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英国为何放弃青睐已久的舟山群岛,而选择了“无价值”的香港岛?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对中国的领土要求,第一目标是舟山,后来为何变成了香港岛?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英国图谋侵占舟山由来已久

素称“海上之王”的英国凭借强大的舰队和制海权,在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不断夺占别国岛屿和半岛,作为它的军事基地或通商据点,难怪有人称当时的英国为“海岛和半岛收藏家”。

早在中国明朝,英国殖民者就有夺占中国海岛作为通商据点的野心。

1637年(明崇祯十年),英国海军大佐威忒从英王查理一世那里获得“如果发现任何机会就把他们可能发现的,以及认为对我们有利益、有荣誉、值得据为己有的一切地方,占据下来”的指令后,便四处活动。选择的地点中,就包含舟山岛。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宁波设浙海关。1698年清政府在定海建造“红毛馆”。 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喀恰浦率船至舟山,提出设立商馆的要求,但未获成功。

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开始驻足舟山,在定海等地设立天主教堂。

不久,清政府考虑到英国人等在中国横行不法,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关闭浙海关,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限于广州一处,西方商人对此不满,特别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他们千方百计地破坏闭关禁令。

175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英商洪任辉乘“成功”号至定海,企图立足舟山,后被当地政府逐走。

此后,英国政府经过长期考虑,于1787年决定派卡思卡特中校出使中国,其主要使命是向清政府要求割让一块土地,作为英国的通商据点,这是英国第一次准备正式向中国提出割地要求。后因卡思卡特在班卡海峡途中病逝,未果。

广东十三行

1791年,英国国务大臣邓达斯任命马戛尔尼勋爵为全权大使,借祝贺乾隆帝寿辰名义,正式访华。

1792年10月3日,马戛尔尼根据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的指令,以照会形式向清政府提出6条要求:

1.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为通商口岸;

2.英国在北京设立货栈,买卖货物;

3.将舟山附近一个不设防的岛屿让给英国,以便英人居住和存放货物;

4.将广州附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给英国;

5.英商在澳门、广州之间运载货物免纳过境税;

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则纳税,不另纳税。

中国当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乾隆帝对这种分割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予以断然拒绝,并谕令沿海各省督抚加以防备。

乾隆皇帝说:“昨又据该夷使臣向军机大臣呈禀,恳赏给珠山附近(即舟山)小海岛一处……种种越例干渎,断不准行……宁波之珠山等处海岛,皆当相度形势,先事图维,毋任英吉利夷人潜行占据。”

马戛尔尼在中国逗留期间搜集了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许多情报。

1834年,广州英国商馆前负责人厄姆斯顿写了一本宣传册子,极力鼓吹夺取舟山。

1836年,曾随马夏尔尼和阿美士德两次来华的斯当东建议占领中国的一个海岛。

同年,长期为东印度公司效力的传教士郭士立上书英国外交部,建议占领舟山群岛。

格拉斯哥“东印度与中国协会”也上书巴麦尊,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对英通商,如果这一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则应在东海岸占据一岛,在岛上建立商馆,并执行英国法律。

中国的东部是茶、丝商区和英国毛织品的潜在市场,英国人历来认为,进一步扩 大对华贸易必须打开华东门户。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东部海岛特别是舟山群岛,才成了英国人蓄谋已久的首要争夺目标。

英国政府把舟山群岛作为首要的争夺目标,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建立军事基地。

舟山位于长江、钱塘江的入海口,是我国的“黄金海岸”、“黄金水道”交汇的咽喉,背靠沪、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太平洋。

全岛港湾众多,水深大于10米的海岸线长达164公里,水深稳定,终年不冻,这一区域优势在中国是少见的。

早在明嘉靖年间,舟山双屿港就已成为国际性的互市港口,影响很大。舟山的区域优势在那时已在泛太平洋地区引人注目。

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也注意到舟山,但尚专注于控制印度,无暇东顾。

从地理位置上看,当时从英国到中国,最快也得在海上航行三四个月的时间。即使从它的殖民地印度到中国,也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这种状况对于对华作战是极不利的。

因此,如果占领具有区位优势、港湾众多、兵舰可以自由出入的舟山群岛,那就有了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

舟山群岛

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说:“该群岛为广州、北京之间的中途,接近可航行大江的三角洲。从许多方面考虑,适于作司令站。”

舟山同广州比较,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清政府的所在地北京。占领舟山,不仅可以威胁中国最富庶的沿海各省,而且能够切断南北的海上交通。同时能提供良好的、安全的船舶锚地,能防御中国方面的进攻,能根据形势加以永久占领。

1839年10月,鸦片贩子查甸也认为:“应该占领大的舟山岛……可以当作大大困扰皇帝的根据地,如果这些岛屿落到我们手里,中国人极可能以我们退出岛屿为条件答应我们的一切要求。”

巴麦尊在1839年11月4日给义律的训令中说:“陛下政府有意保有舟山群岛,一直等到中国政府各事都有满意的解决的时候为止。”

事实上,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东方远征军”就是按照这些军事计划行事的。像他们所预料的那样,占领舟山后,的确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巴麦尊在英国下院发言

第二、建立通商据点。

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英国的扩张野心不断升级,步步向中国逼近,终于以广东禁烟为借口,悍然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而战争的突破口就选定在浙江舟山。

1840年2月21日,英国海军上校义律在致海军少将梅特兰的密件中说:

“舟山群岛良港众多,靠近也许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当然还拥有一条最宏伟的河流和最广阔的内陆航行网。

在大不列颠军队的保护下,又有这样的地理条件,贸易不久必将兴旺发达,不仅与这个帝国的中心地区进行贸易,而且很快就能开拓与日本的贸易,因为中日贸易的中心乍浦靠近舟山群岛……

如果英国占领舟山群岛的某个岛屿,而且皇帝也允许其人民可以在那里与我们贸易,我确信女王陛下政府定会感到欣慰,大不列颠将会得到巨大的利益,该政府的第一步措施无疑将是宣布它是各国船只进出的自由港和建立适中而自由的关税。

我相信,在这样的一个基地上必定可以获得这样的权利,这个基地不久便会成为亚洲最早的贸易基地,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基地之一。

我这样说决不会太过份,如果说扬子江、大运河以及舟山群岛对面那些最富裕地区的内陆航运贸易,近于全欧洲贸易的三分之一,那也决非言过其实……

确实,江南各省和浙江省及其四面各省份的贸易,尤其是兴盛之时,其巨大的贸易额简直无法估量。据可靠报告,仅杭州府就有居民100万,宁波至少有50万……在安全的军事基地上建立一个大不列颠商业中心,其价值确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也说:“舟山一岛资源蕴藏丰富,假如有一个好政府,抽适当的商税,很快就能支付本岛一切费用而尚有余。该岛位于中国海岸线中部的外边,成为南北间的商业枢纽……该岛位在中央,也能成为一个商业中心市场,不久以后,就会与亚洲的任何一个抗衡。”

查理•义律

1840年6月27日,《澳门新闻纸》说:“大抵舟山岛,乃至现在驻扎之处……领近之处皆系富厚省份,又与产茶叶、丝绸之省份相近,即在其内地之港口,亦系甚好,可为外国贸易之大市镇……惟舟山之天气甚好,土地肥美,而且民亦甚稠密,在此岛上有定海城,即在于今亦系大贸易之处。此岛的样子,还与新加坡相同,大抵比新加坡更宽大,若系好南风,此处到舟山不过四五日而已。”

浙江巡抚刘韵珂上奏说:“浙江为东南财赋之区,通省皆产稻谷,杭嘉湖三府又产蚕丝,温、处两府又产纯铁;杭、严、金、衢、温、台、绍各府则又皆产茶叶,铁斤例禁出洋,蚕丝素为夷人所重,至茶叶则夷人更以为命……若英夷在定海通商,稻谷、铁丝即可就近谋取,而各处茶叶更为百计潜收。”

从中可以看出,英国占据舟山是想在安全的军事基地上建立一个大不列颠商业中心,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军事基地。这就是他们侵占舟山的目的。

舟山群岛

英国武力侵占舟山及其改占香港的缘由

1839年9月,林则徐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后,英国资产阶级舆论大哗,伦敦、利物浦等地工商界人士纷纷上书外交大臣巴麦尊,要求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以保护和扩展英国在华利益。

巴麦尊是发动这次侵华战争的主要决策人,他于10月18日致函义律,声明英国政府已决定对中国用兵,远征军将于明春抵达,届时将占舟山群岛或厦门作为作战基地,“日后可以作英国商业机构的可靠基地,我们打算永久保留几个这样的岛屿。”

11月 1日,巴麦尊在致海军部的密信中也说:“远征军到达中国海域后,应即占据中国沿海某个岛屿用作集结地和作战的基地”,“如果情况许可,应将此岛永久占领。女王陛下政府认为舟山群岛的一个岛比较适合这一用途;而且该群岛位置适中,在广州与北京的中点,并靠近一些可航行的大河河口,从各方面来看均宜将指挥部设在该群岛。”

这两封机密文件表明,巴麦尊十分重视舟山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价值,认为英军不但应该夺取舟山,而且应将它永久据为己有。

就在1840年2月20日这一天,巴麦尊连续发了4道训令,任命懿律和义律为侵华全权代表,并对侵华方针作了极详尽的指示。

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件,一件是《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另一件是《对华条约草案》。

这6个文件的要点是:远征军到达中国后,应即封锁大河河口,占领舟山群岛。然后北上谈判。谈判中,英方的要求将包括:

一是开放上海等五口,对英通商;

二是英国有设领权;

三是中国将沿海岛屿一处或数处永久割让给英国;

四是折价赔偿英商呈缴的,已被林则徐全部销毁的两万余箱鸦片的费用;

五是偿还公行商人的欠款;

六是赔偿军费。

训令中还明确的提出了“二者择一”的方针,即要么给英国五口通商,要么割让一岛或数岛。

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门户,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并建立英国在华的支配地位。

我们发现,2月20日的训令和附件中并未提到英国打算割占何岛,但根据1839年10月8日巴麦尊致义律函和11月4日致海军部函的内容,可以断定,他准备割占的主要是舟山群岛或以之作为筹码,以换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至于香港岛,这时尚未引起英国政府的注意。

香港位于南海之滨,离北京很远,从军事角度来看,占领香港不足以对清政府构成重大的威胁。而从经济上看,当时英国企图打开中国东部的广阔市场,占据香港也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英国外交部的档案表明,当英国政府决定派出侵华远征军,策划夺占中国海岛的时候,所选择的目标中并不包括香港。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于1840年4月动用了一支包括军舰16艘、运输船28艘、武装汽船4艘,共载炮540门、士兵4000人的侵华远征军,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7月4日,这支“远征军”按照英国政府周密布置的侵略计划,除留少量兵舰封锁珠江、牵制厦门外,司令伯麦率军舰“威里士里号”、“康威号”、“鳄鱼号”、“巡洋号”等5艘军舰,“马达加斯加号”、“阿塔兰塔号”等3艘武装汽船,以及“阿拉利维号”、“挑衅号”、“爱尔纳德号”和“风鸢号”等20多艘运输船,直闯定海水域。

到港后,伯麦向定海总兵发出战书,限定海守军在7月5日下午2时“献出”定海。否则将开炮攻城,战书云:“现奉大英国主之命,率领大有权势水陆军师,前来到此,特意登岸如友,占据定海并所属各海岛。”

定海知县姚怀祥、水师总兵张朝发拒不投降。5日下午2时,伯麦见清军无献城投降的迹象,便下令发起进攻。“威里士里号”首先开炮,接着“康威号”、“鳄鱼号”、“巡洋号”等相继开炮。

张朝发雕塑

总兵张朝发率水师2000余人在城外道头抗击,因英舰大炮多,射程较远,清军船小炮少,射程又近,故交战不久,清军便损失严重。

张朝发左腿受伤,率部退至镇海。英军在舰炮掩护下,登陆攻占了定海县城东南的关山炮台,并彻底攻城。

知县姚怀祥带领城内官兵奋力抵抗。6日凌晨,英军从东门梯城而入,定海城失陷。姚怀祥退出北门,行至普慈寺时,投梵宫池殉国。

定海之战,是英国侵略者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的战争,也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丧师失地、蒙受耻辱的败仗。

正是这次战争,改变了中英双方乃至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战前的格局。

可以说,英国政府发动的对中国侵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走上屈辱的半殖民地道路,是从定海被占开始的。

中英定海之战

英国侵略者占据定海城后,便准备长期侵占。当时侵略军头目纷纷来到定海县城。

7月6日、7日,懿律、义律和披着传教士外衣的侵略分子马礼逊、郭士力等,相继聚集定海,策划建立殖民统治机构。最终决定陆军司令布尔利上校管理定海军务,郭土力治理定海民政。

英国侵略者为了巩固在定海的殖民统治和实施第二步战略,便分头派出舰船,严密封锁宁波河流港口,并探查、测量、封锁长江口。

另一方面,侵略者对舟山城乡的大肆劫掠破坏,激起了舟山人民强烈的反抗,不少居民内渡到宁波等地,留岛渔民、农民同仇敌忾,坚壁清野,使侵华英军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当时正值暑夏,天气炎热,舟山人民拒绝向英军供应蔬菜、鱼类、粮食等,邱菱涓、包祖才等还带领群众,采取堵塞水井、污染水源的办法对付敌人,使英军既得不到食物,又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最终使英军染上了肠道传染病。

从1840年7月13日到12月3日止,在一支不超过4000人的军队里,兵员住院疗病的就有5329人次,死亡448人;住院诊疗的兵员中半数是患了间歇性的发热症,死亡人数中三分之二是死于腹泻和下痢,处境十分困难。

乔治•懿律(查理•义律的堂兄)

除此之外,舟山人民还顽强地开展游击斗争,出其不意的捕捉敌人。

英军占领舟山后,即以定海为据点,不时骚扰浙江沿海的镇海、慈溪、余姚以及杭州湾北部重镇乍浦等地。

英军每到一处,都遭到了当地人民的有力打击。1840年9月16日,定海士民包祖才在定海青林岙,擒获了英军军官安突德,此人后来成为中英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

9月25日,英舰“康威号”和“阿吉林号”上的英军到定海附近的岛屿,抢夺老百姓的菜、牛,也遭到了当地群众的打击,当场打死1名英军,重伤1名叫哈威的士兵。

同时,舟山人民还捕捉汉奸买办布定帮等人,堵住英军的供货、供物渠道,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懿律和义律等在赴粤谈判途中经过舟山,目睹了英军的狼狈处境,亟盼早日从舟山脱身,并结束战争。

他们致函巴麦尊说:“考虑到女王陛下政府的广泛要求和整个形势,我们觉得有责任表明自己的看法:不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些要求能否完全达到目的是值得怀疑的。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不难迅速达成一项临时性的解决办法,包括赔偿烟价,可能在广州附近得到一个海岛基地,并且在一种扩大的、稳固的、改善的基础上,在该地开辟贸易,条件是我们同意撤出舟山。”

这表明,懿律、义律为了摆脱英军在舟山的困境,早在广东谈判开始时,就在寻找舟山的替代品,目标就是香港。

当时香港岛人口仅5450,英军占领香港岛比占领定海一个县容易得多,再加上英军兵力不足,不可能仅靠1除艘军舰、几千兵力就封锁东南沿海和长期占领舟山。

所以,义律经过比较,就以舟山作为筹码,提出占领香港岛问题。

其实,义律早在1835年春,就主张占领舟山,但他最终打算撤离舟山,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当时的处境,无其他选择。

英军攻陷定海

中英关于舟山与香港问题的交涉

定海陷落,清廷大为震惊,英方《致中国宰相书》中蛮横的提出:中国禁烟“亵渎大英国家威仪” ,“现派海陆军前来要求赔偿和昭雪,包括赔偿烟价和割让岛屿。”

此时,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负责交涉。12月11日,琦善照会义律,主动提出:“烟土本系违禁之物,断无偿价之理”。但中方“拟设法酌酬银洋500万元,俾贵公使大臣得以复贵国王之命”。

同时,琦善对割让海岛表示拒绝,并坚决要求交还定海,“一日占据彼土,即一日不能奏请通商。”

第二天,义律会复琦善,要求赔偿烟价700万元,并开放广州、厦门、定海对英贸易。如中方同意三口通商,英方可以放弃割地要求。此外,需要谈判的问题还有规定税则和贸易章程,英人在各通商口岸居住并享有特权,以及英国在华设立刑事法院等。

英方还保证两国订立条约,并经中国皇帝依允之后,英国即于一个月内将定海交还。但英军将占领香港岛,直到一切纠葛全部得到解决为止。

在这个照会中,义律大肆敲诈勒索,并首次提出占据香港的要求,使琦善感到极大的压力。

3天后,中方再作让步,表示赔偿烟价可以增至600万元。英国交归定海后,通商口岸除广州外,可另增一处。

17日 ,义律复照,同意鸦片赔偿为600万元,但通商口岸必须在浙闽两省或闽苏两省各增开一处,若中方接受上述条件,并订立条约,英国才会撤出舟山。

义律在谈判桌上没有如愿,便决定实行武力威胁。限琦善在一日内,对12月1日的照会作出明确的答复,否则“议借兵法办行。”

27日,琦善复照,暗示通商一事已代为“奏恳圣恩”,事须从长计议,不必“苦苦相迫。”

29日,义律更进一步提出:“在目前情况下,惟有予给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竖旗自治,如西洋人在澳门竖旗自治无异。”

义律指的“外洋寄居一所”正是他在12日照会中要求“暂屯”的香港岛。

半个月后,义律将“暂屯”改为“竖旗自治”,准备永久占据香港。

博尔济吉特•琦善

1841年1月5日,义律与伯麦分别通知琦善,声明谈判破裂。

1月7日,英军占据沙角和大角。沙角和大角是广州的屏障,琦善无法想象义律竟有割占沙角的企图。

其实,义律的目的是想侵占香港,但故意提出割让沙角的要求相要挟,以迫使琦善对香港问题作出让步。

1月11日,琦善照会义律说,沙角实难相让,愿照上年12月29日来文内“所称予给外洋寄居一所,代为奏恳。”

义律见琦善已入圈套,即于当天复照说:“今拟以尖沙咀洋面所浜之尖沙咀、红坎即香港等处,代换沙角予给,事当可行,若除此外别处,则断不能收领”。他还对琦善说,只要中方从其所请,英方仍愿交还舟山,并且不再要求增开口岸。

1月15日,琦善照会义律说:“尖沙咀与香港属两处”,希望他遵守前言,“可择一处地方寄寓泊船。”

第二天,义律复照,不再坚持割占尖沙咀,要求“以香港一岛接收,为英国寄居贸易之所”。并要求与琦善面谈订约。

但谈判尚在进行,条约尚未订立,1月24日伯麦即下令占领香港岛,并指派英舰“琉璜号”执行此项任务。

1月25日上午8时15分,英军登上陆地,成为香港的首批占领者。尔后,司令官伯麦在舰队其他军官的陪同下,在陆战队施放的礼炮和各军舰的隆隆礼炮声中,正式占领该岛,并在驻地升起英国国旗。

为了给武力侵占香港的行径制造条约根据,英国侵略者谎称琦善已同意“割让”香港。

1月29日,义律和伯麦乘坐“复仇女神”号战舰,趾高气扬地围绕香港岛巡驶一周,并于第二天向清朝副将赖恩爵发出照会,公然声称“议将香港等处全岛地方,让给英国主掌,已有文据在案,是该岛现已归属大英国主治下地方,应请贵官速将该岛各处所有贵国官兵撤回,四向洋面,不准兵役稍行阻止……。”

詹姆斯•约翰•戈登•伯麦

2月1日,义律和伯麦联合向香港居民发布“告示”,宣称“本公使大臣奉命为英国善定事宜,现经与钦差大臣爵阁部堂琦善议定诸事,将香港等处全岛地方,让给英国寄居主掌,已有文据在案,是尔香港等处居民,现系归属大英国主之子民,故自应恭顺乐服国主派来之官。……毋违,特示。”

2月2日,义律又在停泊香港的“韦尔斯利号”军舰上发表英文宣言,声称琦善已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今后来岛华人将按照中国法律和习俗治理,所有前来港岛的英国人和外国人,只要遵从香港英国政府管辖,即可享受英国法律的保护。

从以上三个照会告示宣言来看,英国侵略者口口声声说香港岛是清朝钦差大臣琦善同意“割让”的,“已有文据在案”,目的是给人造成英国占领香港不是侵略行为,而是有充分根据的印象。

其实,琦善对英的妥协是限于同意赔偿烟价和增开一处通商口岸,从未同意割让土地。

当1840年12月29日义律提出“另给口外一所,设馆自治”时,琦善坚决拒绝,声明:“天朝准令外国之人前来贸易,已属大皇帝格外恩施,断无再给地方之理。”

而后,在英军以野蛮攻占沙角、大角相要挟的情况下,琦善被迫让步,表示:若英方缴还定海,他即照“来文内所称予给口外外洋寄居一所,代为奏恳”。由道光帝最后定夺。

当时,义律提出7项要求,即《章程底稿》。实际上,琦善并未接受这一无理要求,他仅将义律提出的7条修正为4条,上奏朝廷。

琦善在《章程底稿》中云“照得英咭利国,现已将天朝浙江省之定海县缴还,求为奏恳大皇帝恩施,准令照前来粤通商,并给予寄居之地一所,所有善后各事宜,自应详加酌定,俾垂永久。”

在缴还定海的前提下,琦善订立了4项条款:

“一、既经奏请大皇帝恩旨,准令英咭利国之人仍前来广通商,并准就新安县属之香港地方一处寄居,应即永远遵照,不得再有滋扰,并不得再赴他省贸易,以归信实。

二、嗣后英咭利国来广商船,应仍照前在黄埔报验纳税,所有一切贸易事宜,亦应仍前与例设洋商妥为议办,不必与天朝在粵官员通达公文,至税则向有一定,从无更改,自无庸多为置议。

三、嗣后英咭利国来粵商船如有夹带鸦片烟土,及一应违犯天朝例禁之物者,即将船货没官,即一切正经货物如有漏税走私者,亦将船货没官,其夹带鸦片禁物及漏税走私之人,即行治罪。

四、英咭利国前此所称负屈之处,现已概行说定,即照所议办理,以后永无异议。”

1841年3月2日,在《章程底稿》上道光帝气愤地朱批道:“一片呓语”。足见《章程底稿》并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批准。但英国侵略者一方面从舟山撤军,另一方面却用武力强行占领了香港岛,并在岛上建造房屋和码头,视香港岛为己有,这显然是不合法的。

值得指出的是,义律于1841年1月26日武力侵占香港岛后,于2月2日将所谓的《章程底稿》送呈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意在向本国政府邀功。

巴麦尊对义律的做法却大为不满。因为巴麦尊曾向义律发出过明确的指示:这次对华战争的主要目标是迫使清政府向英国商业开放华东口岸,尤其要占领舟山群岛,并要攫取大量其他侵略权益。

巴麦尊认为义律勒索太少,尤其是不该放弃了舟山,而去占领香港岛。

4月21日,巴麦尊写给义律一封私人信件,告诉他英国政府关于中国事务的最后决定信中,责备义律仅取600万元鸦片赔偿,为数太少,没有充分使用“本来就是派来给您支配的武装力量”,在未达到全部要求时,就接受那些条件,尤其是对同意交还舟山,去占领区区的香港岛而感到愤怒。

信中写道:“我们的海陆军世界无敌”,拿下舟山后,“我们爱保留它多久就保留多久”。他责备义律违抗他的指示,命令他重新攻占舟山。

关于割占香港岛一事,巴麦尊根本不感兴趣。他认为发展对华贸易的理想地区是在中国的东海岸,香港在贸易上几乎毫无价值。即使是华南贸易,也只能在广州,而不是在香港岛进行。

此外,香港还远离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它的价值仅仅是贸易淡季时,可供英商在那里盖房栖息。

巴麦尊还在信中指出,义律所谓对香港岛的割让其实并无保证,因为琦善并未在条约上加盖关防,中国皇帝也未加盖御玺,不能说英国已经取得对该岛的主权。他还嘲笑义律不懂得国际法的基本知识,把这样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割让”拿来向他报功。

5月3日,巴麦尊通知义律,下令解除他的职务”,任命殖民老手璞鼎查接替他的职务。

同时,巴麦尊咨文英国海军部,声称“只要攻占舟山需要,即可从香港抽出任何部队”。表明了他宁可放弃香港,也要重新占领舟山的决心。

他还指示璞鼎查尽快前往中国,“陆海军必须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应该重新占领舟山群岛,而且在您举行任何谈判以前加以占领”,“广州离北京太远,容易给中国人拖延谈判提供借口,不要在广州附近,而应在舟山或白河口同中国人举行谈判。”

璞鼎查

此时,对于香港问题,巴麦尊一反过去认为该岛没有贸易价值的说法,在指示中写道:“据说该岛在许多方面很有条件成为我们对华贸易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贸易站”,可以继续占领,他说“女王陛下政府认为香港岛应予以保留”,这是巴麦尊对璞鼎查离开英国时的交代。

1841年6月5日,璞鼎查衔命离英后,以5天的超常快速与英国海军司令巴加于8月10日抵达澳门。

8月12日,璞鼎查在澳门发表“通告”,声称他不会和广东当局接触,并将用武力来保持他的前任对香港的占领。

8月21日,英军大举北上。26日攻占厦门后,10月1日,英国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率主力进犯舟山,定海三总兵血战昼夜,全部战死疆场,定海再度沦陷。

10月10日、13日,英军又先后攻占镇海、宁波,璞鼎查得意地报告巴麦尊说:“现在剩下的事,就是女王陛下宣布那些中国港口或海域将并入女王陛下的版图了。”

就在此时,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离职,新任外交大臣阿伯丁于1841年9月继任。

阿伯丁上任后,就英国侵华政策作了一些调整。重要的调整是除扩大全权使臣行事的权力和要求赔偿军费等外,对华政策的目标着重于贸易而不是领土扩张。

璞鼎查8月抵港后却继续执行义律对香港实行永久殖民统治的政策,他曾写信给阿伯丁说:香港“一定会成为集中贸易和财富的巨大商业中心。”

到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止,英国人在香港采取了强化军事占领,建立各种军事设施,建立殖民统治机构等举措。

中英《南京条约》

1841年 6月7日,义律又宣布香港为自由港。这些事实充分表明,英国侵略者已打定永久占据香港的主意。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与璞鼎查在南京江面的英舰“康沃利斯号”上,签订了近代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中国领土香港岛。

1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地区(俗称九龙)割让英国。

《中英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1898年英国政府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地区及周围的235个岛屿(后统称为“新界”),租期99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至于舟山,英军再次占领后,于1842年2月10日将其宣布为自由贸易港。尽管英国通过中英《南京条约》,从中国捞了一大把 ,却仍迟迟不肯撤出舟山,梦想永久窃据。

占领香港五六年后英方仍发出叹息:香港港口太浅,腹地太小,回旋余地不大,还想着要重据舟山。

直到1846年4月4日中英签订《退还舟山条约》后,英国政府还在条约中表明:“英国退还舟山后,大皇帝永不以舟山等岛给与他国,舟山等岛若受他国侵伐,大英皇上应为保护无虞”。公然把舟山列为英国的保护地。

今天的舟山群岛

总之,舟山是英国政府企图永久占领的第一目标,虽然战争的结局没有使英国政府如愿以偿,但它却昭示世人舟山历来享有十分重要的区位、战略和资源优势。

弱国无外交,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不受他国凌辱!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平视世界各国!

【附】史料来源:

1.马士:《1635-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2.卢坤:《广东海防汇览》。

3.《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4期。

4.英国外交部档案:《海军上校义律致海军少将梅特兰》,1840年2月21日。

5.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