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疫情来袭!谁是全国医疗实力最强的城市?

文|凯风

这是抗疫以来最严峻的时期。

一边是强传染性、高隐匿性、高免疫逃逸能力,让疫情防控难上加难。

另一边是低毒力、低重症率、低致死率,让人看到了终结疫情的希望。

然而,再低的致死率,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都会导向整个社会难以承受的结果。

更何况,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一流的医疗实力、充足的财政后盾、良好的城市治理能力作为支撑。

这就决定了疫情防控策略的调整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如果未来有所突破,那么医疗实力必然是摆在第一位的。

谁是我国医疗实力最强的城市?

01

哪些城市

医疗资源最为丰富?

这是全国主要大城市医疗资源情况:

这其中,医院数最多的10个城市:

重庆、北京、成都、青岛、天津、上海、武汉、西安、杭州、石家庄。

执业医师人数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重庆、上海、成都、广州、杭州、天津、郑州、深圳、武汉。

医疗机构床位数最多的10个城市:

重庆、上海、成都、北京、郑州、广州、武汉、哈尔滨、杭州、长沙。

综合来看,全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杭州、西安。

整体来看,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超大特大城市,尤其是传统的大区中心,且省会城市普遍占有优势。

虽然东北地区经济实力不复过去荣光,但整体医疗资源仍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相反,一些后晋的万亿GDP城市,在医疗实力上并不突出,深圳、宁波、佛山、无锡、东莞、厦门等均属此列。

这也好理解,医疗资源,与教育、文化等资源一样,在行政支配体系中,往往向权力中心集中,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普通地市拥有更强的资源调配能力。

同时,与经济产业竞争不同,医疗资源的丰富,往往需要长期积累,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投入,这就导致一些新晋城市在医疗建设上不具优势。

东北地区为何医疗资源如此丰富?

很简单,东北毕竟曾经“阔”过,3个省会全位列副省级城市,城镇化率走在全国前列,借助当年的投入,造就了如今的医疗格局。

即使到了今天,东北省会整体医疗实力依然领先于深圳,虽然三大省会GDP合计还不到深圳的2/3。

当然,不同城市面积不同,行政区划存在差异,常住人口规模存在悬殊,医疗资源总量未必能真正代表一个城市的医疗丰富程度。

02

哪些城市

医疗实力最强?

医院、医生、床位数的多少,折射的是医疗资源是否丰富。

三甲医院、百强医院的多少,代表的是医疗实力是否强劲。

这是全国各省份三甲医院排行:

全国三甲医院超过100家的省份只有广东、山东两省,而内蒙古、贵州、吉林、甘肃、海南、青海、西藏、宁夏等均低于40家。

比三甲医院更进一步的是百强医院。

这是最新的全国百强医院排行榜:

可以看出,百强医院明显集中于直辖市、省会城市,且北上广遥遥领先。非直辖市、省会城市只有深圳、苏州、青岛三地上榜,且各有1所医院跻身百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计划单列市的厦门、大连、宁波全部挂零,经济强市无锡、佛山、东莞、南通、泉州等均未能实现突破。

具体来看,北京23所、上海19所、广州9所,三个一线城市占据“半壁江山”,诠释了一线城市的底蕴所在。

武汉、杭州各有5所医院上榜,成都、重庆、南京4所,西安、天津、长沙、沈阳都是3所,这些城市多数都是强省会,也是传统的大区中心,部分还是国家中心城市。

更关键的是,这些城市不仅医疗资源相对发达,而且教育资源相当突出,这些城市入围的医院多数都是重点高校的附属医院。

可见,一流的医院离不开一流的医科高校。有众多医学院,对于整个城市医疗实力的提升作用明显。

不仅如此,10大国家医学中心,也是依托于主要重点高校或医院而来,这也成了城市医疗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所分析的,医院实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也需要一流科研的支撑。

历史相对悠久、各项综合实力突出、资源集聚相对充分的直辖市、强省会能够脱颖而出,不是没有理由的。

03

谁是平均医疗资源

最强的地方?

衡量一个地方的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不能忽视常住人口规模的影响。

由于飞速的城镇化,我国仍处于人口大流动阶段,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短期仍然不会逆转。

人口集聚,既有摊薄城市公共建设成本的积极效应,也不乏制造大城市病、摊薄人均教育医疗资源的问题。

考虑到人口规模,谁是全国人均医疗资源最强的城市?

可以看出,每千人医师数最高的10个城市:

北京、太原、济南、杭州、乌鲁木齐、南京、昆明、青岛、海口、沈阳。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最多的10个城市:

哈尔滨、郑州、乌鲁木齐、长沙、太原、沈阳、昆明、武汉、济南、贵阳。

不难看出,在人均指标上,一些非万亿省会城市表现突出,而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位于中下游,深圳、重庆、佛山、东莞更是垫底。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城市,无论是医疗总量还是人均指标上表现均相对突出,沈阳的每千人医师、床位数,双双位居前十。

这反映出,北上广深等特大超大城市,虽然整体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但面临人口持续流入,公共医疗资源建设尚未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参阅《过去10年,中国TOP40城市人口增量排行》)

同理,一些面临人口持续减少的城市,医疗资源并未同步缩减,由此带动人均数据的居高不下。

04

谁能承受起放开的代价?

是否与病毒并存,这是今年最大的社会争议之一。

目前,欧美以及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均以“躺平”作为主要策略,面对每天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例的新增疫情,反而将放开入境、取消口罩令等作为政策方向。

来源:百度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

这些国家之所以迈出如此巨大的一步,是基于疫苗接种率、奥密克戎低致死率的大背景。

那么,我们会不会将放开作为2022年的主要政策选项?

从短期来看,“动态清零”仍是底线。

原因不难理解,即使疫情致死率大幅下降,但面对老年人疫苗接种率、疫苗效力、人口基数、高老龄化率等短板,贸然放开可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震荡。(参阅《疫情波及过半万亿城市,影响有多大》)

毕竟,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人,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4%,许多城市超过17%乃至20%。

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总量和老龄人口群体,再低的死亡率,其死亡的绝对数都会成为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即便如京沪一样拥有强大医疗资源的地方,面对2000多万常住人口,人均医疗资源明显捉襟见肘,恐怕也很难承受起医疗资源挤兑的代价。

更关键的是,整个社会尚未从疫情恐慌中转变过来,对病毒的恐惧仍然深植于许多人的心底,无论是疫情防控策略储备还是观念转变,都需要时间。

但是,整个社会不只有疫情,还有经济与民生。

所以,正如高层定调所定调的:

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就需要更为科学精准的防控之道。

05

变化开始了

疫情防控,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张文宏医生表示,我们应当利用这次疫情“社会面清零”创造的窗口期,打造更完备、可持续性的应对策略。

在张文宏看来,未来抗疫要有三大“武器”:

1、疫苗的充分注射。

2、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其他药物,包括中医药等支撑;

3、有非常充足的医疗冗余度。

一个是高效疫苗,一个是新冠特效药,但更重要的是医疗实力。

这里的医疗冗余度,指向的正是医疗资源、医疗实力以及常态化防控之下的医疗资源配置能力。

事实上,全国性的疫情防控已经出现了战略性调整。

根据最新的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轻症不再入院治疗,改为集中隔离;特效药获批使用;降低解除隔离或出院时核酸检测的标准……

显然,如果我们做好了这些战略储备,未来一刀切的封城模式,或将不再是疫情防控最终的无奈选择。

届时,在一些医疗资源丰富、治理能力良好的地区,率先做出更多探索,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