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逐梦深蓝 迈向大港口时代

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 王雪玉 摄

北岸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林修岚(右三)在两岸生技园里了解企业入驻情况。 林辉 摄

中钢探索装载20万吨铁矿石的船舶停靠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码头。廖安珂 摄

离子装置及配套设备生产基地项目现场,钢结构厂房主体框架铝镁锰板正在安装。 林辉 摄

2020年,莆田市正式启动全市开发区改革工作,市委书记刘建洋明确要求北岸经开区先行先试,力争成为全市的改革试验区、开放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合作示范区。当年度,北岸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5亿元,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全市第一。

从“临港而生”到“向海而兴”,今年,北岸经开区明确提出“一轴、两翼、三组团”空间布局,朝着建成“国际中转港、现代高新区、健康养生地、未来智慧城”的目标迈进,决胜高质量发展超越。今年,北岸经开区共安排16个省市重点项目,其中省重点项目7个、市重点项目9个,涉及“四个优先”项目11个。一季度完成投资8.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6.9%,超序时1.9个百分点。

迈步“十四五”,肩负“先行官”使命的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又一次逐梦“深蓝”。

西进:大港开发乘风破浪

远航归来的货轮静驻海面,装船机、岸桥、门机将各种货物稳稳卸下,配送车辆穿梭于堆场和码头之间……罗屿港口位于北岸经开区东吴港区,为目前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码头,2018年投入运营以来,已形成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辐射福建、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区域、台湾地区以及日、韩等地。

大港崛起,渐露峥嵘。数据显示,2019、2020连续两年,罗屿港成为台湾地区在大陆最大的铁矿石储备中转港口;2020年,罗屿港累计完成吞吐量1170.59万吨,同比增长58.52%,首破千万吨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港口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稳健而迅速。今年3月,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改扩建工程获省发改委核准;5月18日,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改扩建工程竣工验收会议召开,同意该码头通过竣工验收;本月,罗屿港将迎来新加坡籍“远福海”轮作为福建港口史上接卸的最大铁矿船,刷新了东南亚地区最大单船载重吨铁矿石船的停靠纪录。

“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等级提升后,将成为我省首个建成并列入国家40万吨散货港口规划布局的铁矿石码头,确立国内散货大港地位。”莆田市湄洲湾临港产业园管委会建设投资中心主任唐朝晖说。

锁定深水大港,一西一南“双箭齐发”。

哈纳斯莆田LNG接收站项目,位于湄洲湾东吴港区东吴作业区,是宁夏在福建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重大能源项目,成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重大标志工程。项目一期设计年接收LNG能力300万吨,投资60亿元,远期年接收总规模可达1000万吨。

“上月,交通运输部已出具项目《码头工程行业意见》,目前正在国家发改委进行核准审批流程,预计9月前可以开工。”唐朝晖说,“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为闽粤浙赣四省增加天然气年供应量130亿立方米,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去年以来,北岸经开区立足港口资源优势,围绕“强龙头、补链条”,加快临港产业集聚成群,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现代炼钢、新型材料、港口物流及现代港口服务业,由蓝色海洋中汲取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眼下,大港口时代正呼啸而来。

东拓:滨海新城快速崛起

远处,是蓝天无垠、平原广阔,偶有青峦起伏,层次分明。近处,一湖心小岛,以浮桥栈道相连,缀于碧水之中,四周浅滩林地相交,植被茂密,生机无限。本月,位于北岸经开区山亭镇的大爱湖湿地修复项目完工,为当地再添一处生态大观园。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结合蓝色海湾整治,今年,北岸经开区部署蓝湾绿城工程三年行动。眼下,“绿网交织、绿地映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铺展——40.1万株乔木、100.9万株灌木,71.7万平方米地被为北岸经开区披绿添彩,6个蓝湾绿城造林绿化提升项目也陆续完成。

按照“东城西港”的空间布局,两年来,北岸经开区坚持产城融合,抓改革、搞建设、谋发展,蹄疾步稳前行在滨海新城建设进程中。

“上月,《福建东软学院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发布,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地丈量50亩,预计本月内完成全部征迁工作,7月份可动工建设。”莆田市湄洲湾临港产业园管委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智洪告诉记者,落地妈祖健康城的福建东软学院,将成为国内IT高等教育集团东软教育旗下的第四所大学。

相隔50米之外,是妈祖医学院所在位置。该项目总投资约21.7亿元,用地面积约503亩,包含院系教学楼、图书馆、综合楼、食堂、学生宿舍、活动中心及体育馆等共22幢大楼,可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目前,3、4号主体教学楼正在施工。

新兴产业不断发力,医疗项目持续布局——国际再生医学中心、国家疼痛病专科医院、妈祖重离子医院、兰海核医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东南研究院等一批大项目正稳步有序落地推进,“医、康、产、学、研、资、介”融合发展的生态圈跃然成型……截至目前,滨海新城建设共启动项目40个,总投资约229.58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2个,总投资约69.2亿元。

中推:新兴产业集聚成群

18日上午,在北岸经开区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一期建设现场,全国首个离子装置及配套设备生产基地正加紧施工,预计年底可实现竣工投产。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谋划。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项目作为推进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建设的核心载体,是妈祖健康城的重要配套工程。2019年以来,北岸经开区抢抓机遇,通过“一把手招商”,对接洽谈项目57个,签约项目25个,目前已有11个项目入园,涵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近25亿元。

在园区规划建设上,北岸经开区创新引入莆田首个产业园区市政配套及综合管廊项目。综合管廊即为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可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综合优化布置管线,确保地下管线安全运营。“综合管廊的应用,既规范城市换件建设、节约土地资源,又能提升城市市政设施管理,保持路容美观,对园区的品质、价值、投资吸引力等有极大的提升和增强作用。”莆田市湄洲湾临港产业园管委会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宋剑锋表示。

政策精准扶助,为企业进驻保驾护航。铺路妈祖健康城建设发展,市区两级推出优惠扶持政策——凡是药械生产用房,租金补贴实行“免三减三”政策,即前三年租金全免,后三年按50%补贴。此外,该区还成立了“莆田东方汇福产业基金”,与多家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达成意向,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审批权限下放,为项目进程按下快进键。上月起,莆田市自然资源局向北岸自然资源分局首家下放44项市级审批事项,涉及规划编制、规划审批、用地报批、地矿生态修复等的审批业务。截至目前,该区配合市级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完成了东吴临港产业园、妈祖健康城等十多个单元、地块控规的编制和报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经开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要以项目为中心,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乘势而上,全面发力,形成多端融合、相互促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北岸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于晓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