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探秘中国足球

大年初一,国足1:3输给越南,我一个不属于热衷粉,不怎么看球的人,也被朋友圈狠狠的刷了屏,

说来也是奇怪,我虽然对国足了解不多,但是脑子里黑国足的经典段子倒是能回忆起来不少,

但凡想起来,都能乐呵老半天,

同时心里也是有疑惑的,“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

经我多方求证,看了很多相关的评论文章,真的有很多让人感触颇深,其中犀利的观点,深刻到令我感觉如果不做一次整理和分享,良心都过不去的程度,

现在添加上自己的诠释和理解,转述如下,

各位重在品观点,很多地方我也是尽量求证,不对的话大家再指正,

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原因

讲举国体制,不得不先讲一段黑历史,

镜头来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队奥运折戟,只拿了五块金牌,一时间成了国民心中碰触不得的惨痛回忆,

中国败得到底有多惨呢?

那一届中国奥运代表团,十四天里拼了老命,都没有后来某个“幸运日”一天金牌拿的多。

“兵败汉城”、“泪洒汉城”、“汉城奇耻,国人心寒“、“悲凉的夏季奥运会”,

是否依然能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沮丧之情?

其实复盘汉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阵容,真是想不自信都不行,

就是在这种与预期的强烈反差中,这件事瞬间成了当时天大的事。

我们来看看,

为什么汉城的失利,会引发举国震怒呢?

那就要知道,奥运奖牌的排名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先不要认为这个奖牌榜只是一个排名那么简单,

在世界环境进入和平时期之后,很多国家都希望参加国际奥运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来彰显自己的综合国力,

什么意思?

就是无形中,人们将排名跟国家的综合实力挂了钩,

大家心中普遍默认的逻辑假设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那么这个国家就越可能获得越多的奖牌数”,

一场规模和意义空前的奥运体育盛世,

竟然会引发大家关于“列强”的遐想。

其次,国人心中都急于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

清末中国人吸食xx,导致身体羸弱,遭尽了外国人的轻视和欺辱,

八国联军侵华的耻辱历史,也历历在目,

而且早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69人的代表团。
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
据说,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讽刺中国人并题为“东亚病夫”。

直至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凭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摘下第一金,

才正式击碎“东亚病夫”的称号。

可时隔四年,

1988年,在改革开放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民族自豪感尤为强烈,

国人急于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想彻底摆脱和撤掉称号,

当全民期待着通过奥运金牌榜排名血洗前耻,

民族情绪高涨之际,

突然迎来一击当头喝棒,

是谁也绷不住,

因为气氛已经烘托上去了。

当年体操王子李宁因为奥运会的失败,进机场都被工作人员追着骂。

再其次,奖牌榜排名在特殊的年代,对于凝聚国人士气,振奋民族自信,都是有着战略性积极意义的,

说白了,是一个国家的“面子”问题,

在当时还没有民族经济发展硬实力的强大内在支撑下,还是需要体育强国的封号,来装点下门面的,

可是这一下,给整的稀碎…

镜头来到国家体育局,这次奥运惜败的结果,就是体育总局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于是经过几个月的痛定思痛,体育局制定了宏伟的金牌计划:

或称“田忌赛马”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或称“弃车保帅”

“弃车保帅原本是象棋中的专业术语,字面上的意思是舍弃“车”来保住“帅”,比喻牺牲重要的东西来保住更重要的东西。

什么意思?

到底要怎么搞?

体育局的思路就是:

在现有整体资源可变性不大的情况下,

在全力争取最多奖牌数这个最大的目标下,

通过战略性的改革国家有限资源的布局方式,

放弃一些项目,重点发展一些项目。

要大力发展的,就是那些奥运会中有希望获得奖牌的项目,那些能有夺金点的项目,

选择的主要标准是“短期内能够达到世界水平、整体投入成本低、也易夺金”,

这样的体育项目奥运会有吗?

有!

而且还不少,

这些项目的普遍的特点就是些小项目、冷门项目以及女子项目,

这些比赛项目普遍竞争性相对较低,属于世界范围内,普遍意义上非主流的项目,

这些项目的参赛运动员培养成长周期也短、成长规律稳、成才的概率高,

具体是哪些?

想想目前中国奥运会的六大军团。

我们要知道,这些项目上相比较而言,属于小众项目,

可能很多国家职业选手和职业队并不多,

绝大数的参赛运动员都聚集在中国,

而在这些项目上,我国各方面又都是优先保障,拨款去集训运动员,训练时间、强度、方法、条件都是世界第一,

所以去拿奥运冠军把握性更高,

这更多的是战略战术上的胜利,

这些金牌,虽然也是他们付出巨大的艰辛换来的,

但是“金牌”和“金牌”间的含金量还是有所区别的,意义可能也不一样。

为什么刘翔的金牌和世界纪录那么令国人疯狂和追捧?

因为大家都知道,田径比赛里的短直道项目是黄种人的“禁区”,谁能进决赛就足够牛逼了,别说金牌和纪录了。

重点终于来了,

反之那些关注度、参与度、竞争度非常高的项目,像足球、篮球项目怎么办,

这些项目上,他强任他强,体育局管不着,也不跟他们玩,

我们拿出下等马来,换回一场大败,败了就败了,

投降输一半,

这就是足球在“田忌赛马”或“弃车保帅”策略下的结局,

就为了更重要的“奖牌榜排名”,足球成为了战略战术的弃子。

其实不放弃也不行,

因为我们即使拿出现有的所有体育资源,也玩不起。

来看足球,足球可是世界第一运动,世界杯牵动十几亿人的眼睛,那可是号称“世界第十七大经济体”的存在,

而每年我国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比例是较为稳定的,

拿这点钱去搞足球,只可能是杯水车薪,

想去拿成绩,根本不抱什么希望。

我们就是破釜沉舟,真得舍命陪君子,也可能玩不转,

足球的普及程度,在全世界几乎是无死角的,

2018年世界杯,全世界193个主权国家,在预选赛上面竟然出了206支代表队,

各个都是人如虎来马如龙,

也不是说国家砸了钱,不计成本的付出就能换来几个超级巨星和一支整齐划一的团队,

这还是个概率事件,

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有的是。

在了解这些后,到竞争如此疯狂的足球运动中,去硬刚一个足球金牌?

不确定性太大了,成本太高了,

实在是冒不起这个险…

我国其实在很多其他运动项目上也是一言难尽,

中国弱的体育项目可不仅仅是足球,国足只是其中最具关注度的代表,

就是树大招风,曝光效应太强,

自带热搜和热榜光环,不被推上风口浪尖都难,

那足球也不能彻底不搞了,国家体委又是怎么做的?

国家体委直接决定将夺金无望的男子足球项目推向市场,让其自谋生路,

就是彻底断了皇粮,去搞市场化。

于是中国足球自94年开始职业化的尝试,成立了甲A和甲B,并在2004年升格为中超和中甲。

讲到这,国家的体制改革和顶层设计来龙去脉就算交代完了,

总结起来,就是在以“奥运金牌数”为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国家决定集中资源攻小众项目,同时学习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把足球推向商业化运作的道路。

我们常说,“历史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无法承受的大山”,

而国家的一个体制和政策的改变,也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兴衰变化。

从国足目前的状况来看,推向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好像并不怎么顺利。

二、商业化运作

学习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

脱离了体制、断了皇粮,

国足估计心里也骂,

都是靠自己养活自己,包括男女各级国字号队伍,

而且都是纳税人,同样给国家上税,

都是凭本事和能力挣钱,

尽力了,就这水平了,不爱看别看,

但是能别吵吵了吗?

就像网红一样,又没强迫你非得看,非要花钱,也没偷没抢,没违规犯法的,

谁也别瞧不起谁。 =.=!

其实国家对于“足球商业化”的决策也是有理有据,

因为足球和篮球这些项目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体育爱好者的首选,有着广泛的群众市场,

同时,越是那些对运动员要求越全面、综合能力多样复杂性越高的运动项目,尤为是团队项目,观赏性越高,

而观赏价值决定了其市场价值,

如果改去搞举重职业联赛,那有什么好看的?完全没对抗性和观赏性,根本不可能把这个推向市场,

足球能市场化,是因为其商业价值是极高的。

前面也说了,国家资源有限,足球实在搞不起,

再者,国家不大包大揽,把在国外市场上这么优质的赚钱项目推出去给大家分享,这明明是大爱啊,

可都是商业化市场运作,为什么偏偏到中国来就是水土不服了。

因为“观赏性”不足,引发的恶性循环,

这是一个负向强化型循环,运动员水平越低,国内联赛踢得越烂,观赏性就越差,看的人就会越少,

消费者越少,联赛和俱乐部的收入就越少,没钱没利名还搞什么搞?

因为足球是商业化的,商业的本质就是逐利,就是为了赚钱,

不赚钱的商业经营不是傻就是做慈善,

可在中国玩足球,结果就是赔本赚吆喝,

多的时候国内一年有多达几十支俱乐部解散,包括中冠和中乙,还有一些非职业球队,

跟成批企业倒闭一个道理,说明在中国搞足球,不赚钱。

像HD这样的球队,获得无数冠军,但是每年都在亏本,一年血亏个几亿是家常便饭,

可能他们在靠足球给自己打广告、赚取知名度,

就当广告费列支了,

也或者为了地方政府的奖励,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样全凭投资人的一腔热情,终将注定这样的事业搞不长久。

当然深层次的原因要从市场、群众基础、青训选拔、总局放权、商业化不彻底、机制体制等等等等原因说起,那是后话,

在欧州,球队收入持续多元化发展,大部分情况下,足球俱乐部业务来自电视转播权收入占半;

来自赞助及广告、票务会员、球员转会、足球衍生品等方面的收入占半。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足球的钱钱后后,

从中国联赛的收入来看,收入种类大差不差,只是占比和数量级的区别,

国内足球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则是商业收入(赞助费),占比高达60%左右,其次是球员转会收入(10%左右)和门票收入(6%左右),电视转播权收入仅占营收的1%左右。

如果想了解的更详细,具体如下:

第一大主项是商业赞助和广告销售收入,
具体有球场周围的电子广告牌,球衣广告,以及装备赞助,甚至还可以出售球场的冠名权。
很明显,这些受到球队的声望和商业价值的影响非常大,
而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商业价值和声望都不高,
同时,球衣赞助和场地广告被足协(中超公司)统一安排,直接扼杀了俱乐部的进行此项商业活动的可能。
有人要说,不是有球队胸前广告嘛?
没错,但仅仅胸前广告对一个球队的收入来讲不够止渴,
更何况,没有足够声望和商业价值的球队,都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提高这个胸前广告的售卖价格,有就谢天谢地了。

第二大主项,比赛日收入及周边产品销售,
比赛日收入细分的话,就是球票收入和比赛日球迷的其他消费带来的收入。
先来算一笔账,以杭州绿城的中超比赛日为例,门票售价按100元计(黄牛的售价更低,位置较差),绿城的上座人数按20000人算(黄龙体育场容纳人数60000+),全场比赛门票收入仅为200万元,加上其他消费收入,比如说饮料消费,每人20元消费计算,总计40万元。
至于其他周边产品销售,比如说球迷服,围巾、帽子、喇叭等等——因为球队并没有球衣设计的自主权,甚至连赞助商选择的权利都没有,这些周边产品的销量以及带来的收入可想而知。
另外,中国的球队大都没有自己的专属球场,连基本的房地产红利也享受不到,
反而还要每年支付高额的场地租赁费用。

第三大主项,电视转播费分成,
这在中国职业足球里面就是镜花水月,
2019年联赛直播版权分成6500万,目前也只有中超有这部分分成,用微不足道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中甲和乙没有版权,联赛直播都是免费,分成的钱都在足协管理,分多少由他们决定。灰灰。

第四大主项,按照排名的比赛奖金,
实话实说,真不知道中超联赛有没有这笔奖金,不好说,
不过就算有,分到每个球队身上的钱也进口塞牙缝,
因为中超联赛的运营公司(中超公司)自己都没什么造钱能力,何谈向每个球队再进行高额奖金发放呢?

第五大项,球员转会收入,
这个能对球队的收入水平有多大帮助,需要综合来看,
毕竟另一方面,有转出就会有转入,除非自身有高质量的青训系统,可以扮演“黑店”的角色,
否则,卖球员花多少就有可能花更多的钱去引进球员。
再说培养好的球员,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问题就是周期太长,一般要看到收成需要十多年的时间,很多球队还没等到就可能已经解散了。

至于支出的项,大概应该有如下几个:
1、球员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
2、转会投入;
3、场地使用费和维护保养费;
4、比赛日支出
5、日常运营支出。

这个支出的费用就不用详细分析了,目前中国足球俱乐部的支出严重超过收入,这个是很明显的了。

这样亏损下,又没有财政兜底,商业化运营后的足球联赛一直饱受“球员欠薪,解散潮,低上座率等等问题”的困扰。

看看俱乐部亏损的原因分析:

https://www.sohu.com/a/324030577_505583

中超在金元时代也迎来过繁荣,

所谓“金元时代”“金元足球”,就是用金钱来招募球员,

以追求在最短时间内提高球队的技术水平,并尽可能长期保持竞争水平和影响力。

金钱的力量,就是让足坛浩克,奥斯卡等一批批响当当的名字,前仆后继地加入中超,

整个中超中甲开始了军备竞赛,因为落后要降级(中乙),更没有什么生存和盈利空间,

但那些中小球队,因为没有资本雄厚的投资人支持,也没有形成足够稳定的收入,

所以投资人一旦力不从心,他们中就像河南建业、大连阿尔滨,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可金元足球,带给中国足球的,只能是一个短期的繁荣,在金钱浇灌下的昙花一现,

其实体制问题、商业化问题和“青训”等根本性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三、青训方面

越南队和中国队携手创造的历史:62年来,越南队首次击败中国队,

大家不能接受,一致把主要矛头指向了青训。

越南队这批队员主要来自于越南嘉莱黄英阿森纳JMG足球学校和PVF足球学院,

这两所学校背后有着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青年足球人才,

并引入国外先进训练模式,进行集中训练比赛。

目前越南国家队的队员大部分来自于这两所足球学校,取得的成绩也确实证明了青训模式的重要性。

青训是什么?

顾名思义,“青训就是青少年培训,即针对于青少年的足球培训。”

在欧洲职业或者半职业足球比赛中,百分之九十九的球员,都是青少年训练营体系中出来的,

少年强则中国强,

同样,少年强则中国足球强。

但只可惜,在中国,足球少年们没能真正的强起来,

中国足球面临人才匮乏的危机,不是危言耸听,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有很多,我们慢慢来。

首先还是要从大环境来说,国家对于体育运动的实际重视程度跟倡导的完全不符,

中国不是没有体育人才,而是没有好的机制和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体质环境下,

除了孩子强烈喜欢,或家庭事业传承,或天生骨骼奇异、运动能力天赋异禀,

否则家里人压根不会同意孩子去从事体育行业,

门都没有,想都没想过。

一般文化课的路实在行不通,才会去想考特长生。

我当时所在的县中学,朝7晚9,每天都在无涯的学海里面拼命奋斗,

每天学习刷题的时间都不够用。

而音乐、体育课作为想当然的娱乐性课程,是跟升学目标严重矛盾的,

必须面临着打压和排挤,

其实体育老师也郁闷,你文化课都牛批,占课也就罢了,老说体育老师生病了是个什么鬼。

一般特长生,初中就不怎么学习文化课了,一门心思的搞特长,

关键是文化水平上不去,也是会有副作用的…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

纵然中国少年中有未来像C罗和梅西的潜在巨星,

也埋头在一本线上下努力挣扎着,

这些天赋选手或者千里马根本没有自我发掘和被发现的机会。

其次,商业化的足球的举国体制再一次做了贡献。

青训是一个国家,一只球队的未来,

而想搞好青训却是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还是那句话,国家真没钱,

相较那些天选之子,作为弃子命是真的很苦逼,

在体制变化后,就是足球94年全面市场化以后,

体校逐渐取消足球招生,大量专业队被取消,

即使现在,也不是每个体校都开设足球专业的,

就即使是有愿学的,也不一定有能教好的足球教练,

而中国体育基本全部选自体校生,

没有广泛的选择基础,哪来的优中选优,

纵观整个中超中甲,能认认真真,成材率较高的青训仅有鲁能和绿城,

其他的球队尽管不能说没有青训,但青训往往就成为了摆设,

而德国的足球青训,德国青训和注册球员人数几乎达到人口十分之一,

怎么比?

万里挑一跟百里挑一,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

就跟县状元跟省状元和全国状元比,

虽然都是一等一的牛批,

但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跟省状元比起来,县状元竟瞬间成了个憨憨…

为什么县城出不了省状元?

因为生源问题,想象全省多少人,全县多少人;

因为资源禀赋,想想省城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的家庭教育资源投入,再跟县乡镇村里的孩子比比;

因为教育资源,想想省重点学校教师拿的头衔和工资,再跟县城里的老师比比;

因为环境因素,你如果把一只老鹰从小放在鸡群里面,渐渐的老鹰也不会飞了。

像极了现在的中国足球…

再次,总有人在搞破坏。

在以成绩论英雄的中国,总有一些实力强的学校开出足够的优惠条件挖角别的学校的好苗子,

导致别的学校根本无法竞争而直接放弃开展足球青训,

时间一长,普及的基础就被破坏了。

从选拔方面看,国内想从少年梯队到一线队员,也不光靠水平,

有时也得看…,运气好不好,

甚至还有些教练,为了取得成绩而不择手段,

方法就是靠伪造孩子年龄,以大欺小,靠年龄出成绩,

以至于后来都要靠测骨龄来核定实际年龄…

然后,踢足球真的很苦、很磨人。

把足球当成娱乐可以,就是喜欢踢球,

但是当成职业,真正开始密集的体能和技术训练,

也的确是很苦,

但凡选定自己职业的人,不管喜不喜欢,像外卖小哥、餐厅服务生,没有不努力的,

但无奈进足校和俱乐部,是要交高额学费的,

没编制、没保障、不包分配,可能还要打点好教练,

队内更多的是富家子弟,自家人不欺负自家人就已经是好事了。

在足球这个全球过度竞争的行业,

一方面孩子要有一定的天赋基础,

一方面父母还要再经济上予以支持,仅仅高昂的学费就不知道阻碍了多少有天赋孩子的足球梦,

关键教练也没编,也不受国家监督,岗位不稳定,很多抱着捞一票就走的思想,

所以对于中国足球的选材范围,青训人数也就那么点,始终上不去。

能够成长职业球员的人毕竟是少数,

如果开始选择了足球,并不应该成为孩子选择后的唯一出路,就是认定了一辈子都只吃足球这碗饭,

大多数孩子最终还是会成为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青训虽然是为了培养球员,但也并不只是培养一名球员这么简单,

而是应该去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题外话,

对面本次疫情,身体强,则免疫力强,个人机体的免疫力也是抵抗病毒和患病康复的关键,

说白了,体育很重要,体育普及率及重视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希望能在德智美劳等育人价值上有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