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办国办专门发文促中小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营商环境如何进一步优化升级?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按照竞争中性原则,打造公平便捷营商环境,并明确提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主动服务中小企业、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是否友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就如同在大自然中,苔藓和海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中小企业对于营商环境感觉也最为敏锐。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培植创业,孕育小微企业;不佳的营商环境则会抑制创业,甚至驱离中小企业。因此,全球各经济体的营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潜力。目前,衡量地区营商环境的权威报告是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该报告正是基于对各国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而编写的。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2018年,“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上海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全市行动方案”指引下,市区各部门围绕涉企营商的各个环节大胆突破改革,大力整合资源,坚持系统施策,多措并举推动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快速进步。随着环境的改善,全市初创企业增长明显,全年新增注册企业27.3万户,同比增长12.8%。在上海的努力助推下,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位也由78位跃升至46位,进步令世界瞩目。然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上海市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召开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将进一步推进落实优化营商环境2.0版。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既需要热情,也需要冷静思考,从长计议。

如何破解银行“嫌贫爱富”

首先,可以通过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撬动各类金融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国内金融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已经连续两年跻身前五,仅次于纽约、伦敦、香港和新加坡。但是,“嫌贫爱富”仍然是许多银行的现实选择,越大越富的企业越受银行信贷青睐,资金需求最迫切的中小企业只能望之心叹。究其原因,很多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不得不对中小企业谨慎放贷。

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不久的小微企业在起步时一般都磕磕绊绊,在纳税、社保等方面难免有所疏漏,需要交些学费,一些不经意的失误往往会在企业社会信用档案上留下“污点”,再加上财务报表本就不怎么亮眼,小微企业往往很难获得质优价廉的银行信贷。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上海需要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以及科学的信用评级机制,这样才能提高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接受度和把控力,并营造企业“讲诚信、守规矩”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也要为中小企业设计一定的容错和纠偏机制,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和准确的判断,为具有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培育潜在的“独角兽”企业。

如何让公共数据“活”起来

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数据开放力度,改善数字经济领域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上海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和上百万的企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类海量数据资源。大型企业对传统资源的把控远胜于中小企业,而面对政府开放的公共数据这类新兴资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却是处在同一起跑线,这些创新创业者眼中的“金矿”往往能成就新兴产业中的成功者。为此,上海应当进一步提升政府开放公共数据的“质”与“量”,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让这些公共数据“活”起来,助推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和中小企业发展。

再者,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政府要和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群策群力,构建和开放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及治理的现实需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接入到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实践中去,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何做“店小二”而非“保姆”

除此之外,要加强宣扬“店小二”精神,使得每一位涉企公务人员都能领悟透彻,深入骨髓。虽然“讲诚信,守规矩”为上海赢得了良好声誉,但也不排除有人以“规矩”为挡箭牌,让需要解决困难的企业吃“软钉子”、碰“玻璃门”。要想改变这一影响营商环境的不良工作作风,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宣扬“店小二”精神。但是“店小二”不是“保姆”。事事包办的“保姆”式服务,不利于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击打能力。

仔细分析历年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数据,不难发现上海营商环境的优化过程依然任重道远。首先,对比2018和2019两年上海的各项数据不难发现,在世行评价体系的十项指标里,上海去年进步最大的是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和跨境贸易这三项,分别比上一年进步了28.38分、24.62分和11.72分。但客观来说,这些指标都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可以控制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获得信贷、执行合同和纳税这三项指标上的得分基本原地踏步。原因很简单,这三个方面更多由市场决定,政府的行政管控发挥的作用有限,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司法系统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机构多方共同发力方能有所成效。如果将上海与新加坡、香港、纽约这三个排名靠前的城市比较,可以发现,上海在获得信贷和纳税方面的差距明显,与这些城市的最高分相差超过30分。众所周知,融资问题和税收负担也是常年困扰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资金对于企业而言如同血液对于人体那样重要。相比施工许可和电力获取而言,信贷和降税的需求对于中小企业的日常发展更为直接和迫切。所以,只有这些“短板”被补齐,上海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同国际一流城市比肩。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