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脑科学日报:机器人也开始”怕疼”了;午睡时间与代谢疾病的关系

1,Molecular Psychiatry | 刘妍/何水金合作报道人脑类器官移植后发生跨脑区投射和环路整合

来源:BioArt

类器官移植后整合入宿主神经环路并发生皮层下脑区投射

人脑类器官可否植入深部脑区?移植后能否整合进宿主神经环路?以及是否能改善宿主行为缺陷?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刘妍课题组与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何水金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合作发表论文:Human cerebral organoids establish subcortical projections in the mouse brain after transplantation,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适用于深部脑区移植的人脑类器官体外构建,并将其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脑区(前额叶皮层)后可建立皮层下跨脑区投射,移植后的人脑类器官与宿主神经环路发生整合并促进免疫缺陷小鼠行为学改善。

阅读链接:

Molecular Psychiatry | 刘妍/何水金合作报道人脑类器官移植后发生跨脑区投射和环路整合

2,机器人也开始”怕疼”了,科学家开发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愈”的机器人

来源:学术头条

图注:所有的学习都在一个强大的大型中央处理器上进行(左);而在新研究所提出的分散方法中,学习行为被嵌入到各个传感器节点中(右)

近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的科学家和其合作者在一项突破性研究中,采用一种类脑方法,帮助机器人具有了识别疼痛并在受损时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该系统具有支持 AI 的传感器节点,可以处理并响应由物理力施加的压力引起的“疼痛”,还允许机器人在“受轻伤”时检测并修复自身的损坏,而无需人工干预。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论文作者之一 Nripan Mathews :“团队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方法,通过在机器人身上应用新的学习材料、设备和制造方法来模仿人类的神经生物学功能。尽管这一研究仍处于原型阶段,但为该领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框架,为研究人员应对这些挑战指明了新的方向。”

阅读链接:

机器人也开始”怕疼”了,科学家开发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愈”的机器人

3,Science子刊:我国学者证实肠道菌群与自闭症的关联,肠道菌群排毒功能受损导致毒素积累,进而引发自闭症

来源:Bio生物世界

10月21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康禹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杂志发表了题为:A quasi-paired cohort strategy reveals the impaired detoxifying function of microbes in the gut of autistic children 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解毒酶及其通路存在明显缺陷,肠道微生物排毒功能受损导致毒素积累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这是自闭症发病机理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项研究为肠道菌群与自闭症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通过恢复自闭症患者微生物排毒能力来治疗自闭症患者铺平了道路。

阅读链接:

我国学者证实,肠道菌群排毒功能受损导致毒素积累,引发自闭症

4,Nat Comm | 邵振华团队揭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识别配体新机制

来源:BioArt

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HPG)轴作为人体中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之一,调节人类的生殖、发育等生理过程。GnRH1R是一种7次跨膜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 (GPCR)家族,研究表明该受体在垂体促性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乳腺,卵巢和前列腺癌细胞上都有显著表达, GnRH1R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及前列腺癌等相关疾病的直接靶点。

10月2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肾病研究室邵振华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表达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 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人源GnRH1R受体与上市药物elagolix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GnRH1R识别拮抗剂配体的分子机制,为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结构基础。

阅读链接:

Nat Comm | 邵振华团队揭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识别配体新机制

5,王德华研究团队揭示野生动物及其肠道菌群响应周期性温度波动的生理适应机制

来源:细胞

肠道菌群在小型哺乳动物应对环境温度波动维持体温中的作用

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德华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mSystems上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ota and Host Thermoregulation in Respons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数次面对低温或高温胁迫,野生动物及其肠道菌群更易适应这种环境胁迫,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赋予宿主应对温度波动时产热调节的可塑性,特别是对于恒温动物提高在低温环境下的生存适合度至关重要。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对宿主表型可塑性的调节作用,而且揭示了低温可能是驱动肠道菌群与恒温动物共生的关键信号,对于理解肠道菌群与宿主共生的进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阅读链接:

王德华研究团队揭示野生动物及其肠道菌群响应周期性温度波动的生理适应机制

6,人工智能在临床诊断前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性质以及它在大脑中的控制方式,延迟发病和延缓其进展的最佳方法可能是通过早期干预。IBM的科学家与辉瑞(Pfizer)公司的同事合作,开发了一种潜在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以帮助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在健康人体的发病,准确率为71%。该模型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来分析一到两分钟的语音样本。研究于10月22日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杂志上。

阅读链接:

人工智能在临床诊断前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7,浙大用中国数据说明,午睡时间与代谢相关疾病有啥关系

来源:生物探索

10月2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慢性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调查了午睡时间与不同代谢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是在浙江省兰溪市的四个城市社区进行的一项基于人口的调查,共有3327名年龄在18-80岁的居民参加了调查。在这项研究中,午睡被定义为“午餐后的白天睡眠”。

结果发现,在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群中,糖尿病、脂肪肝和中枢肥胖的患病率最高。此外,除糖尿病外,其他三种疾病在0-0.5小时组中均呈下降趋势。与不午睡的参与者相比,在所有组中,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的参与者与糖尿病的患病率独立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尽管长期午睡与糖尿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但将白天午睡保持在一小时内可能对预防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益处。此外,男性午睡时间显示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更高,而女性与糖尿病和中枢性肥胖的相关性更高。另外,女性午睡时间长与该疾病之间的正相关比男性更明显。

阅读链接:

浙大用中国数据说明,午睡时间与代谢相关疾病有啥关系

8,研究发现:多交异性朋友,有助于长寿

来源:国际科学

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不但可以带来浪漫,还能够给男性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一项对肯尼亚野生狒狒的研究表明,这不仅对人类,而且对我们的灵长类表亲也是如此。这项研究通过对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540多只狒狒进行为期35年的观察,发现拥有亲密女性朋友的雄性狒狒比没有女性朋友的雄性狒狒存活率更高。

研究人员说,他们对狒狒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友谊的力量可能在灵长类动物的家谱中有着深刻的进化根源。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21日的《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B》专刊上。

阅读链接:

研究发现:多交异性朋友,有助于长寿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中国学龄期脑发育图首次发布;为什么会“灵魂出窍”

2,脑科学日报:天使综合征与基因编辑;月经周期对炫耀性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