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4日(农历三月廿三),纪念妈祖诞辰1061周年春祭典礼在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岛举行。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诞辰,每年此时,人们都会在湄洲祖庙举行妈祖纪念活动。
妈祖文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近千年来,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前往往要先祭妈祖,并在船上立妈祖神位供奉,祈求妈祖保佑一路顺风和安全。 而近代以来,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也伴随华侨华人“下南洋”,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以及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 关于“海神”的传说 相传,妈祖原名林默娘,是宋代初期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她从小天资聪慧,既洞悉天文、熟习水性,又掌握医术、乐于助人,常帮助渔民摆脱困境,名声远播。 古代缺乏天气预报与定位设备,加之风浪无常,航行时一不小心便会船翻人亡。因此,妈祖便成为了“讨海人”心目中的海上保护神。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林默娘因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而不幸遇难。为纪念她,岛上渔民在湄洲岛上为她立庙奉祀,希望她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纪念妈祖的庙宇,史称祖庙。
宋徽宗首次下诏封林默为“湄洲神女”,赐庙额为“顺济”,自宋徽宗宣和四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妈祖敕封了36次,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封号最长达64个字。
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湄洲妈祖被以圣旨颁诏的形式通告全国“以国家谕祭,享春秋二祭”。由此,湄洲妈祖祭典与陕西的黄帝祭典、山东的孔子祭典并称中国三大祭典。 2009年9月,以妈祖祭典为代表的《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时间的发展,妈祖信俗发展成为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在湄洲妈祖庙,每天前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海神”的威名遍布全国、远传海外。 “华人到处有妈祖” 俗话说“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 伴随着早年的“下南洋”风气,出洋过番的人也成为了妈祖的“追随者”。南下者把妈祖供奉在船头,安全抵岸后便建庙祭祀妈祖,答谢她的庇佑。渐渐地,一些地缘性和血缘性的社团组织便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了。
美国旧金山设有美国妈祖文化基金会,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前后举行巡游活动;澳大利亚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妈祖节庆期间开展系列活动,加强与澳大利亚当地各方联系;日本每年正月元宵期间举办妈祖巡游活动,展示华侨华人传统文化;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也每年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各国民族间的交流合作。 “海丝”的文化纽带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对外贸易兴盛一时,加强了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而妈祖信俗也随之成为了沿途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尤其在东南亚,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皆建有妈祖庙。 而在今天,妈祖文化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
全球妈祖信众已有3亿多人,妈祖分灵版图快速扩大,上万座宫庙遍布46个国家与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湄洲祖庙举办纪念大会、春祭妈祖大典,与海内外信众共祭妈祖。 2015年的庆典上,湄洲妈祖祖庙向全球发出号召,祈愿妈祖精神感召全球信众携手共建“一带一路”。通过连年举办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海峡论坛·妈祖文化周”、“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妈祖文化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今,湄洲祖庙山上,“妈祖”矗立山顶;海内外嘉宾种下纪念树,也种下绿叶对“根”的思念。“妈祖热”将济世为怀、救灾救危、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远播海外,而这也正是妈祖文化发扬光大的最大意义。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湄洲日报、海口日报、福建日报、南方日报等
编辑:刘立琨
仇视亚裔将反噬美国核心竞争力
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宣布离婚
都这样了,印度怎么还不封锁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