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全 全局观点公众号
两次世界大战(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战争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法西斯政党登台
2 战争爆发:德国闪击波兰拉开战争帷幕
3 战争扩大:苏德战争爆发、美国参战
4 战争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
5 战争落幕:轴心国集团瓦解,意、德、日先后投降
6 浩劫之后:雅尔塔体系建立,两极格局形成
1
战争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法西斯政党登台
1.1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美国经济陷入绝境,史称“黑暗的十月”。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次经济危机来势汹汹并持续了4年时间,从美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常用“大萧条”“大恐慌”来形容这场危机。
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工人大量失业,在岗工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也大幅缩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致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人民生活困苦,经济临近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空前的经济战。1930年,美国调高了近900种商品的关税,其它国家也采取报复措施,提高关税壁垒。关税战、市场战愈演愈烈。
1.2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国内市场狭小,加上严重依赖以美国为主的外国资本,因此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工人失业与农民破产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德国国内矛盾空前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对此极为不满,越来越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德国极右翼势力趁机抬头。
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借助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大肆活动,他们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存在的不满情绪,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希特勒宣称: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有权统治全世界;而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应该被消灭,使日耳曼人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他宣称要向法国报复,再消灭苏联,在欧洲建立起一个日耳曼人的“第三帝国”。
希特勒的宣传使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军方大受鼓舞。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又在第二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3 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日本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工人失业、农民破产、职员减薪,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在日本的法西斯组织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是军部法西斯势力。其中的一些军官利用日本社会对政党政治的不满,图谋发动政变,取消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同时极力鼓吹对外扩张。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6年,广田弘上台组阁,听命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它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亚洲也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日本军部内部对外扩张的目标存在分歧。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被称为“北进派”;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被称为“南进派”。广田内阁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基本国策。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4 轴心国集团的形成和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在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加快了相互勾结的步伐。德国暗中支持意大利进行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使意大利摆脱了孤立,获得了紧缺的燃料供应。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议,德国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
日本军部法西斯政权确立后,加紧与德国合作。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在“反共”旗号下勾结在一起。在德意共同干涉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意大利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这样,在30年代初,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国际联盟调查团认为日本有“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
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过程中,国际联盟虽然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但英法却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美国为集中力量摆脱经济危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在30年代实行“中立”政策。1935-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3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
20世纪30年代后期,德国加紧了对外扩张和侵略。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会的情况下,将其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不久,野心膨胀的意大利侵吞了阿尔巴尼亚。
自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侵略战争以来,欧洲局势日益紧张,英法和苏联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为扭转不利处境,建立集体安全和共同防范侵略,英、法、苏开始进行谈判。
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约同盟条约展开谈判。由于双方在确定相互义务和履行义务的条件等一系列问题上意见相左,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同年8月,英、法、苏把谈判的重点转到急需解决的军事问题上。但由于英法和苏联在向对方提供的军事援助问题上有很大差距,苏联提出的其他条件也没有得到满足,最终,英、法、苏三国的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
在希特勒制定的方针中,英法是消灭波兰后德国先要进攻的目标,为避免出现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德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苏联在与英法无法达成同盟的情况下,转而寻求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苏联答应了德国改善两国关系的要求。1939年8月,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
战争爆发:德国闪击波兰拉开战争帷幕
2.1 德国闪击波兰和法国的沦陷
1939年9月1日,德国集中160万人,在2000多架飞机和2800辆坦克的配合下,向波兰大举进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波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波兰军队部署不当,被分散在漫长的国境线上,缺乏纵深防御;同时,波兰军队的装备十分落后,坦克和飞机的数量、质量完全无法和德国相比。德军在战争中使用了“闪电战”新战术,先用空军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和通信中心,夺取战场制空权,紧接着集中使用装甲部队,迅速突破敌人防线,在敌人后方实施合围,快速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英法对德宣战后,并未在西线对德军大规模进攻。波兰孤军奋战,寡不敌众。华沙于9月底沦陷。苏联趁机向西扩展疆域,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占领波兰之后,希特勒随即将重心转到了西线,打击德国的宿敌法国。
为确保侧翼安全,德军先于1940年4月攻占北欧的丹麦、挪威。5月,德军在西线集中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和4500架飞机掩护下,首先对荷兰,比利时发动进攻。荷兰,比利时先后投降。英法联军以为德军会重演“施里芬计划”,将主力40万人调往北方。此时德军担任主攻的装甲部队迅速发起进攻,突破被认为无法逾越的阿登山区,渡过默兹河,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辽阔的法兰西平原,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在法国东北部的敦刻尔克。英国海军动用几千艘各类船只,冒着德军的轰炸和炮击,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2.2 “海狮计划”的受挫和北非战场的僵持
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他拒绝了希特勒发出的劝降诱饵,领导英国单独同德国作战。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为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德军集中约2400架飞机连续不断地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英国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用大量高射炮和先进的雷达设施,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计划。9月,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
意大利参战后,利用英国困守本土之际,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1940年底,意军在东非接连败北。第二年春,埃塞俄比亚复国,东非20万意军向英军投降。
意军在北非地区连吃败仗,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为维护轴心国的影响并保持北非这块战略要地,1941年2月,希特勒派隆美尔率领装甲部队增援利比亚北部的意大利军队。1941年2月,隆美尔到达利比亚之后立即发动进攻,逼近埃及边境。英军两个月的战果几乎丧失殆尽。此后,双方在北非沙漠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3
战争扩大:苏德战争爆发、美国参战
3.1 德国入侵苏联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第二年,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加入。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德国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到1941年6月,德国已经占领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到1941年6月,德国武装力量总人数已经达到723.4万人,装备各种坦克5600余辆。
战争爆发前,苏军共有500余万人,1.5万辆坦克。但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也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欧洲战争爆发后,苏联为了改善战略地位,把自己的疆界向西移动了150-400千米,建立了“东方战线”。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也过于靠近国境线。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了190个师、4300辆坦克、近5000架飞机、总人数达550万的庞大部队,分3路向苏联发动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苏德战争爆发两个月后,北路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南路德军攻占基辅。到1941年11月,苏联在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欧洲部分失去150万平方千米土地,居民达7000多万。
德国在欧洲战场的成果刺激了日本的野心。长期以来,日本对外侵略的目标是占领中国、征服东亚。由于本国资源贫乏,日本一直把物资丰富、地位重要的东南亚地区作为其主要侵略目标之一。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妄图以日本为中心,把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用舰载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美国疏于防范,损失惨重。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日军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到1942年5月,日军已占领了泰国、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荷属东印度、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的许多岛屿。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4
战争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
4.1 欧洲战场:从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1年9月,德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莫斯科局势十分紧张,苏联政府部分机构开始转移,大量增援部队从东部源源不断开往莫斯科城下。12月,德军突入莫斯科市郊,但遭到苏联军民顽强抵抗。俄罗斯的严冬又在此时来临,日平均气温在零下35摄氏度以下,缺乏御寒设备的德军寸步难行。12月初,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大举反攻,德军后退100—250千米,被歼50余万人。莫斯科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但仍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希特勒将1942年德军的进攻重点指向南方,准备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为此必须首先攻占伏尔加河下游西岸的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这既可以保证德军南下高加索的安全,又可以北上迂回莫斯科。
1942年7月,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开始。8月,德军出动2000架飞机将市区炸成一片废墟。随后,精锐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在500辆坦克和1700门火炮掩护下突入市区,与苏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在德军被牵制在巷战中时,苏军最高统帅部隐蔽地调集了优势兵力。11月,苏军发起反攻,从南北两侧进行强大的钳形攻势,包围德军约30万人。1943年2月,苏军发起最后进攻,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它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4.2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
1942年4月,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的东京,横滨等城市进行了轰炸,日本举国轰动。痛感美国舰队威胁的日本军方,决定进攻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中途岛,诱出美国舰队主力,加以歼灭。美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极为悬殊。日本集中了8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80余艘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700余架舰载机。美军只有3艘航空母舰,2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200余架舰载机。日军把舰队分成5个相隔甚远的编队,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而且日军战术陈旧,加上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了解日军的作战计划,将有限的兵力集中于中途岛附近海域,伺机歼敌。
1942年6月4日,日军向中途岛发动进攻。美军发现日军舰队后,立即发动反击。中途岛战役中日军4艘精锐的航空母舰被击沉,损失了300余架飞机和大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美军仅损失1艘航空母舰和100余架飞机。中途岛战役后,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4.3 非洲战场:阿拉曼战役
1942年,北非德意联军进逼离亚历山大港仅100千米的阿拉曼,开罗告急。由于战线太长,德意军队给养供应出现困难,攻势被迫停顿。而英军经过紧急补充,集中大量兵力。10月,在蒙哥马利指挥下,英军集中了23万人、140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发动大规模反攻。德意军队处于劣势,折损过半,被迫全线西撤,北非战场的形势也发生了转折。
5
战争落幕:轴心国集团瓦解,意、德、日先后投降
5.1 盟军的反攻
1942年8月,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展开反攻,夺取了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双方展开长达半年的激烈争夺,双方还为争夺制海权进行了殊死搏斗,日军无法承受沉重的损失,被迫从瓜岛撤离。
1942年11月,英美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作战,而后向东进攻,与自东向西的英军遥相呼应,使北非德意军队陷入两线夹击中。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出现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与英美进行秘密谈判,最先退出战争,轴心国开始瓦解。
在欧洲战场上,德军经历了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后,仍试图夺回战场主动权。1943年7月,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力图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主力。为此德军集中了90万精锐部队,并配备新型的“虎”式、“豹”式坦克。但苏军早已洞悉德军的意图,在库尔斯克地区调集重兵力严阵以待。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区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双方共1200辆坦克参战。德军损失惨重,自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苏军乘胜追击,从1944年1月起连续对德军发动10次大规模进攻,基本收复了国土。
5.2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随着对轴心国战争的节节胜利,盟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之后,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三国还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
为准备在欧洲的登陆战役,美英盟军在英国集中了大量兵力。这次代号为“霸王行动”的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美英盟军在英国集中了288万人、1.37万架飞机和9000多艘舰船。1944年6月6日,3个盟军空降师在德军防线背后登陆,随后5个师的部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的滩头强行登陆。德军统帅部对盟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没有及时投入援军。盟军站稳脚跟后,开始向法国内陆进攻。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损失40万兵员和大量装备,从此,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
5.3 德国的覆灭和日本投降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
1945年春,在粉碎了德国在阿登地区的最后一次反攻后,西线英美盟军强渡莱茵河,在鲁尔区围歼了西线德军主力。同时,东线的苏军也发动了强大攻势,兵临德国首都柏林城下。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对柏林发动了最后进攻。4月30日,苏军终于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在太平洋战场上,1945年初,美军已经逼近日本本土。4月,美军先后攻占硫黄岛和冲绳岛,从南面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外界的联系。同时,盟军飞机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日本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濒于崩溃。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会晤。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勒令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日本仍负隅顽抗。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一颗原子弹,造成近30万人死亡。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6
浩劫之后:雅尔塔体系建立,两极格局形成
6.1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涉及欧、亚、非、大洋洲四大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将61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人口80%的17亿人饱受战争折磨。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1.1亿。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死亡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直接军费开支1.1万亿美元,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4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的体系被称为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英为主的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明确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突出了美苏两国的作用。
雅尔塔体系以在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最为重要。它们规定: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一些权益也交给苏联;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也做出相应的规定。
雅塔尔体系的形成一方面维护了二战之后的和平秩序,另一方面也为两极格局和未来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意味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6.2 美国的强大和西欧的衰落
1943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1945年继任的杜鲁门总统又在致国会的咨文中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确立。美国占有世界土地和人口约7%,1945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占60%,1948年美国的黄金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4.5%。
战后的美国不仅是头号的经济强国,也是头号的军事强国。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还掌握了原子弹和氢弹。战后初期,美国在56个国家派有驻军,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
反观战前的强国英国在二战中元气大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海外贸易濒于停滞,黄金储备几乎耗尽。战争结束时英国债台高筑,甚至欠下自治领和殖民地债务。战后,英国的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也日益降低。印度等广大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
法国在二战中被德国攻占使法国损失惨重,战争造成了法国经济的严重倒退。法国因战争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法郎的价值仅剩战前的六分之一,外汇储备也近乎枯竭。
6.3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军队在二战中是击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尽管战争使苏联蒙受了巨大损失,但其军事实力得到了增强。二战结束时,苏联军队拥有1136.5万人,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二战也使得苏联领土得到扩大。
为了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苏联积极发展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到40年代末,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缔结了30多个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东欧各国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根本改革,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亚洲相继诞生了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各国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加强团结、互相支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1950年2月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