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专访监狱官和囚犯 窥探铁窗背后的心声

作者:黄贝盈

改造,是法庭四大判刑原则之一,也是协助囚犯重新融入社会的必要环节。

这些年来,新加坡刑事司法制度不止讲求惩治和阻吓罪行,也给予罪犯更多改造机会。新加坡监狱署和黄丝带新加坡今年都计划推行新的改造措施。

当社会大众谈论改造和第二次机会,这些对囚犯意味着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改造计划?本期《说法识法》从囚犯和监狱官的视角,窥探铁窗背后的心声。

“刚进来的时候,其他狱友跟我说在牢里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到了今天,我认为这是骗人的,没有囚犯单靠自己就能做出改变。有时候我们过于固执,不愿寻求他人的帮助,有时候又过于盲目,看不见别人的帮助。”

转眼间,詹姆斯(化名,42岁)在樟宜监狱度过了13年。2009年,他因非法进出口受管制药物,被判坐牢22年又八个月,外加20下鞭刑。

42岁的詹姆斯(化名)2017年被监狱学校录取后,接连完成N水准、O水准和A水准会考。(监狱署提供)

从最初抱着相对消极的态度,到2017年被监狱学校录取后发奋图强,詹姆斯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规划。对他而言,这就是监狱改造计划的力量。

近年,国会屡屡谈及帮助囚犯改造的课题,多名议员持续关注改造方案的成效与发展。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上个月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内政部开支预算时,花了相当篇幅阐述新加坡如何多管齐下帮助误入歧途者。

从狱内到狱外,每个阶段的改造工作环环相扣,涵盖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改造计划、工作计划与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及家庭支援等。

目前在监狱里担任囚犯导师的詹姆斯,是受益于改造计划的囚犯之一。他在监狱学校里接连完成N水准、O水准和A水准会考后当起导师,帮助其他囚犯解答物理和数学相关疑问。

詹姆斯在监狱署的安排下接受《联合早报》访问。监狱学校里的教师不问学生过去,全心全意相信和帮助学生,令他深深感动。

“一名已经逝世的老师曾对我说,唯有知识是别人能够传授给你,却没有任何人能够从你身上夺走的。”

这番话对詹姆斯影响至深,他没有停下脚步,目前继续在狱中修读新跃社科大学提供的学位课程。

50岁的大卫(化名)则在监狱厨房里负责烹饪工作。去年因欺骗罪被判处九年牢刑的他,这次是相隔10年再因相同罪名入狱。不同的是,这次他很快加入了厨房的工作。

“我主要负责煮菜,虽然以前做过餐馆,但在监狱准备上千人的食物,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不过有了工作打发时间,我就不会一直胡思乱想。”

大卫说,去年到法庭闻判前,七旬母亲的话仍在耳边索绕。“那时她对我说:‘我还可以去看你几次?我都这样老了’‘只要你不做错事情,我来养你也可以’……这些话让我觉得很心酸。”

虽然距离出狱还有几年,大卫已开始计划获释后想要经营小吃店、聘请释囚一起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孝顺母亲。

除了工作,大卫也在个人督导员的引导下,参加监狱里的其他改造计划。他的个人督导员是B3狱所的监督长林俊杰监警(28岁)。

樟宜监狱B3狱所的监督长林俊杰监警(左)是大卫(化名)的个人督导员。(监狱署提供)

林俊杰指出,每名囚犯入狱时都会与个人督导员谈话,内容包括囚犯的案底和犯罪动机等,从而了解他们的风险与需要,再制定他们须参加的改造计划和课程。

林俊杰从事监狱官三年,坦言曾碰到由他负责督导的囚犯重蹈覆辙,隔了一段时间又再锒铛入狱。不过,他同样曾在休班时间,偶遇出狱后过得非常积极正面的释囚,令他倍感欣慰。

这名释囚曾进出监狱好几次,林俊杰还记得以个人督导员的身份同他谈话时,问过他对未来的打算,对方却说距离出狱时间还久,没考虑这些。

林俊杰当时劝他把握时间为人生做规划,庆幸对方有听进去。“重新融入社会不容易,我常跟囚犯说,别人总会对你加以评判,但旁人的眼光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问心无愧。”

议员支持把前罪犯 称作“战胜自我者”

蔡厝港集选区议员周凯年近日在国会上,支持把前罪犯称作“战胜自我者”(overcomer),以更好地反映他们战胜过往污点和困难的经历。官委议员蔡荣俊发言时也呼应了这点。

高墙内的詹姆斯注意到了这则新闻。在他看来,这些出于善意的称号或许有助改变公众对释囚的目光,但标签本身不是最重要的。

詹姆斯说:“我希望大家意识到释囚与一般人无异,同样想要赚钱养家和过上更好的生活……释囚也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没有人有义务养活其他人,如果想要获得第二次机会,就要主动证明自己。”

囚犯也学数码技能 有助重新适应生活

冠病疫情加快了数码化进程,黄丝带与监狱署合作提升囚犯的数码技能,帮助他们学习日后在生活中使用网络银行服务,以及零售店和食肆的自助柜台等。

黄丝带新加坡技能部(Skills@YR)副科长刘振祥(39岁)说,科技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囚犯学会使用科技与数码服务,能有效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区,从而远离罪案。

囚犯和释囚目前已有机会接受数码和科技相关培训。通过新的数码通识总蓝图,囚犯还能从本月起参加更多基本数码技能课程,掌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使用电脑及智能设备的知识,包括微软Office软件的操作。

每年约有750名囚犯可受益于这项培训。

与此同时,监狱署也正制定数码化学习与援助配套,让即将参与社区改造的囚犯通过电子平板复习狱内改造计划的重点。这个数码配套预计下半年推行。

监狱署社区改造处经理林慧娟副狱所长积极参与数码化学习与援助配套的制定过程。(监狱署提供)

监狱署社区改造处经理林慧娟副狱所长(31岁)说,即使在狱内参加过改造计划,囚犯重返社区的过程仍可能困难重重,他们或许会在工作、家庭或财务方面遇到难题,也或许会面对新的不良诱惑。“这些挑战如果没有加以应对,他们就更有可能做出错误决定,回头依赖罪案或毒品来解决问题。”

目前,每名囚犯每天有最多90分钟的时间,用电子平板写信、阅读和自习。接下来,他们将能在获释的四个月前,参加数码配套的课程。

林慧娟说,整个课程分为10个单元,各单元时长15到20分钟。囚犯能从中了解获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与帮助他们重返社会的人员商量对策,也事先熟悉必要时能透过哪些渠道求助。

监狱署和黄丝带持续收集囚犯和相关方的反馈,确保改造计划与时俱进且行之有效。

近年来,更多罪犯也得以处身社区接受改造。截至去年底,约有3400名囚犯在社区中进行改造,比2018年的约2000人多。

这些社区改造措施包括允许囚犯更早重回社区服完剩余刑期的社区计划,以及强制狱后监督制度。后者旨在降低特定囚犯重犯的风险,对象包括曾犯下严重罪行者,以及获释后需要更多支援的囚犯。

尚穆根上个月在国会也提及,法庭如今可考虑针对轻微罪行判处强制治疗令、日间报到令、社区服务令或短期拘留令等,未必是监禁或罚款这类传统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