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PISA测试?
百度:PISA(Program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一项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大致是初三、高一年龄段)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每三年举行一次。
中国上海学生在2009、2012年连续取得PISA测试总成绩第一的佳绩,震动了国际教育界,不少国家来上海学习取经。英国BBC电视台还来中国录制节目,“中式教育来了!”一时成为席卷西方的旋风。
2015年度的测试,由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的学生代表中国学生参加测试,总成绩大幅度滑落到第十名(数学第6名、科学第10名、阅读27名),一度引起舆论哗然。
如下图(红框为中国位置):
新加坡在三个项目上均取得世界第一;中国香港两项第二,也不错;日本、芬兰、爱沙尼亚、中国台北、韩国、加拿大总成绩也不错。
2018年度的测试已经结束,成绩尚未发布,此次测试中国参加的省份更多,预计成绩不会乐观。
二、PISA测试的方法?
-
参加PISA测试的每个国家抽取4500-10000名学生,样本量较大,不像IMO(数奥)一样只是6个学生。
-
PISA测试的样本具有多样性,包括市区、城镇、农村不同地区;学校性质包括公立、私立;学校类型包括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特殊学校;学校等级包括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一般中学。样本大,类型全,说明测试反映的是全体学生的整体平均水平。不像IMO(数奥)一样只是顶尖学生。
-
PISA测试没有考试大纲,也没有测试题库。测试学校随机抽取,签署试题保密协议,试卷回收;测试前一天下午才通知具体学校;每所被抽中学校并非全体学生都参加测试,而是随机抽取该校一定数量学生参加。即学校和学生根本无法提前准备,也无法进行针对性训练。不像IMO(数奥)一样可以进行长期针对性集训。
-
PISA测试的科目是三门:科学、阅读、数学。所有用到的数学和理科公式都印在卷子上,题目类型主要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接地气”),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卷子难度不大,基本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素质和综合能力。不像IMO(数奥)一样是高不可攀的难题。
-
每个受测试学生的题目和其他同学都不完全一样,基本可以排除作弊的可能。
结论:PISA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实际能力,也能反映出各国基础教育的真实水平,可以说是检验各国真实教育水平的一把尺子。
三、PISA测试的真题是什么样子?
看图说话:
其一、数学题举例:
其二、阅读题举例:
下图显示位于北非撒哈拉乍得湖的水深改变状况。约在公元前20000年,最后一次冰河时期,乍得湖完全消失了。直至公元前11000年它又再次出现。今湖水的深度仍然跟公元1000年大致相同。
下图显示撒哈拉岩石艺术图(在山洞石壁上发现的古代图案或图画)和野生动物的变化样式。
依据前面有关乍得湖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乍得湖目前的湖水深度是多少?
A:约2米
B:约15米
C:约50米
D:它完全消失不见了
E:并没有提供资料
问题二:图一所描绘的图片大约起自何年?
问题三:为什么作者选择这一年作为开始?
问题四:图二是根据以下哪一项假设来制作的?
A:岩石艺术图上的动物在绘制的时候就已经存在。
B:绘制动物的艺术家技巧十分高超。
C:绘制动物的艺术家曾到很多地方旅行。
D:没有人想要饲养在岩石艺术图上所描绘的动物。
问题五:收集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回答:犀牛、河马和野牛从撒哈拉意识艺术图中消失是起于:
A:最近一次冰河时期开始时。
B:乍得湖湖水最深的中段时期。
C:乍得湖湖水深度持续下降已一千多年后。
D:不间断干旱时期开始时。
题目特点:真实场景、贴近生活、观察思考、灵活运用,与书本知识有联系,但并非考察具体知识点的记忆。
四、如何看待学习负担与PISA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请看下图:学习时间和PISA测试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上图是2012年PISA测试成绩和学生作业时间相关性的数据分析。横坐标是作业时间,纵坐标是测试成绩。
右上红圈区:“炼狱区”。属于高测试成绩,高作业负担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上海(QC)、新加坡(SGP)、中国香港(HKG)。都是典型的东亚应试文化圈,但上海的作业负担是新加坡的1.5倍,成绩只比新加坡略微高出一点;是香港作业负担的2.3倍,但成绩领先香港的幅度也不大。分析:作业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边际收益下降。
左上绿圈区:“天堂区”。属于高测试成绩,低作业负担的国家。包括日本(JPN)、韩国(kOR)、芬兰(FIN)。尤其韩国和芬兰,作业负担仅是上海学生的五分之一。分析:在较低学习负担情况下,学生学习能力一样能获得较好发展。提升成绩更关键的是学习质量,而不是学习的数量。
右下蓝圈区:“地狱区”。属于高作业负担,低测试成绩的国家。有俄罗斯(RUS)和哈萨克斯坦(KAZ),尤其是哈萨克斯坦。说明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糟糕,是最差的一种结果:作业多还成绩差。
左下紫圈区:“佛系区”。属于低作业负担、低测试成绩的国家,有巴西(BRA)、卡特尔(OAT)、突尼斯(TUN)、阿根廷(ARG)、哥斯达黎加(CRI)等,以阿拉伯国家和南美国家居多。基本上孩子们随意发展,自生自灭。
中央粉色区:“正常区”。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作业较少,成绩中上等的区间,不是理想状态,但也不算糟糕。
五、PISA测试成绩,中国成绩的剧烈下滑,说明了什么?
2009年,2012年中国成绩第一,为何2015年下滑到第十名?
分析:PISA测试成绩反映的是参加考试学生的整体平均水平。对平均成绩影响最大的不是顶尖学生,因为顶尖学生人数很少;对总成绩影响最大的是中下等学生的成绩,毕竟这部分学生的人数众多。
-
第一、2009年、2012年两次测试,中国参与测试的学生有数个省,但最后报送的成绩仅仅是上海学生成绩,上海基础教育水平领先全国,取得好成绩在意料之中。而且考虑到上海学生的作业负担是第三名香港的两倍以上,是日本、韩国的4到6倍,但成绩相对日、韩,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与韩国相比,可说效率是很低了。
结论:相对于时间投入,上海的教育成果不值得沾沾自喜。
-
第二、2015年,中国参与测试和报送的成绩是四个省市,成绩下滑到第十名,这并不意外。前两次中国是派出了自己的冠军队参加比赛,得了个世界第一;这一次有三个拖后腿的,成绩下降在意料之中。需要提醒的是:这次参与测试的三个省江苏、浙江、广东,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在国内还是不错的。如果加入的省份是中西部身份,估计名次还会进一步下滑。这可能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基础教育的真正水平和质量,可能并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扎实”。
-
延伸一、城市化对测试成绩影响显著。
前两次参加测试的上海学生几乎都是城市学生(即便是上海郊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农村),这一次有三个省大量的农村学生参加测试,拉低成绩实属必然。观察参加测试国家的成绩,不难发现,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同等条件下测试成绩较高,如日本、澳门、香港、芬兰。这说明城市化能显著均衡教育质量。
-
延伸二、经济基础对测试成绩影响显著。
即便是江苏、浙江、广东,整体基础教育水平还是显著落后于上海,说明在同等时间成本下,经济基础对教育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发达国家整体测试成绩也不错。
-
延伸三、文化传统和生育率对测试成绩影响显著。
重视应试和教育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圈”)普遍测试成绩领先,这些地区恰恰也是低生育率的地区,重视子女教育是全民行为。而中东、拉美国家的测试成绩普遍偏低,可能和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放养”教育模式有关,同时,这些地区生育率普遍较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
延伸四、教育的均衡化水平显著影响测试成绩。
芬兰基础教育均衡水平世界领先,学校规模小,城乡差距微乎其微,没有所谓的重点校,教育宗旨是“所有人的平等发展”,结果可能不利于顶尖人才的培养,但学生整体平均水平高,多次PISA测试成绩领先也不意外。就国内看,上海的基础教育均衡化程度高,超级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差距不算太大,之所以整体总成绩好,因为“拉后腿”的力度不大。2015年,新增加了三个省份参加测试,这三个省份教育均衡水平低,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学校差距都很大,所以薄弱校和薄弱学生自然显著拉低了整体测试成绩。即便是上海,近年也出现了教育均衡化倒退现象,即优秀学生向部分民办学校的过度集中。
总结:你不可能是全能冠军,不必为PISA测试成绩而过多焦虑。
PISA测试成绩反映的是某地区学生的平均学习力,国家规模小、城市化水平高、低生育率、内部教育均衡的国家占据明显优势。它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教育水平,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顶尖教育水平,也不能直接对应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低、内部经济教育差距大的超大型国家来说,获得总成绩第10名,其实已经远远高于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学生、教师、家长对教育的投入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说明中国基础教育相对较高的质量培养了大量价廉物美的劳力资源,这是四十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六、启发和思考:
-
平均水平不代表最高水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欠发达的人口大国来说,办几所精英样板学校并不难,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才显得真难。
-
应该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但不能以牺牲精英教育为代价。未来新技术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杰出人才的培养比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或许更关键。
-
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不能只靠延长学习时间。过分训练不但会透支学习热情,伤害后续学习能力,甚至也会导致现阶段学习成绩下滑。对于创新型精英学生来说,反复重复学习、过度机械学习的伤害可能更大。
-
提升普通学生学习成绩,不能一味超前学习和加快学习进度。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学的“慢”才能学的“透”,看似知识进度“慢”,实际能力进度“快”。过快的节奏、超前学习(各类补习班),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积重难返的毒瘤,在成就部分尖子生同时,实际加剧了普通学生的学习困难。“因材施教”仍然是基础教育面临的真问题。
-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套路训练获得一个虚假的分数。以解题训练和知识记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的新技术革命时代,早已不再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面对真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教育应该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继续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必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落伍。毕竟,在人工智能面前,新型AI技术会轻而易举消解我们劳动力的数量优势。
-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不少人士以中国学生擅长“学习”,擅长“考试”,擅长“解题”沾沾自喜,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很“扎实”。现在看来,可能我们真正擅长的可能不是“学习”而是“复习”;不是“考试”而是“套路”;不是“解题”而是“刷题”。这样的“学习”未必是真的学习。换了赛道和考场,我们可能就会一败涂地。
-
PISA测试的模式、机制、试题可以为完善中国的高考选拔制度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比如:不设考试大纲;没有考试说明;考题和教材高度脱钩、与生活紧密联系;没有试题库;不允许泄露考题;成立第三方命题机制和测评机制等。
附:一位参加PISA测试的中学“学渣”写的感受,真实、自然、动人,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隐蔽的历史”,作者郭山。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