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探索装配式建筑的三生三世(一)

就像制造汽车一样的智造房子,曾经是建筑大师们的一个梦想,梦想照进现实用了几个世纪,今天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多的普及,回应了早期建筑大师的构想。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何时遭遇到低谷,何时突破瓶颈,何时遇到发展机遇…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装配式建筑的三生三世。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成为装配式建筑。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以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装配化的施工,一体化的装修,信息化的管理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收到国内市场的青睐。尤其是管理层面上一系列政策出台,让装配式建筑进入到了蓬勃的发展期,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开始关注他。对装配式建筑得票评价也褒贬不一。他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我国的发展情况,它的技术优劣都如何?让我们进行分期探索。

装配式建筑的前半生

15世纪末期,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陆续向美洲移民。到十七世纪时,从欧洲向美洲的移民队伍达到了顶峰,人口的增加,带来了迫切的住房需求,当时出现了用木构架拼装的房屋,这被业内称为最早的装配式建筑。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农名涌入城市变为产业工人,需要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住宅办公和厂房等建筑。标准化、预制混凝土大板建造技术能够缩短建造时间、降低建造成本。下图为德国最早预制混凝土建筑柏林施普朗曼居住小区。

第二次时间大战之后,原西德地区也用混凝体预制大板技术建造了大量住宅建筑,作为社会保障性住宅。1957年西德政府还通过了住宅建设法明确了装配式住宅的标准,甚至明确了面积和租金标准,打下了德国在此行业中的技术地位。当时西德大部分社会阶层居民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下图为当时的运输构件车辆。

虽然20世纪中期德国出现大量的混凝土预制大板建造的居住项目,但是这类项目今天看来大部分不太受欢迎。原因主要是缺乏个性化的设计,因此从1990年以后基本没有新建项目。此外,大的自然灾害也会导致装配式建筑的大量使用。1966年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tashkent发生大地震,让古都一夜之间三分之一的生活区被毁,30万人无家可归,所有文物古迹几乎都遭受损失,城市重建迫在眉睫。当时政府用工业化方式迅速启动了修建,其中60%的住宅和70%的学校都采用了预制装配式建筑。 1954年,苏联曾建立了大批的廉价社会住宅,这种被称为“赫鲁晓夫楼”的建筑解决了大量莫斯科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让他们欢天喜地的从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住房中乔迁了新居。当时的苏联为了快速的建设工业化国家,减少农民、增加工人,走在了装配式建筑的前列。有代表性的就是1950年由赫鲁晓夫监督达成了前苏联建筑师公约。1953年和1954年在莫斯科分别建造了两座预制混凝土工厂。下图为当时著名的赫鲁晓夫楼。

苏联甚至还将装配式建筑的生产线作为礼物送给智利。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苏联赫鲁晓夫楼大兴土木的高潮时期,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和保证工期,住宅楼大部分采用预制板结构,没有电梯和垃圾间,取消了斯大林时期盛行的拱门和柱廊等装饰,并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和过道面积。不加任何装饰的赫鲁晓夫楼虽说其貌不扬,但功能比较到位,辅助设施也相对齐全。客观地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装配式建筑改善了全国居民的住房条件。

早期的装配式建筑解决了工厂化问题,也解决了价格成本问题,为推进城市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设计和建造都相对比较粗糙,很少有技术与艺术和设计相结合的例子。

到了20世纪60年代左右,建筑工业化的浪潮扩展到美国、加拿大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发达国家,在1989年举行的第11届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的大会上,建筑工业化就被列为当时世界上建筑技术发展中的八大趋势之一。此外,亚洲的新加坡至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引入装配式建筑,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简称HDB,开发的组屋均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一般为15至30层的单元式高层住宅,现已发展的比较成熟。下图为新加坡装配式大楼“天空之城‘。

归纳起来,世界各国的装备住宅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初期阶段。解决的重点是建立工业化建造体系;二、发展阶段。解决的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三、成熟阶段。解决的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绿色住宅,并兼顾多样化、个性化、低碳环保的问题。

接下来的几期,我们将以日本、美国、新加坡、中国等国家的装配式建筑为例,继续探索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阶段和技术特点,敬请期待。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