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一代GP升职记

VCPE参考(vcpecankao)原创

作 者 | 李子璇

编 辑 | 管丢丢

去年年底,金沙江创投晋升了一位新主管合伙人,她便是80后投资人张予彤。

小红书是她投出的经典案例之一。2013年在金沙江创投在斯坦福举办的创业比赛上,她与金沙江创投的主管合伙人林仁俊在二十多个项目中选择了毛文超的小红书。张予彤还帮这位斯坦福的学弟介绍高管、调整创业方向、把握融资节奏,陪小红书一路成长。

但张予彤最擅长的领域不在于此。她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在三星担任工程师,属于技术派,之后她进入咨询公司,又到斯坦福读MBA,回国后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

进入金沙江创投后,张予彤投出了深鉴科技、黑湖智造、Moka HR SaaS等一众技术服务提供商。其中,深鉴科技在2018年被赛灵思以3亿美元并购,这是她成功退出的第一个项目。

张予彤与金沙江创投的气质很搭。金沙江创投的「铁三角」——朱啸虎、丁健、林仁俊,都有理工专业的背景,金沙江创投整体的投资偏好也在企业服务、大数据、AI等前沿科技领域。

在晋升渠道收窄的投资行业,能够走进主管合伙人序列的80后女性少之又少,尤其在硬核科技的领域。张予彤靠着自己的努力与机遇,一步一步晋升,成为新一代GP。

01

遇见清华帮

从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之初,到如今各类AI芯片相继问世,这一领域的关键人物中几乎半数都来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简称清华大学电子系)。

2018年,业内AI芯片四小龙「天寒地鉴」(云天励飞、寒武纪、地平线、深鉴科技)之中,深鉴科技和地平线创始团队都有清华大学电子系的身影。

深鉴科技的四位创始人——汪玉、CEO姚松、首席科学家韩松、CTO单羿,均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系。

汪玉为清华大学副教授,是姚松的本科导师,姚颂大一就开始跟着他从事AI芯片领域的研究。韩松也是清华大学电子系毕业。三人在创业之前就长期一起做项目。

这是一个非常互补的学术团队。汪玉的研究倾向于硬件加速,韩松擅长处理芯片,而姚颂在系里是科学协会主席,经常办活动,被同学起外号叫「姚老板」,他在实验室除了做研究还担任项目管理。在几人的配合下,实验室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加,但商业化落地的情况并不理想。

姚颂即将毕业时,他拒绝了赴卡耐基梅隆大学(CMU)攻读博士学位的邀请,「四年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即将破茧而出,与其将研究成果交付他人,何不自己亲赴疆场?」

2016年,姚颂与韩松、汪玉联合创立深鉴科技,不久后,单羿也加入了。单羿在毕业后加入百度研究院,作为创始员工加入地平线机器人,在深鉴科技团队组建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深鉴科技前期的融资非常艰难。公司起初的定位是无人机,但当时大疆占据了无人机市场近八成的市场份额,很多人觉得初出茅庐的深鉴科技没什么名气,机会不大。

投资人也并不看好这个由学术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认为他们没有产业经验,缺乏商业化能力,而且有投资人觉得,中国做不了AI芯片。

姚颂白天见投资人,晚上改BP,韩松也在中关村四处找投资人,都没人愿意投。直到遇上了张予彤和林仁俊。

关于如何促成这笔融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2016年2月姚颂到硅谷参加学术会议,遇到了林仁俊。两人聊了一下午,双方都看好AI芯片的发展,当场谈定意向,几天后便签了合同。

一种说法是,IMO Ventures的人在年初拿到姚颂的BP后,向他引荐了金沙江创投和高榕资本,高榕资本的辛旺也是姚颂清华电子系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IMO Ventures的创始人刘海曾是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还是朱啸虎上海交大的校友。

这个不被其他人投资看好的项目,张予彤却很看好,她认为,深鉴科技团队技术方面很强,「硬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知道里面会有怎么样的坑,怎样去优化结构」,团队成员长期合作有着共同的目标,软硬件能力兼具,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一周内,深鉴科技就顺利拿到了天使轮融资,姚颂后来说这轮融资主要是由师姐张予彤和师兄辛旺推动的。

拿到融资后,团队成员激动地给张予彤展示了一张表,表上列举了他们之前聊过的投资人,有二三十家投资机构拒绝了他们。

2016年3月,由谷歌旗下DeepMind开发的AlphaGo以4:1击败了韩国职业围棋选手李世石;5月,在被看作是「深度学习顶级会议」的ICLR大会上,韩松团队发表的论文与 DeepMind的文章共同获得了ICLR 2016 最佳论文。

02

第一次成功退出

在张予彤看来,AI芯片的确是有机会的,「从2014年开始看,在美国已经有一些迹象表明,之前CPU的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新的AI和deep learning的架构和数据给我们带来的计算挑战,英特尔收购了Altera, Nervana Systems, Movidius这三个公司,已经说明底层的计算架构需要做很大的技术变革」。

2017年,深鉴科技的无人机业务受挫,但张予彤看好姚颂,认为他对商业的思考,以及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都远超同龄人。深鉴科技随后在安防等领域进行尝试,金沙江及时在5月追投A轮,为其补充弹药。

后来深鉴科技手握深度学习软件开发工具包DNNDK(Deep Neural Network Development Kit),人脸检测识别模组(前端),人脸分析解决方案(后端),视频结构化解决方案(人车交通分析),深鉴 ARISTOTLE 架构平台,语音识别加速方案六大产品,并推出了自研 AI 芯片「听涛」与「观海」,融资就没那么难了。

同年10月,蚂蚁集团、三星风投、华创资本等出现在其A+轮投资人名单里,深鉴科技又拿了4000万美元融资。

2018年前后是AI芯片概念最火热的时间点,有数据统计,2017年AI芯片领域投资有一百多起,金额共计1666亿元。深鉴科技估值也被媒体报道称一度超过十亿美金。

伴随AI芯片潮,传统的半导体巨头、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都涌入这一领域,而深鉴科技始终面临产品商业化的焦虑,姚颂感受到压力,「人工智能市场太火,让人惶恐」。

华创资本的投资人公元推测,英特尔、英伟达等做底层芯片的厂商可能会陆续推出一些产品,深鉴科技需要赶在巨头前把自己的产品落地并实现商业化。

AI芯片前期投入很高,成熟的应用场景又太少,无人机、安防领域AI芯片的市场空间受限,自动驾驶和智能家居的应用还没真正落地,像深鉴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建立商业模式希望渺茫。姚颂也坦言:「因为公司早期的研发投入非常高,预计大概还需要两、三年左右才能实现营收平衡」。

2018年,深鉴科技被赛灵思花3亿美元并购。后者一直与清华大学有着密切合作,也是深鉴科技的早期投资方。

并购完成后,清华大学获得了以专利权入股的分红,团队也将退出后的部分收益捐赠学校。韩松和汪玉离开公司,姚颂和单羿则留在了赛灵思。而张予彤完成了投资生涯中的第一笔成功退出

今年3月,姚颂创立了早期投资基金SEE Fund,倚靠清华大学的资源面向校友及其他顶尖高校师生的前沿科技创业项目,基金管理合伙人贺静同样是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同门。

SEE Fund已经募集了2亿元,拥有豪华的LP阵容:以红杉中国、高瓴、经纬中国、真格基金、峰瑞资本等为代表的投资机构,和包括蚂蚁集团、中关村科学城科创基金、字节跳动、清华控股、清华电子院伟新基金、天眼查等在内的大公司和产业机构。

03

商业实践

在金沙江创投的前三位主管合伙人里,林仁俊曾在莲花软件公司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担任高管,并创立了三家互联网公司;丁健是亚信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一直担任亚信集团董事,还曾任百度高管;朱啸虎也有多年的创业经验。

上一代GP的传奇经历是难以复制的,张予彤懂技术,但要成为GP,她还要补充商业实践的经验。

从清华毕业后,张予彤进入BDA(博达克)咨询公司。这家公司主要关注中国及周边国家市场,客户包括颇有名望的金融机构和优质跨国公司,比如阿里、网易和新浪等。

张予彤主要负责投资尽职调查、公司研究以及并购咨询。2002年~2012年是大家后来常常怀念的「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张予彤在咨询公司见证了一批高速增长的行业和公司。

她接触研究了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比如电商里的京东、卓越,教育里面的新东方学而思等,积累了大量商业知识和做项目的经验,并在之后进入斯坦福MS&E(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进修。

2010年趣加FunPlus在硅谷成立,主营Facebook小游戏,创始人钟英武和关毅涛都是硅谷出身。钟英武先后在RockYou和TheGameNet.com两家公司做游戏开发,而关毅涛曾在Ask.com、IBM等担任软件架构师。

林仁俊当时是金沙江在硅谷办事处的负责人,一直对硅谷创业团队评价很高。2012年2月,林仁俊主导投资了趣加A轮1200万美元。或许是有意安排,张予彤也在同年加盟趣加担任运营副总裁,并组建了趣加的海外发行部门。张予彤主要负责产品引进,市场投放和运营管理,主管亚洲地区的业务,在第一年就将新增业务的收入做到了一个亿。

2014年,金沙江创投又在B轮与兰馨亚洲和思伟投资一起投了趣加7400万美元。2015年,世纪华通以69.39 亿元的对价收购趣加旗下的点点互动和点点开曼。虽然回报倍数没有透露,但趣加一直作为林仁俊的成功案例,缀在简介里。

2017年,张予彤少见地投资了一家面向海外市场的直播平台Next Entertainment(未来趣娱)。背后的渊源是,这家公司正是由趣加和映客共同发起创立的,其中映客的A轮是由朱啸虎在2015年主导投资的

04

产业判断

张予彤长期保持对技术的关注和敏感,除了看人,她对产业的发展趋势有自己的判断。

1.脱离时机谈投资方向是不靠谱的

未来1~3年的机会是属于创业公司的,而技术远未成熟,动辄需要10年才能看到的事情,更适合大学或者大公司的研究院去做。现阶段受疫情和国际政治的影响,国产化替代品需求旺盛。

2.有些机会不属于创业公司

巨头一定会做,又一定能做好的事,对创业团队并不友好。以云计算为例,2013年,张予彤看了很多这类初创团队,都没有投,他们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这个赛道对创业公司困难重重。

3.技术强不等于技术创新

你的技术强,一定要做到在全世界不超过一百个人,不然你没法验证你做的事情是有技术壁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