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漳州:霞美牡蛎再绎新传

工人正在打包生蚝。

定制生蚝

根据生蚝的重量进行分级

漳州古雷开发区霞美镇牡蛎养殖历史悠久,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牡蛎产业集散中心,涵盖育种、养殖、加工全链条,分布在全镇18个行政村,浅海吊养养殖面积2万多亩。“霞美牡蛎”已打响品牌,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福建省农产品名牌产品等称号,全年可加工超20万吨,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港澳台,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市场,产值约5亿元。

远溯至宋

牡蛎,也叫海蛎,俗称“蚵”“蚝”“蛎黄”等,是海洋中常见的贝类,因口感良好、营养丰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称。

漳州历来盛产牡蛎。唐代以前,漳州地区沿海群众就已向海洋取用食物。宋代以后,漳州沿海兴起海水养殖业,养殖品种包括牡蛎等。《漳州市志》记载,漳州采拾牡蛎的历史较早,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至公元1521年),漳浦、云霄两县的县志就有养殖采集牡蛎的记载,龙海在明代已在九龙江口采集牡蛎。漳州境内内陆江河溪流出海口的浅海滩涂地带,海水咸淡适中,饵料丰富,利于牡蛎的繁殖生长。主要养殖区有九龙江出口处两侧滩涂和鸡屿海区、佛昙湾、古雷湾、旧镇湾的霞美养殖基地、漳江湾、宫口湾甲洲海区以及东山湾的小部分滩涂。

“在民间传说中,霞美牡蛎养殖发展归功于刘霖。”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农林水局副局长林周兴说,刘霖是霞美镇过田村人,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登进士第,其在山东道监察御史任上时,发现当地老百姓在海上滩涂用破砖残瓦养殖牡蛎,觉得家乡霞美也有同样的沿海条件,于是便派人收购了不少长在破砖残瓦上的牡蛎苗,雇船装了几十大箱,运回家乡。从此以后,霞美人就大养牡蛎。

清光绪版《漳州府志》“食之属”记载,牡蛎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名蛎房,海滨在处有之产,小者名珠蚝,为佳。

清版《漳浦县志》记载:“浦产小者名珠蚝为佳。左顾为牡,右顾为牝。”1913年版《漳浦县志》记载,霞美镇位于漳浦县东南部(现为古雷开发区管辖),东隔旧镇港与六鳌半岛相望,是牡蛎主产区。

不断迭代

沈海高速到“古雷”出口后,沿着沿海大通道往霞美方向行进,可以看到沿着海岸线都是成片成片的海塘。在离岸百十米外,海面上漂浮着大量排列整齐的浮球,随着海浪有序起伏,非常壮观。

“那些海面上的浮球下都吊着网箱,里面养着牡蛎、鲍鱼、扇贝等各种海鲜水产。”林周兴说,霞美牡蛎产业的大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实行“大念山海经”政策。当时,政府引导全镇在沿海滩涂矗立石条,好让牡蛎籽附在石条上“扎根”生长。当地“土蚝”就是这样来的,目前仍有部分群众靠采摘“土蚝”为生。“土蚝”相比其他培育养殖的牡蛎而言,有味道鲜甜、袖珍饱满等特点,《漳浦县志》里记载的“浦产小者名珠蚝为佳”指的就是这种“土蚝”。

“现在的牡蛎都改为浅海吊养了。”林周兴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霞美镇引进太平洋牡蛎,发展牡蛎育苗附苗技术,将培育出来的牡蛎籽附在空壳上,再将成串附苗的海蛎壳拴在泡沫“浮萍”上放进浅海吊养。这种浅海吊养成活率提高、产量提高,品质也更好。

在霞美镇江北村沿海的海塘里,工人从海里采摘来的牡蛎个头饱满肥大,品相很好。“这些都是三倍体牡蛎。”林周兴笑着说,三倍体牡蛎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而成的,天然牡蛎有两套染色体(二倍体),科学家人工培育出四倍体牡蛎,两者杂交,诞生出三倍体,能使养殖的牡蛎更大、更肥。

据了解,目前,霞美镇共有种苗培育场20家,种类有太平洋牡蛎、二倍体牡蛎、三倍体牡蛎、淡化牡蛎等,浅海吊养养殖面积2万多亩,全镇从事牡蛎产业的工人约为8000人。牡蛎产业从业人员的覆盖面极广,众多妇女、老人参与其中,日平均加工采摘约为1000吨,全年可加工超20万吨,产值约5亿元,每年为全镇群众提供约1.5亿元的纯收入。

延链升级

拆分、挑拣、清洗、分级、保鲜、加冰、包装……霞美镇上黄村鹅旦牡蛎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一片繁忙。

鹅旦牡蛎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加工、销售生蚝为主的企业,从牡蛎养殖、加工再到销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目前,该加工厂工人数量大概在300人左右,并在各镇还设有21个小加工厂,牡蛎加工旺季时工人数量可达1000多人,为古雷开发区辖区四镇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最近每天生蚝的出货量大概是三四万件,共10多万斤。产品除了自营一部分外,还给各大电商平台代发货,发往全国各大城市。”鹅旦牡蛎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春桂说,线上线下联合的销售模式打开了霞美牡蛎产业的对外市场。

这是当地牡蛎销售“掘金”线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牡蛎产业的持续做大,当地许多人开始把眼光放到拓展销路或延长产业链条之上。如,霞美镇中社村的林炳坤注册九坤蚝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新鲜牡蛎专门生产蚝油等,享誉当地。

“这几年,霞美镇的牡蛎产业链已涵盖育种、养殖、加工全链条。”林周兴说,除养殖外,全镇还有数十家种苗育场;全镇有牡蛎加工场117家,加工工序涵盖鲜品挖取、蒸熟挖取、鲜品整粒小包装、烘干和提炼蚝油半成品;全镇还有20多家牡蛎壳中介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可利用牡蛎壳分配至各村进行钻孔串线,作为牡蛎苗种附着物;还有废壳处理产业,经镇政府倡议,各村牵头各牡蛎加工厂与环保科技企业签订协议,每日清理约80吨牡蛎壳废弃物,尽量做到日产日清。

据悉,当地政府正准备出台一系列举措,做大做强牡蛎产业。如,对牡蛎加工工艺进行改进,对锅炉设备进行升级,将燃料从传统煤替换为环保煤、天然气等,并正在探索建设牡蛎加工园区,将牡蛎加工厂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