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加坡有则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新加坡将禁止高糖饮料以任何形式打广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颁布这项规定的国家。
曾几何时,远古的人类只能在水果成熟的几个月里吃到糖,甚至还要跟鸟抢着吃,人类为了尝到那一口甜可是历经千辛万苦。而现在我们居然要开始限制糖分摄入了。新加坡为什么要这么做?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在电视上,再也看不到“肥宅快乐水”(泛指可乐)的广告了,家长估计是乐得开花,但是孩子们怕是要觉得人生索然无味了。新加坡的此次禁令也不禁在提醒着我们中国家长,是时候给孩子控糖了。
01
再也看不到的“肥宅快乐水”
新加坡卫生局从2018年底向4000名新加坡市民、厂商和专家等征询了四大减糖措施后,决定从2020年推出了两大限制政策:分级标签和广告禁令。
分级标签指的是新加坡会对国内在售的所有饮料进行营养分级,用字母和颜色来区分营养标签。从A到E,从绿到红,其营养程度依次降低。A级表示最健康,E级表示最不健康,其中C级到E级的饮料,需要强制贴上这个营养标签。
其中最不健康的E即饮料,将被禁止在所有传媒中打广告,其中就包括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肥宅快乐水”——可口可乐。新加坡卫生局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鼓励人们喝健康的饮料。
另一项措施就是禁止任何高糖分打广告,任何形式都不可以,这其中包括线上网络媒体、线下的地铁站、巴士站、广告牌、电视、电影、报纸杂志……
就拿可口可乐举例,至少在新加坡,你是不可能在这些品牌商看到最经典的那款可口可乐了,但零度、低糖可乐还是能出现在电视上的。
为什么新加坡要如此大费周章减少去喝高糖饮料呢?因为新加坡的饮料实在是太甜了!
根据新加坡保健促进局的说明,如果250毫升的饮料含有5.5茶匙(27.5g)以上糖分便属于高糖饮料,那么新加坡市面上的含糖饮料中等或高等饮料就占了一半市场。
2018年新加坡全国营养调查中,新加坡每日平均摄入60克糖分,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25克高出一倍还多,这在亚洲国家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日本。而同样,新加坡人患糖尿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普遍认为,正是因为新加坡全民嗜甜,才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数量居高不下。研究显示每天多喝下一瓶250毫升的加糖饮料,患糖尿病概率会增加18%至26%,这也是新加坡抗糖的主要原因。
02
“甜蜜”的健康杀手,其实是无辜的?
如今,糖确实已经无处不在了。
其实关于“糖”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成分复杂或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我们日常摄入的淀粉类食物、蔬菜等里面就含有很多复杂碳水化合物;像一些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本来就存在食物中的糖,比如蔗糖、葡萄糖,以及人造糖。
我们可以非常轻易地摄入大量的糖,开瓶汽水或者吃个麦片都能摄入糖分。但我们都清楚,如今我们摄入的糖已经远不如以前健康,食物里的添加糖过多,使得糖已经成了公共健康的头号敌人:有的国家对糖征税,学校和医院不在自动售货机里卖糖……
似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谈“糖”变色的时代,真是如此吗?
一项为期15年的研究发现:每天摄入的热量中,添加糖的比例占25%或以上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是占比低于10%的人的两倍多。食用添加糖还会引发2型糖尿病。
上世纪90年代的两项大型研究发现,相比于几乎不喝汽水及果汁的女性,每天饮用超过一杯的女性患糖尿病的几率会高出一倍。
但也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过去10年中,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糖消耗量持续下降,但肥胖水平却一直上升。在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几乎或完全不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地区,也出现了大量肥胖症和糖尿病。
但目前还不清楚糖是否真的导致了心脏病或糖尿病。包括瑞士洛桑大学生理学教授塔皮(Luc Tappy)在内的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糖尿病、肥胖症和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热量摄入过量,糖只是热量的一种。
因此我们简单地去判断糖导致了我们的健康问题,并不太严谨,但过量摄入糖分也就是过量摄入热量,与糖尿病、肥胖症等是离不开关系的。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发布的《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综合措施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食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
该报告提出,含糖饮料的消费与肥胖风险的增加之间的联系是不争的事实。饮用含糖饮料会直接导致能量摄入增加,加上较差的饱腹感、刺激食欲等原因,也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
我国0—7岁儿童超重率已达到6.25%,肥胖率达到3.19%;7—18岁城市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7.1%和11.1%;城市女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6%和5.8%。
各年龄段的儿童超重肥胖的增长趋势明显,而每天增加饮用一份(1标准杯、听、瓶)含糖饮料的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就会增加1.6倍。
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也占据了很大的因素,拿可乐来说,可乐被有意无意地包装成——“肥宅快乐水”,这种调侃和自嘲式的包装,会让更多的人增加饮用这种高含糖量的饮料的概率。
03
我们可以如何抵抗“甜蜜”的诱惑?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控制自己每日的糖摄取量在正常范围内,目前的建议是添加糖不应超过每日热量摄取的5%。
因此很多国家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去引导消费者减少摄取高糖分饮料。像新加坡这种分级标签法,目前全球有超多30个国家采用了这种颜色标签,比如在智利,那些被标注“不健康”的饮料,在此后18个月的时间里销量整体下跌了25%。
(超市里的高糖饮料)
2014年,墨西哥实施了对含糖饮料每公升征税1比索的法案,相应的含糖饮料的价格上涨了11%。实施税收后一年,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减少了12%,对低收入家庭消费量的减少更为明显,减少了17%,普通饮用水的消费量增加了4%。
2015年,美国多个州建立法案,在含糖饮料上添加警示标识“饮用添加糖的饮料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和龋齿”。警示标识发布后,家长对有警示标识的饮料选择明显少于没有警示标识的产品。
(英国征收糖税)
英国从2018年起开始征收糖税——100毫升中含糖量超过8克的饮料,将额外被征收24便士(折合人民币2.2元)的糖税;在5-8克之间的征收18便士(折合人民币1.6元)的糖税。
早前可口可乐每年的在圣诞期间环游英国发放免费可乐的红卡车,也一度引起某些城市公益组织和家长的抵制,认为这一营销行为会导致儿童肥胖。
04
只有2.6%的孩子健康标准达到优秀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在谈论摄入糖的危害时,有两个前提,一是添加糖,二是过度摄入。如果简单地将添加糖归为有害健康,那么这就陷入了另外一种极端。
有很多崇尚健康饮食的人,会对健康饮食过度迷恋,但简单地给食物贴上“好”或“坏”的标签是不合理的,禁止吃糖只会增加它的吸引力。
如果在饮食中完全去掉糖反而会适得其反:可能意味着用热量更高的东西取代糖,比如脂肪之类的。
因此,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控制糖的摄入。目前国内暂时还没有实行分类标签法,那我们的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1、可以让孩子减少饮料中的糖分
多喝水,低脂牛奶或无糖饮食或无糖饮料。全脂牛奶和低脂牛奶中的糖含量相同,但是选择低脂牛奶会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
2、减少食物中的糖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吃面包的时候抹上一些果酱、巧克力酱、蜂蜜等等,或者就喜欢买一些奶油蛋糕,不如尝试使用低脂涂抹酱,低糖果酱或水果涂抹酱,少吃一些奶油奶酪。选择不加糖的谷物,并尝试添加一些水果来增加甜度。
除此之外,也应该通过运动来保持孩子的健康。2016年,在南部城市中,只有2.6%的孩子健康指标比国家标准要“优秀”,而16.2%的受访者未达到该标准。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中国大约有7,000个专门组织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组织。在美国,仅体操就有大约5,000个训练俱乐部。
在很多学校普遍都轻视体育课的大环境下,体育课被边缘化以及被其他主科占用的现象非常常见;而孩子们仅有的空余时间也往往被很多家长用各种培训班塞满……
清华附小却反其道而行,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的作法:即每天一节体育课、一个健身大课间、一个体育自主选修课。
每天一节体育课包括3节优质落实国家课程、1节足球课、1节自主选修课(足球、篮球、田径、轮滑、健美操、棒球、板球、武术、旱地滑雪、滑冰、游泳等)。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则让运动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习惯。每天大课间历时50分钟,进行踢球、跳绳、跑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借用器材,体育老师分项目进行指导。每人一个自主选修项目根据学生兴趣,走班选修,11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其中在四年级开展人人必修的游泳课。
其实无论是控制糖分摄入,还是多运动,我们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