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洋首富:头像印在纸币上的男人,为何回国后变得“一贫如洗”?

在国内众多经商群体,闽商是较为知名的一个分支。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不少闽商远赴全球各地打拼,在海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界“传奇”。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头衔包括有: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南洋首富。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他的头像甚至印在了新加坡纸币上。

公开的资料显示:1874年,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福建厦门集美区)。在南轩私塾就学,念过四书、五经、纲鉴易知录等书。家里有多位亲戚在东南亚做生意,两个伯父也出过洋,父亲远渡新加坡开了家米店。而陈嘉庚小时候和母亲在家乡度过。17岁时,陈嘉庚乘船到新加坡接班,这次出行为他后来的经商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刚去那段时间,父亲的生意因经营不善而出现亏损欠钱的情况。

到了新加坡,非常有生意头脑的陈嘉庚发现当地处于热带,菠萝的种植和采买都很方便。于是有了生产菠萝罐头远销欧美的想法。很快借来第一笔钱便在新加坡创办了罐头厂,还经营起橡胶种植业。因为看到过父亲经商失败,让陈嘉庚感受颇深,并从中吸取教训。他认为父亲在生意稳步发展时,却对业务管理出现疏忽问题。因此他在经营公司时,尽量亲力亲为,每天早上都带着员工前去购买菠萝材料,然后到各家菠萝罐头经销商去查询,了解行业最新的罐头行情,再针对地进行经营。

陈嘉庚的经营原则是薄利多销,质量也务求最好,在质量和成本把控下,产品在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生意越做越大,他开始扩大业务,陆续又开办了米厂和橡胶厂。橡胶树越种越多的同时,菠萝逐渐减产,最终完全变成了一个具规模的橡胶园。并且将业务重心放在更赚钱的橡胶厂上。那个年代,胶鞋并不普及,但陈嘉庚很看好这个市场,以廉价价格将胶鞋推出市场,吸引顾客使用,从而也让胶鞋成为普通人消费得起的产品。

企业从最初的加工橡胶,为制造橡胶产品的生胶片提供原料,到后来逐渐拓展橡胶加工业务,造轮胎、胶鞋,以及其他日用品。鼎盛时期,陈嘉庚还经营起冰糖厂、饼干厂、木材厂等30多家工厂,走起了多元化路线,子公司遍布全球各地,成为数一数二的南洋巨富。而他也被外界称之为“橡胶大王”。

完成了资本积累后,陈嘉庚并没有忘记家乡,先是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后发起筹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又回国筹办厦门大学、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并且对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在校内建起电灯厂、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侨居地倡办华文学校。

上世纪50年代,陈嘉庚回国定居,生活极为简单朴素。床、写字台、沙发等家具都是陈旧的,外衣、裤子全都打了补丁,最经常吃的是番薯粥。杨振宁曾经这样做评价:很敬佩陈嘉庚先生在很困难的时候兴办教育,这是一种很有眼光,有奋斗精神的举动。他赤手空拳,在东南亚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企业。他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全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