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量不同国家的教育系统?
其中一个客观参考标准可能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每三年对全世界15岁学生进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
小国爱沙尼亚表现耀眼
12月3日,OECD公布了2018年的PISA评估结果,“前十强”依次为中国、新加坡、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爱沙尼亚、加拿大、芬兰、爱尔兰、韩国和波兰。
在此次测评结果中,除了中国取代新加坡,成为全球学生测试表现最优异的国家,还杀出了一匹“黑马”——爱沙尼亚。
其实,自2006年参加PISA测试以来,爱沙尼亚一直保持着较高排名。
在2015年的PISA测试中,爱沙尼亚学生的数学和阅读名列前10,科学领域更是位列全球第3,仅次于新加坡和日本;
在2016 年的测试结果中,爱沙尼亚在科学领域排名第 3,阅读方面排名第 6,平均分是欧洲排名中最高;
2018年的测评结果则是,数学第8、科学第4、阅读第5,排名都不差,整体学生表现优于包括英国在内的主要欧洲经济体;
从2009年第13名、2012年第9名到2018年的第5名,这个人口只有132万的北欧小国甚至还超过了教育强国芬兰,成为排名最高的非亚洲国家。
爱沙尼亚在PISA测试中的高排名可能让人颇感意外,不禁引发人们好奇:这个弹丸小国有什么教育特色,能让学生在PISA评测中大放异彩呢?
3岁开始念幼儿园
爱沙尼亚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幼儿从一岁半开始就被纳入地方教育体系,国家尽可能让所有孩子的身心状态都准备好接受教育,从而提升整体的学习水准。
虽然从小学(7岁)起实施义务教育,但大多数父母会在孩子3岁的时候,把他们送到幼儿园。
幼儿园主要侧重孩子在社交、情绪管理和体能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他们认为孩子7岁前只要透过玩耍来学习即可。
这些幼儿园每月学费最多66欧元(约514元),对于父母来说也是可以承受得起的。
克里斯汀·塔尔维克(Mums Kristin Talvik)和埃尔维拉·乌斯塔拉(Elvira Uustalu)的孩子今年6岁,目前在首都塔林一所幼儿园读大班,明年即将升小学。
克里斯汀认为,幼儿园的职责是帮助孩子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这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的学习进度会变得很快。
他需要懂得如何向老师提问、举手,并变得勇敢不会怯场。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要学会如何与其他人相处,开始面对这个社会、可以和他人建立联结,而不仅仅是我要学习、学会算术。”
从游戏中学习
另一位家长埃尔维拉(Elvira Uustalu )则表示,教育确实很重要,但是以孩子喜欢的形式去教育也很重要。
“孩子必须要享受课堂,不是强迫他们去做一些事情,而是采用一种更聪明的方法让他们做。”
在爱沙尼亚的幼儿园,老师都有高水平的职业资质。
孩子会在老师带领下“边玩边学”,在确保孩子在情绪上及身体上都准备好了,再逐步引入正式的学习活动。
就读幼儿园期间不用接受测试,只会得到一张“入学准备卡”,上面会列出孩子现有的能力、发展程度以及有待加强的方面。
但进入小学前仍然有一些要求,政府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纲要,也有一定的目标,但要求都很基础简单。
比如孩子要懂得读一两个音节的词语,要求都很简单,一般老师都可以超额完成。
不按成绩区分学生
爱沙尼亚的义务教育范围是7岁至16岁,期间所有课本免费、午餐免费,往返学校的交通费都不用缴纳。
这种公正性还反映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爱沙尼亚私立学校仅占全国学校总数的5%,没有所谓的“名校排名”,更不会按照成绩将学生分流。
一所中学的校长兰多·库斯提克(Rando Kuustik)指出,教育部会给予老师相当程度的教学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由设计授课内容和方法,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认为教师是我们教育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因素。
他们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热情,而学生被鞭策着朝着学习目标前进。
如果给学生分等级,相当于对他们实行差别对待,这种做法,不应该出现在学校之中。”
高科技教育从娃娃抓起
1991年独立建国的爱沙尼亚,曾经一穷二白,通过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如今已经成为科技强国。
它不仅孕育出了Skype、Hotmail等世界级软件,科技带来的便利还体现在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2002年,全国境内已经全部覆盖免费WiFi;
99%的政务和生活安排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比如排小学名额、选举投票、药房领药等(除了结婚、离婚、买卖土地,这3件事要求本人亲自到场办理)。
在这个以科技创新崛起的国家,高科技教育自然也被贯彻到学校之中。
20世纪90年代末,爱沙尼亚所有学校基本都有在线编程课程,国家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上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学习电脑编程课程、并开始设计自己的电脑游戏,家长也会将IT课程和机器人课程列为孩子的课余活动选项。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在线教育系统,中学生可以在上面交作业,老师可以在线批改成绩。
学校还大力推动电子书借阅,让学生能够在家借助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挑战仍然存在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独立后的爱沙尼亚就向一湾之隔的芬兰学习,希望实现北欧水平的公平教育。
教育与研究部长迈里斯·瑞普斯(Mailis Reps)曾在受访时直言,爱沙尼亚的目标是打造与北欧同样平等的教育体制,即使代价昂贵也在所不惜。
不过他也指出该国教育并不像其它北欧国家那样轻松,
“如今我们的学习传统还是偏向用功读书,这有点像亚洲国家,我们的孩子学习时数也很多。”
一位中学生卡佳(Katja)这么解读:“作为一个小国,我们多少总会想要证明一下自己,而我们必须依靠教育才能继续有所进步。”
尽管爱沙尼亚学生大多都抱着积极努力的心态在学生,但这个国家的教育挑战依然存在。
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呈现不均衡。
爱沙尼亚,是世界上班额最小和平均每个学生所配备的教师数量最小的国家之一。
虽然在城市学校不提倡按照学习水平分班,但在农村地区,还是有不同年级的学生会被组合成一个班。
另一方面,爱沙尼亚的很多教师已接近退休年纪,虽然政府大力招募和鼓励,但教师行业对年轻一代人的吸引力远远不够。
在一个高度依靠教师资源的教育系统中,维护好主力军数量并扩大队伍,已然是其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