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王升安,今年59岁,中共党员,扎根湖区从教40个春秋,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一批批渔家孩子在我的倾其一生岁月的“摆渡”中,走出湖区……
资料图
坚守,是他终生无悔的选择
1978年,刚刚踏出校门的王升安在高楼乡微西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微西小学的“校舍”——一条不堪风浪的小船,这艘小船既是教室又是住所,高度只有1.6米,然而他的高度是1.8米,在舱内头就直不起来了,每天只好弯曲着身子给学生讲课,一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大汗淋漓。
在船校任教两周后,上级领导又决定把他调到永胜中学任教。当王升安与学生告别时,孩子个个哭得像泪人一样。令人想不到是,在他到中学的第三天上午,船校的46名学生竟全部来到了永胜中学,强烈要求王老师回去继续教他们,不然就不走。听着孩子们急切的哭求声,看到他们一个个泪流满面的样子,他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当时二话没说,拉着孩子们的手一起回到了船校。就这样,他拿着每月13元的工资,弯曲着身子在船校干了8年时间,这期间他一直生活在贫穷、艰难、苦闷三重合奏的悲歌中,直到1985年村里在大运河买了一条报废的旧驳船进行了改装,建成了新的船校。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他才真正地直起腰杆教学了。
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他一家住在一条破烂不堪的船上每月20多元的工资难以支撑这个四口之家。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天夜里,狂风夹着暴雨倾泻而下,他的破船上盖被狂风掀掉了,全家人及所有的物品都被雨水浸泡,四口人抱成一团哭喊着救命。幸得邻居赶来用长绳把小船拉到住船边,这才躲过了一场灾难。出了这件事情以后,干渔政的大哥和在运河里当运输队长的二哥说什么也不让他在湖里教学了。他们给他买了一条运输船,合同都已定好了。第二天到学校与孩子们告别时,一双双恳求的目光,一行行流淌的泪水,再次冲垮了王升安离开的决心。当老师的最受不了的就是学生的感情了,他的双眼再次模糊了,又选择了留下来,选择了坚守。
这件事差点把两个哥哥气得背过气去。生气归生气,大哥依然还是想着这个生活艰难的弟弟,不久又亲自来到他家里,让他到渔政去开船。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按理说不能再次拒绝大哥的帮助,可又确实离不开这些孩子,只能狠下心来婉言谢绝了大哥的好意。 “这教书啊,有时候跟烟瘾一样,想戒还戒不掉。”这话大哥肯定理解不了,他心里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绝不后悔。
安全,是他用生命践行的承诺
他在这飘摇的校船教学、生活整整40年。既是校长,也是教师,他手下的“兵”,也仅有妻子曹桂英一个人。每天撑一叶小舟,接送学生,是他们额外的“工作”和生活。四十年如一日,行程数万里,从未间断。
冬天的微山湖湖面结上了厚厚的冰,北风吹来,让人感到寒气刺骨。这样的时候,他和妻子依然每天坚持划着小船接送学生。我们一人在船头破冰,一人在船尾划桨,凛冽的寒风中,脸冻肿了,手冻破了,船撞坏了,接送学生的行程从未中断。
微山湖水面辽阔,气候多变。在船上教学,有时候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夏季,他的“校园”还要经受各种风雨的挑战。有一次,正值上课,狂风夹着暴雨,突然降临。霎时间,校船在大风和巨浪的推波助澜下,拔起沉重的铁锚,犹如一片树叶向湖心飘去,随时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险。学生来不及疏散,他奋力跳进水里,拼命摁住铁锚,双脚站在齐腰深的湖水里,紧紧踩牢锚挺。校船带着铁锚和锚上的校长,一起剧烈地摇摆。妻子曹桂英一边安抚着几十名惊恐的孩子,一边拼命向附近的船只呼救。为了孩子的安全,他凭着一股永不放弃的力量与狂风骇浪搏斗了半个多小时,后遇到了一块芦苇地,把锚给勾住了。校船终于被控制住了,学生们安然无恙。他爬上校船,才注意到自己的双腿被勾得满是伤口,被湖水一泡,疼痛难忍。
“家长把孩子交到他的身边,他就要用生命去呵护他们的安全。”湖中变化莫测的是天气,不变的则是他的这句承诺。
呵护,是我对渔家孩子的浓浓亲情
他是一个生在湖区,长在湖区的渔村教师,对渔家孩子有着浓浓的亲情。看到家庭困难的孩子,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学生蒋桂英、蒋桂芳姊妹俩,爸爸因病去世,妈妈改嫁,而妹妹蒋桂芳又有智障。她们在学校读书的四年中,吃、穿、住、学习用品都是王升安承担,妻子曹桂英还定期为她们洗澡、理发、洗衣,帮助她们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让她们享受家一样的温馨,感受亲人的温暖。
改革开放后,渔村已由原始的捕捞转向了运输行业,青壮劳力为了发展生产,都干起了远程运输业,一走就是数月。孩子则一般在爷爷奶奶家里留守。孩子们因为年龄小,想念父母时,时常偷偷地流眼泪。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就会坐下来跟孩子聊天,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每到孩子们生日时,都要买来蛋糕为他们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生刘治国、刘凯姐弟俩同时入学,由于父母生意不景气,欠了很多外债,生活十分困难。他不但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也经常对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她们添置换季衣服及学习用品,把她们带到家里,为她们做好吃的,同时垫付了孩子在校读书的所有费用。
许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生产,无暇顾及孩子。为了学生的安全,放学后我就把孩子带到自己家里吃住。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在“上演”。
磨难,是我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重
生命的拔节,总是伴随着磨砺的阵痛。信念的坚守,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他清楚地记得1985年,磨难不期而至。那是在期末考试的前几天,正值紧张的迎考阶段,为了给孩子复习,一直发高烧的我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说到医院就诊,有时晕痛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服几粒退烧药。星期四的上午,突然感到视力模糊,头痛头晕,后来就昏厥了过去……经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高烧引发的急性角膜炎。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此,他的右眼落下了残疾,视力几乎为零,终生与厚重的镜片成为“朋友”。
对学生,我毫无愧怍;对家人,深感愧疚。
妻子曹桂英患上了子宫肌瘤,医生建议立刻住院手术,不然怕会病变。当时正值新学期的开始,如果住院治疗,必须停课,最终还是选择了忍着病痛坚持上课。有时候妻子疼得大汗淋漓,只得服几片止痛药,就这样坚持了四个多月,暑假中才动了手术。
在山东科技大学读大二的儿子,由于一心想考研,压力大,生病住进了医院。接到校方打来电话时,正是星期四,如果去医院照顾孩子,就得停课,如果不去医院,又怎么能放心得下儿子?就这样,我们选择了上课,一直到星期五下午放学,才连夜乘车去看望孩子。当过去时儿子都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两天了,夫妻二人看见儿子眼泪就流出来了。在孩子身边,我们只待了一天多的时间,离开病房的时候我们又哭了一回。在电话中无限愧疚地告诉儿子:“爸爸妈妈对不起你,但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太小,不能没人管啊!”
进取,是他痴情教育的姿态
乐于奉献的人,人们常常以老黄牛来比喻。大诗人臧克家那脍炙人口的诗作“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正是我扎根湖区锐意进取的写照。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眨眼40年已经过去,他扎根湖区,尽职尽责,饱受了生活的艰辛,但也体验到了教育工作带来的幸福和愉快!2012年9月4日,他和妻子带着5名学生走进了令人向往的中央电视台,参加了2012年教师节晚会的录制,受到了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来后被县委县政府特别慰勉,还先后被评为微山县优秀劳动者,微山县作风建设模范个人,微山县优秀教师,微山县关心下一代模范个人,感动济宁十佳人物、济宁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济宁好人,山东好人、山东十大凡人、山东省第四届道德模范、山东省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山东齐鲁最美人物、山东十大新闻人物、山东最美乡村教师等,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新加坡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及天津日报、齐鲁晚报、香港大公报、三联生活周刊等10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同时还被150多家网站报道。
绚丽过后,重归平静。他将奖杯摆放在船校显眼的位置上, 又开始了平静的教课生活。晚霞映红了湖面他划着小船送学生回家。桨声欸乃,仍是他生命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