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世界主要大国都在关注着东亚。在这一年,中国第二代领导层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卸下铠甲,拥抱世界,加入世界大市场。
改革开放在当时备受争议,不仅国内有保守派反对,在国际上,中国也落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东方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认为中国倒向了西方,因而内心生出了嫌隙。如阿尔巴尼亚这种曾经的友好国家,甚至直接在国际上骂中国,和中国断绝来往。
而在资本主义世界,无论是欧美还是东南亚、南美的国家,都还保持着对中国的提防,毕竟中国曾是他们的“敌人”。
而东南亚是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重点,在冷战高潮期,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眼里是个积极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的红色巨人,各国一度对中国怀有敌意。
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去东南亚访问,尤其是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敞开胸怀对谈,解开双方的心结,东南亚国家才加速接受了中国。
访问新加坡的两天里,李光耀对小平同志的评价很高,他曾说:“如果邓小平生在新加坡,他和新加坡都会取得成功;而我生在中国,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在70年代,小平同志为什么要去新加坡访问?他在新加坡和李光耀谈了什么?这次访问对中国又有什么影响?
一、新加坡,热带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
从古至今,人类的高级文明成果都是温带国家产出的,而热带地区的文明程度一直很落后,哪怕到了工业时代也是如此。
但是在20世纪,热带地区却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发达国家,它的名字叫新加坡。
新加坡自60年代建国以来,经历了西方的第一轮产业转移,加上越战时期的美国支持,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70年代后期,新加坡成为亚洲GDP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工业水平世界领先。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时,新加坡已经是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是能媲美日本的电子产业中心。
可谁能想象,在新加坡独立之初,这里还是一片人口密集的穷困荒地,当地人以渔业和农业为生,几十万人无法用电,治安、医疗、教育都很差。
新加坡在10年间就完成了质的蜕变,成就让整个东亚地区瞩目,尤其是中国。
早在1976年,中国政府曾邀请新加坡领袖李光耀访华,晚年的毛主席拖着病体见了一次李光耀,这是毛主席在生命最后一年见到的少数几个外国领袖之一。
随后,李光耀游览了中国,见识到了中国特殊的国情,他评价:“中国人民是全世界最团结、最勤劳的群体,假以时日,给中国人一个机会,他们必将改变世界。”
在李光耀离开中国时,他也向中国领导人发出邀请:“未来一定要来新加坡看看”。
转眼,就到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李光耀对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发出了邀请。
当年11月,小平同志率领访问团先去了泰国和马来西亚,最后来到了新加坡,对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
邓小平来新加坡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经济上的,一个是外交上的。
在经济方面,邓小平要看看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一探李光耀是怎么在这个弹丸之地打造出经济神话的。
在外交方面,邓小平要跟李光耀“交交心”,毕竟中国在冷战早期和东南亚国家关系较为紧张,邓小平想以新加坡为突破口,改变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
二、“任何问题都可以谈,任何错误都可以改”
1978年11月12日,邓小平和李光耀握手的照片传遍世界,这次访问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国际政坛都认为此行是一次政治联络。中国和新加坡作为全世界仅有的两个华人当权国家,西方认为中国要拉拢新加坡打造“华人联盟”。
然而,西方人完全不懂中国政府的态度。
首先,当时的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和中国最疏远的国家之一,两国政治上很难达成什么协议。
其次,邓小平此举经济目的第一,政治目的第二,而仅有的政治目的,则带有“去意识形态”色彩。
当时,新加坡和中国没有正式建交。小平同志要访问这样一个没有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此举引起国内的反对声。
但小平同志说:“去新加坡利大于弊,必须要去。动荡时期结束了,中国要以新的姿态搞外交,我来开个头。”
而邓小平来到新加坡后,李光耀带着小平同志参观了新加坡的市容,满眼的高楼大厦让小平同志非常动容。
随后,李光耀又带着小平同志来到新加坡东北部的新兴工业园区,参观了当地的电子厂。当时新加坡已经是和日本媲美的工业中心,生产的电子产品远销全球。
小平同志对李光耀说:“新加坡的成功的确是个奇迹,这里没有被外国殖民,没有当谁的附属国,或被某大国专门扶持。新加坡人是靠自己振兴了国家,这在全世界非常罕见,新加坡的经验比日本更能让中国受益。”
在当天晚上,李光耀和小平同志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进行的时间很长,以至于差点错过了晚宴。
小平同志和新加坡内阁官员们先谈了新加坡的现状,新加坡的工业化、廉租房、高度法制,都让中国官员耳目一新。
同时,李光耀亲自向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包括比较敏感的政治问题——东南亚共运。
冷战早期,东南亚地区共运蓬勃发展。越南战争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马来、印尼等国都有大量共产党员活动,其骨干都是华人华侨。
当时,以中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支持东南亚华人共运,给东南亚各国政坛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当地政府因此一度疏远中国,甚至歧视华裔。
小平同志听了李光耀的话,他没有展露出任何不满,而是淡淡地问:“你需要我们怎么做?”
这句话让李光耀非常惊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小平同志没有为这些行为做任何的为何和辩解,只是问他该怎么做。
李光耀说:“不要再往东南亚输出革命,不再支持游击队,也不向东南亚搞意识形态广播。”
小平同志听完后说:“可以,解决问题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中国政府对此持开放态度,任何问题都可以谈,任何错误都可以改。”
李光耀对此非常动容,毕竟新加坡是个弹丸小国,别说和中、美、印、苏这样的大国对等谈话,哪怕在旁边的印尼、马来、泰国面前,新加坡都很难抬得起头。
没想到小平同志却如此尊重他,以务实的态度接受他的建议,这让李光耀感慨不已。
三、访问新加坡,让中国下定决心开放国门
两国元首会谈后,李光耀拜服在邓小平的胸襟和格局之下,因此当邓小平结束访问之后,才有了那句感慨:
“如果邓小平生在新加坡,那他肯定会带着新加坡繁荣起来;但如果把我生在中国,我觉得我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而在11月中旬访问新加坡结束后,中国政府再次邀请李光耀来中国看看,李光耀欣然接受。
说起来,新加坡地少人多,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更没有工业底子。
但是该国能在短短十来年里发展为工业中心,除了靠马六甲海峡的区位优势外,引进外资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在当时的中国,“外资”两个字没几个人敢提,因为它和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初期,搞经济的官员知道单凭中国国内,是很难“平地起高楼”的,所有发展的要素,如资金、技术、设备、人才、销售渠道,基本都在外国人手里。
但是引进外资与否,还要看中央的意见。
但邓小平同志在完成1978年的多国访问后,回国就发表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章。
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全党要改变老观念,不能觉得非公有制就不好,而要接受私有制的发展,搞“有公有私”的新经济模式。
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新加坡引进外资的经验,他向全党全国普及道,新加坡当年引进外资进来,有诸多好处。
首先,外资带来了技术和设备,这些东西本土花多少精力,也很难短时间内造出来;
其次,外资创造了利润,其中2-3成用来交税,政府就有钱了;
最后,工人们也拿到了高工资,富裕起来了,这还能进一步带动消费,整个经济就开始盘活和发展。
70年代末,中国和新加坡签署了贸易协定,新加坡的资本最先进入中国,随后是日本和其它西方国家。
之后,中国在东南地区大量开办工厂,并设立了几个“经济特区”,给予经济关怀政策,鼓励外国人来中国投资。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连续派遣干部去新加坡学习,新加坡政府则专门在南洋大学开办了培训班,给中国官员上课。这些留新官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李光耀再次来到中国访问,这时候广东沿海的深圳、广州、珠海都在高速发展。
李光耀看到了中国的成就,他赞赏中国的成绩,并认为中国在未来可能比新加坡发展得更好。
在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巡,当他看到深圳、珠海等地的高楼时不禁念叨:“很好,这些城市现在有点新加坡的样子了。”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新加坡经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孙景峰、刘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