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位新加坡老移民的自述:“我的国外房事”

2000年来多伦多的时候,我和先生俩人的全副身家搂在一起也不过小几万块加元,但那个时候年轻啊,即便没有大把银票傍身,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也是可以超越心间那层伸手拨开就能见迷雾的底气的。

最开始落脚在朋友家,朋友很慷慨地把本来就很小的卧室分隔出一张席梦思床垫大小的空间做为我们暂时的容身之处。

半月之后,朋友的朋友搬家,我们便接手租下了位于隔壁一栋专门用来出租的陈旧的建筑中的一房一厅,租金690加元。卧室很小,一张床垫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间,因为家具不多,客厅到还显得宽敞有余。厨房是敞开式,对于爱好煎炒烹炸的我们来说虽然不算十分方便,但好在我们的房间地处二层尽头,方便时时开门对流交换室内空气,这些就都不成问题了。

空间虽然有限,但足够我们两个人使用,最关键的是这个房子在多伦多伊顿中心附近,出门便是公交地铁,十分方便。没有自己的车,我们就步行,以居住点为中心,开发出了周边数公里行走范围内的社区中心,图书馆,市场,商场等必需的生活设施。

犹记得当年徒步之间抬头猛然见到Yonge街1号路标时的兴奋心情,虽然照片早已不知所踪,但那从心底里洋溢出来的笑靥依然历历在目。

对于初来乍到经济能力有限的我们来说,租住这个价位的房子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那时正值夏日,我们俩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新鲜有趣之中流连忘返,加上我很快便找到了一份工作,可以贴补一下家用,等到各种帐单找上门来的时候,才发现银行存款上的数字已经日益消瘦得形销骨立了。

开源还需机遇,截流迫在眉睫。怎么办?二话不说,搬家吧。这次搬家的地点也是朋友介绍的,在多伦多东区唐人街附近,那里有三栋高层建筑。许多后来伴随了很多年的朋友要么是在那儿认识的,要么就是先后都在那儿居住过的,大家亲切地把那里称作是“三栋楼”。

在三栋楼里,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族裔的住户,而我们住的那一栋,则有很多同胞。可能是因为租金便宜,环境尚可的缘故,一传十十传百地,大家就都聚到一起来了。每天上楼下楼门里门外碰到的都是相同肤色的熟悉面孔,好不有趣。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我们不是老外,老外才是老外。

那时我俩租的公寓有厨房和洗手间各一,房租只要500元,房间在十四层,从窗户望出去,一年四季的风景不知多么秀丽。要说周边的人文环境并不很好,据说有许多问题人群聚集附近,不过那时候一来没有孩子,二来无财无色,似乎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了,因此不但没有不适之感,反而享受到了很多免费的社区福利。一年一年地,也就那么过来了。

后来大家陆陆续续地搬离了三栋楼,有些人是因为更换到了更远处的工作,有些人是因为手头宽裕买了自己的房子,而我们搬走是因为开始了自己的家庭生意。“三栋楼”做为一个跳板,见证了我们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也见证了我们与朋友们之间珍贵的友谊,虽然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渐行渐远,但永远不会被遗忘。

再后来,我们结束生意回国蛰伏。2014年夏,重返多伦多。这一次,是准备回来定居的。

这一次,又是先在朋友家落脚。这一家便是当年三栋楼的朋友之一。一周后搬去马路对面的高层暂住。我们心里很清楚,最终目的是要尽快搬到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去住。

临时落脚的公寓两房一厅一厨一卫,近一百平米,房租1225元。窗户众多,采光无限,阳台宽敞,景致怡人;Yonge街沿线,离娃的学校咫尺之隔,出门乘车十分便利。

一旦住了下来,便开始周边看房子。那个时候买房的趋势已经开始进入抢房的状态,其价格走势像极了奥运那一年的北京。

随便一个房源出来,数日之内即可卖出,买家不但不能提出任何条件,连抱怨一下的资格都没有。中介和卖家都不是慈善机构,哪得时间来照顾买家的情绪?能抢到手就算不错,还妄图挑三拣四?那也是瞎了心了。

真要是捡一大漏,碰到性价比超高的,就赶紧偷着乐吧。不过即便是需要再砸钱维修也不用过于懊恼,房子本身无所谓,值钱的是地,地在那里放着跑不脱,照这样猛于虎的势头下去,买了房的,早晚人人都是赢家。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打算买个condo,够用就好了,谁知到了后来,房子越看标准就越高,总觉得相差不过几万块的差距,咬咬牙也就下来了。看来看去,最终以双倍于之前的心理价位买了个独栋。满口银牙,那也真正是咬碎了的。

看房,递交offer,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带到中介公司与其他买家一起背对背地进行斗智斗勇的猜心活动。对于我这种决策困难症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一般,最终无论出价几何,内心其实都是很崩溃的。

但是,无论如何,总算是完成了安居这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猪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屋檐下才能感受到身心的自由。“家”的字面意思在全副身家从银行划走之后,终于得以完整。

还未搬入自己的房子之前,某一日在电梯里遇见管理员。她问,听说你要搬走了?我说是啊是啊,我买了自己的房子。她说是啊是啊,你们中国人都是这样,来了就买房子。我无言以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习惯,那是烙印在了血液之中,无法改变的。

房子于国人,其心里价值超过了实际价值。

与我们同期或先后不久过来的技术移民,大都应该有着搬家数次的经历吧。从最起初的落脚点开始,一步一步努力着。从每个家庭的搬迁历史便可以看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我们这些华夏民众,带着梦想与传统,不远万里地来到太平洋的这一边,扎根落户,生儿育女,可无论在哪里,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在为一个属于自己的屋檐而奋斗着。

买房之后就没有再过多地关心过房价,某日看新闻,不过两三年的光景,价格几乎翻倍,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话说杜老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真真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房价始终如此这般的牛气冲天使得广厦已经偏离了正常的需求轨道,变成了牟利工具和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实非天下寒士所愿见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