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角美镇锦宅社黄位和黄德美领导的闽南小刀会起义是闽南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农民起义,他们领导的起义军曾“定都”厦门六个月,使鹭岛山河易色,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秘密结会
黄德美(1815—1853),又称黄得美,其先祖原居住在同安县文圃山下沈宅社(又称锦宅、十三烟屯,今属锦宅村),后又移居石兜社(今锦宅境内,因黄德美领导的小刀会起义失败,被清军焚毁,今成荒埔)。
黄德美的父亲黄光岩出身贫苦,早年离家到南洋,先做码头工,继当商家伙计,后经商致富。道光十二年(1832年)后多次归国,在家乡石兜社修建房屋、铺桥造路;在龙溪浒茂洲围垦造田,在同安县归德里、仁德里购置田产。其国内产业由黄德美的叔父黄光箸代为掌管,黄德美在新加坡学做生意。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黄光岩去世,黄德美继承其父在国内外的产业。他好交友,不分贫富均以礼相待,乐善好施,常赈灾救贫,与父亲的挈子黄位志同道合。
黄位又名黄威、绰号“牛皮位”,是黄德美的父亲黄光岩的挈子(闽南华侨为了安全,专门收养在海内外做生意的挈子)。黄位以宰牛鞣皮为业,兼做贩运牛皮出口生意,经常往返于南洋及龙溪、同安、海澄各地。他为人刚烈、豪爽,好打不平,锄恶济弱,在穷苦百姓中威信很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劳苦大众深受封建统治阶级及外国殖民主义者的双重压榨和剥削。尤其是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后,福建沿海农业、手工业、航运业受到严重打击和破坏,不少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沦为失业游民,无数人民陷于饥寒交迫之中。许多人被迫流落海外,甚至被当作“猪仔”买卖。
黄位、黄德美在家乡及南洋各地目睹清政府统治的黑暗和各级贪官污吏的腐败无能,常在一起抒发其不满清王朝的情绪。在南洋期间,他们结识了同安的陈庆真、王泉和海澄的江源、江发兄弟,由于对时局形势政见相同,很快就成为好朋友。黄德美还拜江源为师,学练武艺,并在经济上支持“海外天地会”的活动,成为江源拳师的高徒。
福建从清初开始就有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等秘密组织,后因清廷大肆搜捕,许多会员逃往南洋群岛。到了1840年时,会众已达五六千人,其大本营就设在新加坡,华侨多加入此会。而闽南小刀会是以“出口转内销”的天地会为主。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庆真、王泉等人在厦门组织“海外天地会”、厦门分会“三合会支部”。
1850年6月间,陈庆真和王泉等12人“潜入厦门旗杆脚地方,即在该处五祖庙内”,共同立誓建立了天地会的支派小刀会,其会规、歌诀、口号、隐语和仪式与天地会相同。因此,原梧桐埕“刣人(杀人)卷”的卷名就由此而来。当时,小刀会在此秘密聚会,因等待赴会人,先名“待人卷”,后闽南语谐音为“刣人卷”。
由于连年受灾,闽南各县粮食失收,饿殍遍地,怨声载道。在龙溪、海澄、同安等县的归国华侨又常受当地官吏及豪绅的敲诈、勒索,清政府又实行虐待政策,使华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无家可归。为了寻找出路,许多人参加了小刀会。
黄德美有田在龙溪县浒茂洲,因受海潮侵蚀,粮食失收,佃户无法交租。他不但不收田租,还派人拨粮赈济饥民。但是,当地豪绅及钱粮官仍然强迫黄德美交钱粮,于是发生争执、冲突。钱粮官向上奏说黄德美越境迫租,并有私谋作乱之嫌。黄德美早对地方贪官污吏心怀不满,不久前盐运使曾逼迫他充当漳州、泉州府盐商,使他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次又将浮粮洒在他头上,更激起他的愤慨。于是,在师傅江源的引领下加入小刀会,决心与清政府抗争到底。
黄德美秘密加入小刀会后,立即与挈兄黄位一起在家乡发展会员,“入会者赠一把小刀,气力大的倍加一把”。所以,他们组建的小刀会也称“双刀会”。秘密集会场所在文圃书院(俗称文庙或孔庙,位于锦宅村,今锦宅小学校内,现在为锦宅小学的幼儿园教室)。
酝酿起义
由于清政府的搜捕,陈庆真和王泉遂转移到龙溪、海澄和同安三县交界的文圃山石鼓堂(今海沧区内)重建会所。重建后的小刀会扩展很快“入会则上至省城,下至广东,皆有资粮相助,免至乏食”,深受底层贫苦人民欢迎。“不数日间,入会者已近数万人”,势力拓展到长泰、南靖和泉州各县。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2日),陈庆真不幸被捕,遭严刑拷打“立毙杖下”。王泉等56名骨干也先后遇害,小刀会组织遭到严重的摧残。刚烈的黄德美、黄位等人立即以福建省小刀会全体勇士的名义召开追悼会,向烈士致哀,悼词云:鹭岛小刀会领袖忠心抗满清,奋战头颅归黄土,单刀匹马驱敌兵;沙场碧血凝犹在,放出光芒照汗青!
正当清政府在厦门疯狂镇压小刀会时,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并挥师北上湖南、江西。江源和弟弟江发决定“乘闽兵外援内虚”,以海澄县千余徒弟为基础,继承先烈遗志,重燃燎原之火,并亲自往南洋募集资金购买武器。
咸丰元年(1851年),江源兄弟从南洋“购有洋小刀数百柄,结为小刀会”,在海澄县积极酝酿起义事宜。
黄德美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小刀会。咸丰二年(1852年)初,他和黄位到南洋各地联络会员,并购买2700把小刀秘密装运到石美社南门兜。同时设立武术馆,苦练武功,广招人马,准备武装反清。二月,在海澄县卓岐船厂修造42艘大沽船。四月,又在石码福河船厂(今榜山镇境内)造36艘阔头浅船,以备举事之用。
咸丰三年农历二月(1853年),海澄知县汪世清派兵偷袭珠浦,江源兄弟被捕惨遭杀害。清军还血洗珠浦村,“戮及童稚,刀钝而不血则并缚数人而投之河”,并纵火延烧三昼夜,原有600多户的村庄,劫后只剩下几十户人家,留下了“火烧埔”地名。
“火烧埔”事件后,江源嫂即驰往锦宅石兜社联系曾随江源习武的小刀会首领黄德美商量起义事宜。
石美首义
咸丰三年四月初四日(1853年5月11日),黄德美在石美南门霞园竖起“官逼民反”、“反清复明”和“黄帅”大旗。黄德美亲任大统领,黄位任大元帅,黄潮为副帅,江源嫂为监军。三日内民众投军者达数千人。起义军编为东西南北四路,十二个大队。起义军学太平天国装饰,“头戴箬笠,发系红棉,足穿草履,袒臂持刀”,将士个个头包红布。四月初六(5月13日),起义军誓师出发,由石美南门桃仔园等码头下船横渡九龙江到海澄,连夜攻进县城。是夜,黄德美、黄位带领会众2000余人攻克海澄县城,知县汪世清逃之夭夭,负隅顽抗的清军游击崇安被活捉。起义军在“火烧埔”的集会上,斩崇安首级在江源兄弟灵前祭吊。黄德美致悼词曰:桃李春风情感深,音容永别泪难禁,师恩未报徒惭愧,八千里路空伤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时,起义军还在集会上树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招兵买马。
接着,小刀会势如破竹,四月初七日夜,起义军乘势进击,攻占石码,初十日攻占漳州城和长泰县,擒杀漳州镇守使曹三祝、汀漳龙道兼漳州知府文秀。
起义军声威大震,所到之处得到广大劳苦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漳州附近群众,闻风蜂起,一呼百应,小刀会占领石码、长泰以后,附近从者增至8000人。
定都厦门
咸丰三年(1853年)农历四月十二日清晨,起义军4000余人,分乘“五篷船三十只”,浩浩荡荡从石码渡海进军鹭岛,正在巡海的厦门水师提督施得高逃往同安刘五店。由于起义军在前夜就潜入城内贴出布告,所以义军在筼筜港登陆后,“厦门附近百余里间,群众响应,道路阻塞”。清军惟有游击郑振缨率200余人赶赴镇南关要隘(今大生里附近)殊死抵抗,后负重伤,退至白鹿洞前的石桥,在拒绝劝降后被击毙。黄德美很欣赏郑振缨的刚毅,“当部下献上郑的人头时,黄捧之大哭,还急还首级于其家”,结果害得即将临盆的郑夫人一恸晕竭,产盆破裂,早产一子名曰“郑头”。白鹿洞旧有杨凤来联云:“人称白鹿衔花处,我见红羊历劫时”。在厦门“小八景”白鹿洞前,有一座长3.7米、宽2米的单孔石砌古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小刀会杀清将郑振缨处”。
当晚,起义军分兵进攻同安,知县李湘洲弃城逃命。翌晨,起义军乘胜攻取安溪、漳浦、云霄,不久又占领平和的琯溪和诏安的铜山(今东山县)。清军闻风逃跑不敢应战,地方官吏或“避城外民舍”或“闻风逃遁,空城以待”。起义军两次以“汉大明皇帝敕授平闽统兵大元帅黄”的名义发出布告,严肃军纪,保护民众的人生和财产安全。民众看到布告后,“农民自愿捐献粮食”“厦门大部分码头工人、船夫、警兵和市民劳动者立刻响应”,“工农大众都愿意追随革命,抗清到底”。短短10天时间,小刀会连克闽南11个县城,兵员发展到3万多人。
起义军占领厦门以后,黄位以“汉大明统兵大元帅”的名义发出布告,声讨清王朝的罪行“父老苛清法久矣,贪官污吏,政皆流为虎之苛,竭髓朘脂”,号召人民群众拥护小刀会。起义军进入厦门以后,秋毫无犯,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黄位还发布告示,废除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
起义军占领厦门后的第二天,黄位、黄德美就“分遣数千人前赴泉州及台湾等地,预期与各处属于小刀会的居民会合行动”。当时,小刀会会员吴阿班在台湾登陆后,立即与台湾凤山县会党头领吴青建立联系,然后会同吴青策动林恭,又与台湾、嘉义两县会党互通信息。一场声势浩大的台湾小刀会起义就在凤山、台湾、嘉义三县迅速爆发。
与此同时,小刀会起义领袖黄位、黄德美等人还制定了直接进攻台湾的计划,与经常在台湾海峡活动的纪猫生相约,要他招集人和船队,预定在七八月间发动对台湾的袭击。后因厦门形势严峻,未能抽出重兵前往,但先后也派遣五批小船队支援台湾起义。由于清政府事先获得情报,在沿海加强戒备,先后有40多名小刀会会员被俘,船只也多被击毁。
八月中旬,黄位决定改计占领澎湖,并以此为据点,进而接应台湾会党。小刀会船队在澎湖海面与清军水师发生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小刀会战船损失大半,林沙等30多人被俘,占领澎湖计划受挫。
厦门是清政府在闽南的统治中心,也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起义军“定都”厦门后,恢复大明江山,启用“天德”年号,发布布告。点燃了反清复明的烈火,闽中地区林俊领导的红钱、黑钱会众也攻克了德化、永春、永安、沙县等地,兵锋直指延平府。台湾天地会也闻风起义,诛杀凤山县官,向嘉义县进军。沪上人民“闻厦门之变,仓促起事”,于九月间爆发了刘丽川领导的上海小刀会起义。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部歌颂上海小刀会的舞剧,轰动一时。
起义失败
由于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使黄德美及起义军都沉沦于过分的陶醉里。起义军“定都”厦门后,纪律开始松散,破坏军纪、勒索、赌博、掠夺的情况不断发生,民众开始出现不满情绪,同时起义领袖在重大问题上发生分歧,地主豪绅乘机加以挑唆,瓦解义军。
更为严重与可悲的是,“定都”厦门后,身为大统领的黄德美开始寻求“安乐”,终日迷于酒色,以至于不爱江山爱美人。此时,头脑清醒的洪甲曾向义军献策:“漳、厦悉滨于海,宜整水军,以图远举。石码福河船敞,向为官府造船之区,宜速采龙邑大木,赶造船只,以资水战。水战有具,则晋江、南安唾手得矣。粤西洪天王已领有东南诸省,宜亟遣使赍表,遥结声援,倘能乞一旅之颈,由浙江温州、处州袭闽,则省垣先为我有,省垣得而台湾可图矣。”可惜陶醉于酒色的黄德美没有采纳。监军江源嫂愤怒地杀掉黄德美的爱妾,与黄位共理军务,从而导致内部分裂,出现“换旗不换刀,小弟杀大哥”(闽南语)的悲剧。到6月初,有将领带1500人出走。
清政府抓住战机,急令福建巡抚王懿德等调兵遣将,镇压小刀会。由于清军的反扑,起义军被迫退出漳州、石码、海澄、漳浦、安溪、同安等地,死守厦门。其时,台湾起义军亦受到清军的“围剿”而处于逆境。
7月23日,李廷鈺统率五六千人由刘五店渡海,强行在厦门登陆,并迅速在城外险要地带布置包围圈。双方进行拉锯战,“七十三天,打了四十八仗”。嵩屿、圭屿、鼓浪屿相继被清军占领。清兵对厦门施行封锁,起义军发生粮食恐慌。黄位曾致函英国驻厦门领事馆商借粮饷和弹药,遭到英总领事的拒绝。
10月初,李廷鈺率领3万清兵分3路进攻厦门市区,起义军内软弱的人纷纷逃往内地。将领黄潮、蔡懋昭等相继阵亡,黄沙被俘英勇就义。在弹尽粮缺、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11月11日,起义军被迫抛离厦门,清军占领厦门,进行血腥大屠杀。
11月15日,清军千总吴鸿源率领清军围剿锦宅社,黄德美家族纷纷逃往外地,石兜社被烧毁,成为一片废墟。黄德美突围后,藏匿在家乡壶屿桥下的渔船上,当地绅士黄伦、黄永梧害怕被株连向清政府告密,11月16日黄德美被捕。17日,黄德美在厦门受肢解挖心的极刑。今文化宫旁古城遗址的摩崖石刻,就有黄德美被“磔于市”的记载。
黄位率船队转移海上继续斗争。他们先在晋江、惠安一带海面活动。咸丰四年正月(1854年2月),小刀会船队攻打漳州、漳浦,在那里重整船队。由于福建沿海清军水师密集,实力远远超过小刀会,为保存有生力量,黄位决定避实击虚,放弃北上联络上海小刀会的计划,挥师东进台湾。
农历五月初,黄位率船队驶抵台湾海面,在香山港海面与清军发生海战,小刀会战士不顾清军猛烈的炮火奋勇反击。六月,小刀会集中13艘帆船共1000人的兵力强攻鸡笼(基隆),未能得手。后又与清军署理参将李朝安率领的船队相遇,小刀会战士抛掷火罐击中清军一船的火药仓引起爆炸,船上清兵全部死亡。这次海战共进行8个小时之久,最后双方撤离战斗。
农历七月,小刀会船队在苏澳登岸,张贴告示。因清军防范甚严,未能在苏澳立足。农历八月中旬,18艘小刀会船只在当地乌舨船的接应下,从苏澳海面攻入鸡笼口内,联合葛玛兰(宜兰)的起义群众击鸡笼。起义军分作水陆两军,由黄位、吴齐分任水陆元帅。起义军张贴告示和发动群众,壮大队伍,补充军需。计划以鸡笼为根据地,南下葛玛兰,西征艋胛、浅水,占据整个台湾岛北部。在此期间,黄位的船队还袭击了支持清军的海澄县武举程康成的船队,缴获3艘船只。这时,黄位信心十足,准备在平定全台后再挥师厦门。农历八月十六日(10月7日)他在给英国驻厦门领事的信中说:“一经平定台湾,拟组织攻击厦门船队,现预先提出警告:当我船队出现在厦门时,贵国船只聚集于水路一方,应远离清军水师。”此信显示小刀会高昂的斗志和不容外国侵略者武装干涉的严正立场。
农历九月底,清军副将曾玉明、分巡台湾兵备道丁日健纠集重兵分五路向鸡笼以南的狮珠岭小刀会阵地猛扑。起义军凭借有利的地形抵抗,打死打伤清兵20多人。清军复又从海埔涉水杀人,前后夹攻。小刀会守军寡不敌众,损失400余人。陆路元帅吴齐等32人被俘。彰化阿罩雾社(猫罗堡)巨族林文察率“义勇军”,配合清军镇压小刀会。农历九月三十日,清军对停泊在鸡笼口内的小刀会船队发起进攻,小刀会两艘船被用小舟暗装的引火物焚毁,四艘船被俘获,其余被迫转移到嘉义海面。其中一部分在澎湖花猫外洋冲破清军水师的拦截,突围成功;另一部分则在凤山县属东港外洋,下湖洋面和澎湖等处,在清军的追击、围攻下覆没。
此后,小刀会船队余部转移广东澄海等地,在南澳及香港九龙附近海面活动。咸丰八年(1858年)春,黄位又率兵攻打鸡笼。进攻失败后,小刀会船队解散,黄位等将士流亡海外,后定居于印尼宝垅。光绪三年(1877年)黄位病逝。
小刀会遭受镇压后,小刀会帅印、宗旨,以及黄位、黄得美、江源合影,族人仍千方百计保留下来,后来由黄德美曾孙黄再旺捐献给龙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来源:漳州台商投资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