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各样城市的商业群体,苏州以“邻里中心”的林立迥异于其他城市。
园区作为苏州发展风向标的代表,它在城市规划配置上也走在成熟与创新的前列。
在这片最好的园区中,遍地的邻里中心是它不可或缺的名片。
所谓“邻里中心”,是指在居民住宅密集区,建设集商业、服务、娱乐于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服务的社区商业模式。
注:12项邻里中心必备基础服务功能
园区的发展与新加坡密不可分,园区邻里中心的建设经验也是来源于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模式。
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源于1965年新加坡政府推行实施的组屋计划(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多提供给中下阶层及贫穷家庭居住)。
1960年至1975年新加坡组屋计划”大跨步”,数十万套公共组屋拔地而起。伴随这一过程,邻里中心开始成形成。
1980年前后,新加坡政府开始为邻里中心打造丰富的生活服务场景,满足居民健康、教育、出行、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迄今,聚合社区服务和消费场景的邻里中心经过多年发展,成为新加坡政府提升治理水平与城市文明程度的关键”中枢”。
注:新加坡邻里中心成功典范——新加坡第一乐广场
从第一乐广场的业态分布可以看出,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模式以商业功能为主,对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功能进行一定的兼顾。
1997年,在以新加坡为范本的基础上,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模式开始兴起,在一切都刚刚起步的园区,邻里中心是各个商业空白板块的首个进入项目。
在发展之初,邻里中心主要解决周边居民的“油盐酱醋茶”等日常消费需求,主要经营业态以餐饮为主,兼具超市、菜场等生活配套,业态设置偏向中低端。
但随着周边消费客群的不断增多,邻里中心不再局限于基础消费供给,而是向更广阔的“衣食住行闲”等消费领域拓展。
社区卫生服务所等公益功能的引入,也让邻里中心的各项功能更加完善。
1998年,园区发展史上首个重要成果,新城花园首期竣工,首个邻里中心应运而生。
注:新城邻里中心开业
新城邻里中心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邻里中心,具备了 12 种邻里中心必备基础业态,包括生鲜超市、修理店、洗衣店、美容美发店四项生活服务类功能,超市、银行通信、餐饮四项商业功能,药店、诊所、社区活动中心、文化中心四项医疗教育功能。
新城邻里中心另有房地产中介、证券交易所等新型业态,这与园区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密切关系。
注:新城邻里中心业态分布情况
2016 年 10 月景城邻里中心正式开业,是园区邻里中心发展 20年后的新项目。
20多年来,邻里中心一直在业态布局上进行升级调整,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景城邻里中心的零售、餐饮、配套服务业态的设置有了更多的创新。
在服务方面,景城邻里中心有常规的社工委、民众联络所、社区卫生站等社区服务,还设置了完善的便民服务专区,将维修店、缝纫铺、干洗店、家政中心等生活配套服务项目整合。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确定每个邻里中心计划服务 6000-8000 户居民,建设在住宅区中心,辐射直径为 0.5-1.5 千米。选址在周边交通便捷,产业+居住区并重的落脚点。
目前,苏州运营管理的邻里中心共计20余个,总建筑面积近90万方。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设立由政府主导,市场招商引资。(管委会对邻里中心进行70%控股)
在政府主导下,搭建平台、吸引各方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从社区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满足园区80%居民为移民的最基本的居民诉求。
由此,园区邻里中心的设立将新加坡邻里中心经验因地制宜,采用“商业+公益”模式,形成了脱胎于新加坡经验的城市生活肌理。
公益性是园区邻里中心迥异于新加坡以商业性为主的邻里中心模式的最大区别。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对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70% 的控股,保证了邻里中心 45% 的公益项目用地。政府投资建设民众联络所,提供“一站式”的社区便民服务。
园区管委会除了建设邻里文体站,为居民提供低价亲民服务,另外建设了一系列免费开放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例如,新城邻里中心的三楼引入新华书店、社区委工作站、民众联络所,四楼引进卫生服务站,完善了该项目的配套设施。
邻里中心作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中心,它不是“社区内的商业”,而是“服务于社区的商业”。
邻里中心围绕12项居住配套功能,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它很好的协调了工业园、居民区、商业区的建设,将传统的“天女散花”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都集中在邻里中心。
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居住区域的整洁有序,商业服务与社会服务设施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又大大方便了居民。
然而,邻里中心过于集中的空间布局将我们的购买行为与日常生活割裂,“铁笼”式的社区商业形式剥夺了我们自身对社区的认同感。
热闹、便捷的底商与生活服务更加立体化的邻里中心,哪一种商业模式才是你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