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丨当年六堡茶曾以‘陈茶’之名出口香港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丨当年六堡茶曾以‘陈茶’之名出口香港

“六堡茶曾以‘陈茶’之名出口香港”

讲述人:林圣光(63岁,原香港德信行茶叶经果部工作人员,现居香港)

香港德信行成立于1946年,当时是中国为了在香港采购国外物资和联络海外关系而设立的,后来隶属于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当时负责中国内地对香港的物资出口,以及部分通过香港中转到海外的物资出口。

我是上海人,但在香港出生。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我于1971年中学毕业后就进入香港德信行工作,那时德信行有100多名员工。初时,我在德信行的土产组,负责大宗土产类商品出口香港的代理业务,因经手的土产品种里有烟叶、桂皮、松香等广西土特产,所以我对广西比较了解。

1974年,土产组的主任叫我去茶叶组顶替刚调走的一个同事的工作,后来见我熟悉业务,干脆就把我调去了茶叶组。当时,中国内地茶叶出口到香港的全部代理业务都由德信行茶叶组负责,但组里的工作人员只有我和另一个来自广东的干部袁启明。直到1977年左右,茶叶经果部成立后,工作人员人数才增至6个,除了茶叶,经果(指经济类果品)出口也归我们负责。

1973年,德信行发给中茶梧州公司关于香港茶叶市场的信息资料,其中就有六堡茶的市场信息。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提供

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1974年的时候,上环连街灯都还没有,那时市面上也没有太多讲究。香港茶楼把所有黑茶统称为普洱,白茶则统称为寿眉,到茶楼喝茶基本上只能点这两种茶,六堡茶也被归入普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市场上销售的广西六堡茶很多是“熟六堡”(指采用传统蒸压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经销商往往将这种六堡茶当作普洱茶销往茶楼,茶楼购进后将六堡茶拆碎拼进普洱茶里,有的茶楼甚至直接将它当作普洱茶来用。

当时,这些“熟六堡”使用大竹箩包装,出口到香港后已经结成一大块,经销商要将它敲碎再出售,既费时,又费力,这难免会影响六堡茶的销量。梧州土产公司的负责人谢林泉知道后,决定推出散茶(指使用冷发酵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当时六堡茶(指采用传统蒸压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的特征是压笠结块,普洱茶的特征是散茶,而广东茶叶公司和云南茶叶公司专营普洱茶出口,于是坚决反对梧州生产散茶。为此,谢林泉灵机一动,将出口香港的散茶改名为“陈茶”。1977年前后,散茶以“陈茶”的名称正式出口香港。随后,梧州六堡茶的出口量就加大了,香港好几家茶行和茶楼都经销“陈茶”。

此外,香港本地也有一些茶商采购青毛茶后自行加工踩压六堡茶和普洱茶。青毛茶的原料有分类讲究,来自广西的叫“桂青”,来自广东的叫“粤青”,来自云南的叫“云青”。茶商们一般使用“桂青”制作六堡茶,使用“云青”或“粤青”制作普洱茶。梧州土产公司除了出口“六堡茶”(指采用传统蒸压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和“陈茶”外,还出口“桂青”,这种青毛茶我们称之为“青六堡”。青毛茶属于大宗原料,“头盘”的进口量和价格都由德信行总控。当时青毛茶的价格是360元(港币,下同)一吨,六堡茶的价格是500元一吨。“头盘”出货收款后,全部按照定价把货款汇给德信行,德信行再退11%的佣金给“头盘”。进口经销青红毛茶的“头盘”有“元亨”“协丰行”“东荣”这三家,“永生祥”则专营“六堡茶”(指采用传统蒸压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还有几家“头盘”经销“陈茶”。其他的“头盘”里面,“广信”“祺栈”经销寿眉,“林品珍”经销乌龙。

虽然茶叶经销是一门生意,但当中也有很多讲究。德信行除了有经贸任务,还有“统战”任务,如果把价格定得太高,“头盘”因固定提取11%的佣金,不会有什么损失,但 “二盘”的利益则会受到损害,他们会“扭计”,搞些小动作。所以,我们在负责茶叶出口代理的时候,要不断通过调整定价和供应量来平衡茶商们的关系,保持市场稳定。

在计划经济时期,内地出口的六堡茶和青毛茶供应量有限,怎么分配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上一些加工制作六堡茶的茶商想赚取更高的利润,会通过海外关系自行从越南、缅甸、泰国、印尼等国家进口茶青原料。为了维护内地出口企业的利益,德信行有时会和那些供应国外青毛茶的商家打“价格战”。我们平时很关注市场动态,发现情况后,就会派人打听那些国外青毛茶的到港成交价,然后等他们的货即将运到香港时,突然大幅调低国内青毛茶的供港售价,使对方失去价格优势。其他茶商购得便宜茶叶,一下子就拉低市场价格。那些进口外国青毛茶的客商,买进的茶叶成了高价货,如果再进行加工的话成本更高,茶还怎么卖得出去?当然,我们也要讲究“既斗争又团结”的原则,不能每次都赶尽杀绝。对于一些要团结的茶商,我们会在他们订货装船前,通过各种渠道故意向他们透露一点风声,让他们知难而退,这样才能“斗而不破”。据我所知,“源茂兴记”至今仍存有两箩陈年六堡茶,以前这个茶庄卖的六堡茶很多都是从“联兴隆”和“长洲福华”(两家都是香港茶商)入货,其中“长洲福华”的制茶原料就以国外茶青为主,有“泰国青”“西贡青”“印尼青”等等。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长洲福华”一直加工制作大叶茶,所以“长洲福华”和德信行一直以来既是对手又是朋友。

“长洲福华”以前生产的菇茶。 苏爱清摄

经过加工的“青六堡”主要出口到马来西亚,那边的茶商大多将茶买回去给矿工饮用。这些加工后出口到马来西亚的“青六堡”,也是在香港中转运出去的。不过,出口到东南亚的六堡茶不需由德信行代理,而是由香港外运公司负责。以前,新加坡的华侨为了便于和国内的亲友联系成立了厦门信局,同时也从事两地的贸易。厦门信局通过中华总商会在中国内地订购六堡茶后,由香港外运公司负责经香港运出去。每年广交会举行时,外运公司的华侨代表途经香港,一定会与德信行打招呼。另外,香港当地也有几家茶商向东南亚经销六堡茶。

20世纪60年代左右,包括“桂青”在内,每年经德信行出口到香港的六堡茶约有100吨。20世纪70年代,出口到香港的广西“陈茶”和“六堡茶”数量大幅增长,每年约有1000吨。当时,在港销售的“六堡茶”是分级的,“六堡茶”分为六个等级,“陈茶”和普洱一样,分为五个等级。六堡茶在香港的售价一直很便宜,所以适合茶楼消费。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级的广西“陈茶”每公斤定价13元至13.5元,每差一级,定价相差0.5元左右。

以前,从梧州外贸口岸出口到香港的六堡茶一定是经水路用船运来的,在西环的三角码头上岸,这些码头如今已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从梧州运茶到香港的都是机动船,属于散货船。不过,这些船不会只装茶叶,而是混装其他货品。

游客路过祺栈茶行 苏爱清摄

六堡茶在香港的销售高峰是在20世纪80年代,每年都有过千吨销量。这因为当时香港的经济大环境好,人人都“鱼刺捞饭”,市面上开了很多茶楼酒楼,用茶量很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六堡茶销量就逐渐走下坡路。之后,中茶公司香港分公司取代了德信行,直接出口六堡茶到香港。随着国内商品出口政策环境的改变,德信行于1991年结束了国内在香港的茶叶进口代理业务。1993年,德信行结束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任务,我也离开了德信行,进入利安茶行工作。现在,香港德信行在华润集团只剩下一块商业注册登记的牌子,早已无人留守。

另外,讲到“发水茶”(指冷水发酵技术制作的茶叶),最先应该是广东和香港的茶商试制的。现在还有种说法,20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有茶商从越南购进茶叶,回港将其加工成六堡茶或普洱茶再销售。不过,我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那时香港的场地租金和人力成本都很高,这样的加工方式不可行。或许会有茶商从广东四会采购茶青原料,并在四会加工,因为那里有这样的加工条件。

“1949年以前梧州有船运货到香港”

讲述人:伍慎隆(84岁,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现居香港)

我从小在梧州长大,1949年以前,梧州已经有船到香港,这些船的船务由私人公司代理。当时几乎每天都有船去广州和香港,那些船既运客又运货,全部停在沙街对出河边的码头。每天早上,轮船公司雇的“行街”会扛着一块写有船期和船名的木牌,一边打着摇铃一边沿街走动。有货要运去广东或香港的商家,听见铃声就会出来看船期,有合适的就到码头洽谈。轮船公司会在岸边摆一张桌子,安排一个“司理”坐在那里为商家登记,这些“司理”都是船务公司的业务员。拿到登记单的商家就可以凭单找苦力搬货上船。一般到了下午,那些轮船都会装满货起航出发,然后走上一两天时间就能够到达广州、香港了。

我17岁时去船上当学徒。梧州解放不久,很快就成立了梧州航运局,我又到航运局的内河船队工作,在贵港、桂平一带开船。

1958年,我被安排到港澳船队工作,船队有职工八九百人。以前,船从梧州开到香港往往要40多个小时,如果用拖头带动木驳船运输牲畜,天气热的话,很容易导致牲畜发瘟死亡。为了提高航行速度,1966年,梧州航运局通过国家外贸部从日本订购了三艘新船,叫做“桂海号”,分别为“桂海151”“桂海152”“桂海153”,专门走港澳线。这些船每只载重100多吨,马力达600匹,丰水期18个小时就可以走完梧州到香港的水路。当时,广东航运局也有三艘类似的机动船,叫做“粤海号”,不过它们只有300匹马力。“粤海号”也不像“桂海号”那样在每艘船上配备一个机械吊臂,那种吊臂能够直接将货物吊装上船。1968年左右,我到“桂海152”当轮机长,随船经常到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才被调回岸上做行政工作。

陈桂生(右)和伍慎隆向记者介绍桂江公司的情况。 苏爱清摄

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梧州出口的货物有了海关监管,六堡茶装船的地点就转移到下关对开河面。因为海关和外贸大厦都在附近,对开的河面就被划为“海关禁区”,许多跑港澳的货轮都要停靠在“禁区”里面装卸货和接受海关检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为港澳船队的货轮吨位都比较大,很难停靠码头,基本是停在河中心离岸较近的位置,运货的盘艇(一种小木船)装了货物以后,就划过去靠上货轮,然后把货物拉上货轮。货轮卸货的方式也是一样,先把货物卸到盘艇上,再拉到岸边装卸。往往一艘货轮要开往香港,就会有十几只盘艇从菠萝仓、大南仓、旺甫仓等货仓将货品载运过来,这些盘艇每只都能装10多吨货。当时如果有船准备从梧州出发去香港,又有六堡茶要随船运输的话,梧州茶厂就会派一只小盘艇装上茶叶,划到桂东医院对开的河面,进入“海关禁区”,靠上停在里面的货船,然后盘艇上的船工和货船上的船员就一起把茶叶拉上货船装好。在装船的时候,还会有海关人员在旁边把关,主要是检查在装卸的时候有没有夹带违禁品。

20世纪80年代以后,港澳船队的船越来越多,吨位越来越大,航运局还换了一批钢制散货船走港澳线。这些船的船舱很大很深,运的货物要分区域装入舱内。后来,连一些原先走内河的船也加入走港澳线。最高峰时,梧州到港澳这条航线上有一两百条船。到了1993年左右,梧州建好了李家庄码头,直接使用集装箱装卸货物,“盘艇时代”就结束了。

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梧州六堡茶的大批量整体出口业务很少,大都是零零散散地用船运去香港,每批都是一二十吨,早期有时用“花尾渡”都可以运输了。

1979年,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代理了整个广西在香港的船务,还负责广西公务人员到香港的接待工作。1980年,我被派到桂江公司工作。我刚刚到公司的时候,公司大楼就在香港西环的码头边上,当时整个西环到上环的海边全是木板搭建的小码头和栈桥。据我粗略估算,一路排过去有一百多个码头。桂江码头就建在桂江公司大楼前面,以前叫做明生码头,那里一带的码头又叫做三角嘴码头,里面有很多苦力。广西来的船全部停靠在桂江码头,船一靠上码头,等在一边的苦力马上涌上前抢着帮拉货。

20世纪90年代以后,九龙的葵冲码头建起来了,西环和上环的码头就搬了过去,原来的木码头和栈桥全部被拆掉,三角嘴码头也被改建成现在的港澳码头。

“出口高峰期一个星期发货两三次”

讲述人:张荣(64岁,原梧港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居梧州)

1969年,我才16岁,就已经进入梧州航运局工作。一开始,我从事的是船舶维修工作。1974年调到局机关办公室工作后,我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到局里各方面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加快广西的航运业发展,广西在香港成立了桂江公司作为驻港机构,下属有一个桂江船务公司,代理所有广西进出香港的船舶业务,梧州航运公司(由梧州航运局改组而成)到香港的船务也全部从珠江船务公司转交由桂江船务公司负责。当时到香港的船舶限制不断放宽,很多内河船队的船都要求走港澳线,就连梧州市水运公司的船也想加入,所以航运公司港澳船队的实力不断壮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梧州航运公司向上级申请增加了几艘内河船走香港航线。不过,原来港澳船队走香港线的一直是深舱驳船,而从内河船队调过来走香港线的船只则属于甲板驳船。20世纪80年代末期最高峰的时候,梧州航运公司的船舶总运力是8万吨左右,其中港澳船队占了3万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梧州茶厂的工人们运送当时用于出口的六堡茶。 梧州茶厂提供

当时,梧州随船运去香港的六堡茶通常在西环码头卸货。最初的时候这些六堡茶是用竹箩包装的“大箩茶”,一箩箩堆叠在船舱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六堡茶改用纤维袋包装,然后外面封上一个大纸箱,在船舱里一箱箱叠起来,再用麻绳绑好。那个时候,许多香港人对六堡茶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他们只知道“陈茶”。

港澳船队运输的茶叶主要出口香港,出口澳门比较少,因为去澳门的水路比较平静,与内河差不多。梧州航运公司里走香港航线的船舶最低航行安全标准都要达到A类,比较多的是沿海Ⅲ类。

由桂江公司代理了一段时间船务以后,梧州航运公司觉得代理费过高。经梧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梧州航运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了梧港船务公司,自己代理自己的船务。后来我被派到香港担任公司的董事长,航运局当时还外派员工驻扎梧港船务公司,又在香港当地聘请了7名员工。作为梧州航运公司下属的单位,梧港船务公司当时的业务功能有三个:第一,售卖“漓江号”和“梧州号”客船的船票;第二,负责梧州到港澳的船务代理;第三,开展少额贸易类的运输交易,其中包括六堡茶的出口运输业务。

当时,梧港船务公司代理运到香港的六堡茶,都由外贸茶业公司(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统一做好计划安排生产,品质比较好,很受市场欢迎。

我们公司当时主要负责将外贸茶业公司生产的六堡茶运到香港。外贸茶业公司每次定好六堡茶的发货量和到达香港的日期后,我们公司会安排船只装货的时间,并考虑和其他货物的搭配。当时外贸茶叶公司每次发货量有限,一艘货船不可能只装茶叶,茶叶这样少的运输量远远不够。因为茶叶是特殊商品,和其他气味浓烈的商品一起混装的话容易“窜味”,所以,当时用船运茶时有严格的摆放要求,不能将茶叶和八角、肉桂,以及化工品等混装。为了避免茶叶受污染,我们一般会优先选择搭配特色竹木制工艺品和茶叶一起装仓。当时外贸茶业公司经常委托我们公司运六堡茶去香港,一个月运三四个批次,不过每次的运货量不会超过10吨。

从梧港船务公司的运输记录来看,公司成立后每年受委托运到香港的六堡茶约有300吨,其中1993年是六堡茶输出的最高峰期,当年的运输量超过了1000吨。当时,国外市场比较认可六堡茶,而香港是内地六堡茶出口国外的一个中转站,所以从梧州发往香港的六堡茶运输批次也增加了,之间是每个月发货两三次,到了那一年,每个星期发货两三次。

1993年,梧州输出到香港的六堡茶数量激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香港商人罗炳寰在梧州设立了云山食品有限公司,按照六堡茶的工艺制作“陈茶”,然后运出香港销售。当时,云山公司委托我们公司出口到香港“陈茶”数量,占到了我们公司每次运茶量的一半。

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家庄码头建成以后,我们公司去港澳和广州等大港口的货船全部停到李家庄码头装卸货。李家庄码头是集装箱码头,当时我们公司的很多货船已经从散货船换成了集装箱货船,梧州的六堡茶也是装进集装箱以后用车运到李家庄码头,再装上我们的货船运出去。每次运出去的茶叶最多也就是一两个货柜。标准的集装箱货柜一个能装37吨左右的货物,但茶叶很轻,即便装满一个标柜也就是十来二十吨。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梧州用船运往香港的六堡茶已越来越少。

2004年,因为梧州航运业改制,梧港船务公司退出了航运市场,后来我也回到了梧州。不过,即便到了现在,还是有一些梧州的六堡茶被用船运到香港,仍然是在李家庄码头装箱上船。

“六堡茶曾占到黑茶消费量的七成”

讲述人:黄鹏绪(66岁,现为六堡茶国际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曾任英皇酒店管理公司顾问、中国海外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居香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人习惯到茶楼喝茶吃饭,当时的粤式茶楼很多。现在,香港的粤式茶楼还有1000多家,但历史悠久的传统茶楼就只剩下10多家。

香港茶楼一般将消费的茶叶分为黑茶、白茶和乌龙茶这几大类。黑茶类有普洱茶、六堡茶、六安茶;白茶类有白牡丹、寿眉等;乌龙茶主要是铁观音。

本报记者采访世界广西商会主席莫子莹(右一)、六堡茶国际交流协会名誉会长黄鹏绪(右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六堡茶在香港餐饮市场的消费量较大,一度占到黑茶消费量的七成,很多茶客在茶楼都饮用六堡茶,而经香港转运出口到东南亚的六堡茶就更多了。1945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六堡茶在香港茶楼的主导地位被普洱茶取代。那时候,陆羽茶室是香港很有名的茶室,也是香港藏茶数量较多和茶位费最贵的一家茶楼。我六七岁时,我爸爸经常会在下午去陆羽茶室喝茶,有时也带我一起去,那时茶室已不供应六堡茶了。

我近年在朋友莫子莹的介绍下,到梧州游玩时才深入接触六堡茶。我个人认为,六堡茶的茶质相较普洱茶更为优胜。但是,如今香港的传统茶楼已经很难见到六堡茶的身影,茶客们以喝普洱茶为主,而且香港人比较接受的是熟普洱。

“认识六堡茶的香港人不多”

讲述人:廖子芳(50岁,香港资深女茶人,现居香港)

以前,香港有很多茶楼。我记得小时候,“名爵”“宝蓝”“金山楼”等茶楼酒楼都很有名,我经常跟家人一起去那里喝茶。当时的茶楼酒楼都供应普洱和寿眉,没有专门的六堡茶供应。

十多年前,我开始从事茶道文化推广,这才接触六堡茶,从而知道六堡茶有消暑化湿、滋养肠胃的功效,具有很好的药用保健价值,在马来西亚更被当作保健茶使用。而且,以前香港的茶楼其实是有六堡茶出售的,只不过六堡茶在香港茶楼被改换成其他名号,甚至只作为拼配料拼到普洱茶中销售。可惜的是,直到现在,对六堡茶有认识的香港人并不多。

记者在采访香港资深女茶人廖子芳(左)。

六堡茶在香港比较少人知道的原因,可能是香港人平时喝茶主要追求口感,不会太过关注茶叶名称,而且普洱茶比较出名,所以香港人就把所有黑茶都叫做普洱。而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喝茶的中国人主要为了保命、为了健康,他们非常在意自己喝的是什么茶,喝的茶对不对,所以就清楚知道六堡茶。

如今,虽然六堡茶在香港的影响力不及普洱茶,但其保健功效却不逊于后者,且其价格总体来说相对较低,更适合普通民众饮用。我认为六堡茶是“明日之星”。近年来,利用各种茶文化交流和推广的机会,我都会向朋友和学生宣传推介六堡茶。在我的一位学生的牵线搭桥下,最近香港一家五星级酒店已初步同意六堡茶产品进驻。

“到港船只全部停在明生码头”

讲述人:郑永琨(73岁,任香港永生祥茶行有限公司会计经理,现居香港)

“永生祥”茶行创办于1956年,创始人叫做郑永。当时茶行经营的茶类品种不是很多,主要有铁观音、乌龙和寿眉,后来慢慢扩展经营品种,在1958年到1959年左右开始经营六堡茶。当时香港的茶叶进口全部由德信行控制,德信行对口的“头盘商”可以自行销售各种茶叶,但进口的茶类就各有不同。“永生祥”是其中一家“头盘商”,专门负责进口六堡茶(指采用蒸压技术制作的精制六堡茶)。

我在1970年进入“永生祥”工作。按照行规,我要先从“行街”做起。那时候,我每天要骑单车一家家走访“二盘商”和茶楼酒楼,了解他们所需的茶叶种类、等级、数量等,然后一一记下来。

当时,“头盘商”的进货合同都是在每年的广交会上签订的,一签就是一整年的量。如果其间有品种脱销,可以通过德信行打电报向内地供应商追加订量。我们是和“中茶”(即当时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广西茶叶分公司梧州支公司)签订六堡茶供货合同的,“中茶”按照合同每个月发一次货过来。我们公司会按照客户需求信息做好分配表,在“中茶”发货过来之前,我就要提前逐一打电话通知客户到码头取货。

以前,梧州的六堡茶运来香港一直是走水路的。我还记得,运茶来的船都是机动木船,来的不是“桂江302”就是“桂江303”,吨位都不大,也就一两百吨。以前西环那边全是码头,随便搭一条木栈桥出去就是一个码头,其中有一个码头叫做“明生码头”,梧州到香港的船全部停在明生码头。梧州到香港的船航行时间较长,通常都在凌晨三四点到港。由于当时的茶叶经纪已经帮我们提前将茶叶订单分配好了,因此我只要提早到码头等着验货和分货就行。

那时候的六堡茶都用大竹箩装,外面罩一层帆布,然后用粗麻绳绕着整个茶堆捆上几圈,以固定茶堆。六堡茶每个月来一船,每次都是2000箩左右,虽然看上去很大一船,但因为茶叶的体积大、重量轻,其实一整船六堡茶也就十吨八吨。那个时候的茶叶全部由德信行分配,想多要也不行。我们的客户也和我一起等在码头,船一到,我就叫船工“开堆”(即解开茶堆的捆索)点货,然后客户立即叫苦力来“拆堆”(分开茶堆),把各自订购的货搬下码头,我则负责对单称重。因为这些六堡茶是压实在竹箩里的,结成了一整块,最外面很硬的那一层叫做“皮”,这些“皮”是不能用的,客仔拉货回去以后要把它剥掉,所以我们过磅的时候,每箩六堡茶都要扣掉2.2公斤“皮”才能记数。数量核对过后,客仔就可以把货搬上自己的货车运走。

因为那时的六堡茶是蒸过后压在竹箩里踩实的,部分茶叶还没有干透,所以有的客户还会当场抽一箩六堡茶出来,直接用刀从中间劈开,查看里面茶叶的干湿状况。如果中心的六堡茶已经干透,就直接运去茶楼酒楼;如果中心的六堡茶还是湿的,就运回自己茶庄的仓库继续陈化,等干透了再卖。

后来,我负责仓库管理,当时用大竹箩装的六堡茶还没有专门编号,只是大体上分为五个等级。我记得,一级的六堡茶每箩重53.5公斤,五级的六堡茶每箩大约重36公斤,每一级之间相差大约4公斤。茶叶等级越高,叶芽也越细,压实之后就越重;相反,茶叶等级越低,叶芽也越粗,压实之后就越轻。

在经销过程中,有茶楼向我们反映,压箩的六堡茶会结成一大块,他们将茶买回去后还要找人把茶叶从竹箩里挖出来,劈开打碎,然后安排两个伙计把它一点点掰成散茶,这样才能使用。这种工作往往要过了茶市饭市等伙计们收工了才能做,老板因此要给加班费,而且很多伙计还不愿意做。于是,我们就向“中茶”提出,要求把六堡茶做成散茶,用麻包袋包装,以便客户使用。后来,“中茶”推出了第六级的六堡茶,这时的六堡茶就细分为六个等级了。不过六堡茶有一个特点,粗枝大叶的茶味更浓,虽然价格相差无几,但很多茶楼酒楼都喜欢用等级较低的六堡茶,当时最热销的就是五级茶和六级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我们经销的六堡茶都由德信行分配,一年经销100吨左右,因此我们和德信行的林圣光、霍克、李剑濠(三人是德信行茶叶经果部的工作人员)都很熟。我们下家的“二盘商”很多,“义安”“源茂兴记”“荣发号”都在我们这里进茶,“义安”的老板姚计、“荣发号”的老板黄松森和我们的关系都很好。“义安”当时在上环,“荣发号”则专门出口六堡茶到东南亚。而“英记”(指香港“英记”茶庄)是做门市生意的零售商,他们主要从“二盘商”手上进货。当时我们很多六堡茶都卖给了“源茂兴记”,现在“源茂兴记”的店面还摆着两大箩以前留下来的“原笠六堡茶”。他们把这两箩六堡茶当作“生招牌”,听说有人出价50万元一箩向他们求购,他们都不卖。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不需要通过德信行,自己就可以向梧州茶叶公司(即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订货了。但就是从那时开始,“永生祥”进口经销梧州六堡茶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一是因为梧州出口的六堡茶改变了加工工艺,质地和口感发生改变,不太符合当时香港市场的需求;二是因为当时内地产茶区种茶收益不高,不少茶农都砍掉了茶树,导致茶叶出口量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期,“永生祥”有一段时间断掉了六堡茶的经销业务,直到2002年以后才重新经销了几年六堡茶。但是,随着六堡茶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日益下滑,我们就不再经销六堡茶了。(采写:本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 龙天传 ,资料来源:西江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