,短短不到一年,大洋海装和江北新区软件园就牢牢地拧成了“一股绳”,共同走上跨越式发展的“新航道”。在荀金标的带领下,大洋海装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籍籍无名的船舶制造小厂,它已然华丽蜕变为一家拥有近两千名员工的全球化船舶制造企业。

把握时局的扬帆出海

随着航运业持续发展,世界造船市场重新呈现兴旺势头,中国一跃成为造船第一大国。许多先进制造技术在造船领域得到应用,现代造船技术正朝着高度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计算机化方向发展。

向海而生,梦想惟新。大洋海装十多年来专注于实体经济发展,致力于“工匠精神”成就中国船舶制造。企业生产的130米打桩船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服务于国内跨海大桥、风电、深水码头工程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建设工程,成了企业的拳头产品。

大洋海装年产值在2016年达到 2.6亿元,2018年达到8亿元,今年预计将达10亿元。公司高级工程师项国飞告诉记者,公司的近期目标是2022年产值突破20个亿,目前公司合作最多的是新加坡客户,去年年底又开拓了欧洲市场,通过参加德国汉堡、韩国釜山等国际展会,将合作对象逐步扩展到挪威、瑞士、西班牙等国家。

江苏经济报记者 谢树仁 刘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