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大善人邵逸夫,为救儿子出天价赎金,为何4个儿女全与他断绝关系

邵逸夫

出身豪门,从小丰富多彩、无忧无虑的生活,成年后接手百亿家产,迎娶白富美,豪车美酒,走上人生巅峰……这一定是很多人的梦想。

但是却有这样一位坐拥200亿资产的绝对豪门大佬,在他107岁去世后,四位儿女非但没有上演精彩的豪门资产争夺大戏,反而纷纷与他断绝关系,并果断放弃了遗产继承权,舆论也一度陷入哗然与无边的猜测之中……

这位富豪究竟是谁?又是怎样复杂的恩怨纠葛,让他的这几位子女会“跟钱过不去”呢?个中原因,只能通过走近这位传奇大亨来一窥究竟。

提及香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80年代香港

璀璨的维多利亚港、店铺林立的免税购物天堂、百吃不厌的港式茶餐厅?除此之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曾经红透半边天、帅哥美女云集的港星了。而说起港星,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名字——邵逸夫。

邵逸夫这个名字,不关注电影或者娱乐的朋友们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但是相信在很多大学院校就读过的朋友们,或许见过一栋叫做“逸夫楼”的大楼。而这逸夫楼,便是中国香港大名鼎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始人邵逸夫资助建立的慈善事业之一。

逸夫楼

作为社会公认的“大善人”,邵逸夫一生做过的慈善事业可谓数不胜数。除了在大陆和香港两岸各地分布的一座座“逸夫楼”之外,还在医疗、教育等项目上大力投资捐助。据统计,他对内地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被冠上“中国首善”的美名

可为什么这样一位大善人,到了老年,却连自己的子女都急着跟他撇清关系呢?其中缘由,还是得从邵逸夫的人生经历开始说起。而在那些响亮的慈善事业之外,他的一生也足够称得上精彩。

邵逸夫医院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上海市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在当时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邵逸夫的父亲却已经是当地有名的颜料公司老板。

眼看家里的企业如日中天,父亲也一心想着让自己的子女可以继承家业,从此便能衣食无忧。但是谁想到,家里的几兄弟都对家业这颗大大的“烫手山芋”完全不感兴趣,一心想要投身到娱乐与影视圈发展。

然而,投身一项在当时几乎可谓前无古人的事业,又怎么能是一帆风顺的?年仅18岁的邵逸夫放弃了学业,加入了自己哥哥开办的“天一影片公司”,负责市场和拍摄方面的相关工作,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影视之路。

天一影片公司

成功总是孤独而艰辛的,年轻的他亲自背着手摇放映机,在农村放映自己公司拍摄的《立地成佛》等电影,逐渐打响了名气。

那时候的观影,并不像现在这样浪漫有趣。没有专门的影院,甚至连座位都没有。邵逸夫到了一个村子,就找一块大地坪,搭起竹木架子,再摆好幕布。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搬凳子过来,大人小孩都挤在一起看。

在那个无趣的年代,放电影特别受欢迎。而邵逸夫就拿着自己视若珍宝的手摇放映机,一刻不停地用手一直摇。日复一日,从不嫌累。

邵逸夫

放电影给大家看的目的,也大多是打开知名度,赚个吆喝,并不会赚到多少钱。如果硬要解释他的这种行为,那应该就是“热爱”二字吧。

邵逸夫几兄弟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们让那个年代的很多普通人也逐渐接触到了“电影”二字,甚至逐渐期待着新的影片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这无疑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那便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

但是,邵逸夫又怎么可能甘心一辈子都用手摇放映机,他还有更加深远的目标和志向。于是1930年,为了邵氏影业的发展和未来考虑,几兄弟又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专业的制作更加优秀的电影作品。

邵氏电影

邵氏兄弟公司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拍摄团队,拍出来的影片备受好评,而其中经历的各种波折和插曲,怕是只有邵逸夫自己知道。

为了开辟中国电影的新市场——有声电影,邵逸夫自告奋勇,跑去美国购买更加先进的拍摄器材和设备,然而却在回国的船上意外遭遇了海难。

邵逸夫回顾自己的那段经历时表示:船在海上漂了几天,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我好几次觉得自己就要死了。可是我又觉得自己还不能死,因为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还没有完成!

就这样,邵逸夫抱着设备,凭借一块甲板漂流回国,将设备、器材和自己都完好无损的带回国。不知道是怎样的意志支撑着他度过那段海上死里逃生的日子,但是邵逸夫顽强的精神,却在这次意外中可见一斑。

《白金龙》电影宣传海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白金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和刺激感,用现在的话说,那便是火得一塌糊涂。

再加上后续的《歌场春色》乘胜追击,两部电影风评优秀,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也算是真正慢慢形成了完整的电影发行链,逐步称霸了南洋市场。

人们更加喜爱有声电影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也开始在闲暇之余期待新的片子。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在那个很多人视之为噩梦的年代,上海被日军占领了……基本的生活安危都成问题,哪还有人去看电影。就这样,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自然也是濒临破产。

居安思危,居危思变。邵逸夫眼光独到,眼前的局面确实暂时没办法得到解决,于是他跟自己的大哥商量:

“现在战乱已起,短时间安定不了。但是我们的电影已经很有影响力,这说不定是一个转移重心,改变格局的好机会!如今,很多电影人都流落香江,我觉得香港是一个好地方!”

哥哥们相信邵逸夫的眼光,纷纷表示赞成。于是一路南移,来到了香港。

邵氏兄弟影业封面

初来一个人生地不熟又不太平的地方,就算是再有眼光和头脑的人,也不会一点都不迷茫。况且常言道“强龙难压地头蛇”,在香港本地也有竞争力十足的老牌电影公司,深受大众认可,想要杀出一条血路又怎会不困难?

但是,年轻却沉稳的邵逸夫却并没有手足无措,他深知,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足,空有一腔热血难以开辟自己梦想的事业。他也明白,自己之前具有的经验未必适用于香港这边的社会和大众,必须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和进步。

于是,管理学、电影学、艺术学的各类书籍,被邵逸夫逐渐烂熟于心。白天的时候他各地奔走开拓和考察市场,晚上的时候他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就这样,邵逸夫还真的在香港电影界踩出了一条血路。

而后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眼光独到的邵逸夫又马上明白,“看电视”未来绝对会成为娱乐的主流。

香港TVB无线电视台

于是60年代,在大荧幕欣欣向荣之际,邵逸夫又将目光投入到了电视行业,毅然入股筹建电视台,取得了香港史上第一个具有免费牌照的电视台,即香港无线电视台(TVB)。

邵逸夫TVB成立合影

在当时的香港,电视台的创办更是没有任何前车之鉴和成功案例参考的工作。但是邵逸夫的一生,做得最多的不也就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嘛!

于是,在TVB发展初期,邵逸夫毅然决然的做了两个在现代人看来仍然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壮举,将TVB真实的捧红了!

第一个,便是成立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培养年轻的艺人和演员。这样的培训制度,像不像如今我们熟悉的“练习生”呢?可是在当时的60年代,邵逸夫居然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眼光和远见,实在是令人敬佩。

港姐选秀

而第二个壮举,就是大家熟悉的“香港小姐”选拔,俗称港姐。这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如今大热的各类选秀节目。而这些选秀的鼻祖,自然就是70年代的“港姐”无疑了。

70年代,香港已经从一个小渔村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发展,邵逸夫认为,新时代的港姐并不是满足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而应该是“美貌与智慧并重”,代表着香港新形象。

1973年,香港小姐大赛在无线电视台举办,轰动全港城!自此之后的半个世纪,港姐走出了赵雅芝、李嘉欣、张曼玉等在今天都令影迷朋友们津津乐道的大明星,她们让TVB乃至整个香港,都变得星光璀璨、熠熠生辉。

神雕侠侣剧照

《上海滩》、《神雕侠侣》、四大天王、周润发、周星驰、蔡少芬、张曼玉……这一部部影视、一个个名字,都是邵逸夫在电影业丰功伟绩上的华丽注脚。说他是“香港影视之父”,这样的称号丝毫不为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眼光独到而认真上进的男人,其一生中或许也留有些许遗憾,那便是家庭和孩子

邵逸夫家庭合影

邵逸夫谈及自己的家庭时,自己也曾承认:我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我不懂得该如何去与孩子们相处,我也没有时间。孩子在我身边或许会被我惯坏,我能做的只有给他们自由。

其实,虽然因为从事影视与娱乐方面的工作,接触了太多俊男靓女的邵逸夫早已经不会被世俗的美色所打动,但是他与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黄美珍,却是真实的相爱和心动过

邵逸夫与黄美珍

黄美珍给邵逸夫最多的,除了默默的支持与陪伴,更多的还是在事业和公司上的业务打理以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邵逸夫也曾在媒体面前称赞,黄美珍是一等一的好妻子。“一等一”三个字,也足以证明那时候的夫妻二人生活十分幸福与美好。

但是,事业心极强的邵逸夫逐渐和容颜渐老的妻子矛盾愈来愈多,最多的还是产生在公司的发展和未来规划上。

那时的黄美珍就如同成千上万怀揣着少女梦想的女孩一样,认为自己家的产业足够大,赚的钱也完全够多,希望邵逸夫可以抽出时间多陪陪家人和孩子,不必在事业上太过苛刻,也不是非常赞成邵逸夫不断扩建公司产业和项目的规划和蓝图。

但是,从18岁便开始努力创业的邵逸夫又岂有停滞不前的道理,公司虽然已经运营到了一定规模和程度,但他相信还可以做到更好!

邵逸夫

于是,二人的分歧和矛盾也逐渐多了起来,而面对不理解自己伟大目标的妻子,邵逸夫也愈来愈不愿与之交流。年少时候彻夜长谈、齐头并进的日子离他们越来越远,剩下的也只是一人孤勇奋斗,另一人在家中盼望丈夫归来……

终于,黄美珍不愿再忍受丈夫的轻视和忽略,带上自己的孩子远走美国,选择悄悄结束了这段在外人看来十分幸福美满、郎才女貌的爱情。

而邵逸夫对此也没有过多的挽留和悔改之意,甚至完全不在乎她带走了自己的孩子们。只有事业在他眼里最最重要,其他的事情都坚决不能让他分心。

邵逸夫

那时的邵逸夫,也许是冷酷无情的。在外人眼里,他是成功的老板、精明能干的商人。但是在孩子们眼里,他或许只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这也无疑在当时年幼的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和记忆。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不知道邵逸夫的几个出身豪门的孩子,是否也会在孤单的异国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而寄养在异国亲戚家中的孩子们,即使有保姆和佣人照顾,又是否体验过寄人篱下的心酸滋味……

邵逸夫与众人合影

这样渐行渐远的相处方式,也无疑给孩子们最终选择和自己的豪门父亲断绝关系埋下了伏笔,但是最令人心寒的,还要数那一年的绑架事件!

1964年,邵逸夫的长子在新加坡遭遇绑架,因为是大名鼎鼎邵逸夫的儿子,绑匪们当然要借此机会大捞一笔。于是,绑匪们打电话给邵逸夫,开出了天价赎金的要求。

那时,邵逸夫正在看新出的电影样片,于是他先跟绑匪确认了自己的孩子没有受伤,然后直接问了绑匪开出的价格。然后说没问题,我找人打给你。然后果断挂断了电话,继续观看新电影的样片。

不知道长子在电话那一边,是会因为自己的父亲可以毫不犹豫地拿出天价赎金而长舒一口气,还是会因为自己的父亲表现出的超乎正常的冷静、甚至没有表现出丝毫担心和慌乱而心寒……

邵逸夫

即使是自己的儿子被绑架,也不可以暂停样片观赏,不能影响自己的工作进度。这样的父亲即使腰缠万贯,在孩子们的心中,恐怕也早就被“叛了死刑”。

所幸,邵逸夫的几个孩子继承了父亲优秀的经商头脑和果断敢为,在相继离开邵氏兄弟、与父亲决裂之后,在海外也都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如此这般,也算是没有辜负父亲对他们的“自由式”教育和从小耳濡目染的“狼性栽培”。

邵逸夫活动合影

若要说邵逸夫为他的几个孩子做到的最后一件事,那可能是在晚年,将自己名下全部的资产套现,成立了基金。将他几世都用不尽的财富,以信托基金的方式照顾着自己的孩子们。可以说为自己的孩子修好了妥善踏实的后路……

TVB大型合影

不知这位被一众港星包围簇拥着的“香港影视之父”,这位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的社会公认“中国首善”,在他的弥留之际,是否会因为自己连一丝儿女的关爱都没有受到过而感到悲伤与后悔。

家庭?事业?是否注定是一道单选题。在敬佩邵逸夫在影视界丰功伟绩的同时,又会有几个人,为他弥留之际的悲惨境遇,而感到丝丝悲凉与惋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