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基建 大空间”之五:重庆市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打造高质量发展坚实底座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有效克服疫情不利影响,进一步稳住经济基本盘,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大力推进重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2年,重庆拟实施新型基础设施项目130余个,总投资超千亿元。

一、亮出“组合拳”,全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架构建设。按照“做强长板、补齐短板”总体要求,重庆锚定全国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城市目标,不断丰富政策制度供给,完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架构,筑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底座。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出台《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谋划部署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方面内容,明确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发展重点、实施路径和重点工程。二是抓实重大项目。印发实施《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构建全市新型基础设施“3+7+21”体系,建立市级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储备库,重点遴选水平高、规模大、带动效益强的项目入库,形成项目滚动实施、接续不断的良性循环。三是推动引领示范。开展新型基础设施试点示范项目认定,在用地计划指标、用电保障、能耗指标方面给予倾斜,按照项目投资额等比例给予500-1000万奖补支持,建立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白名单制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先给予低利率、长周期信贷支持。

二、夯实“新底座”,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全面提升。围绕建成国际一流的信息通信枢纽城市,加速推进5G网络、超高速光纤宽带网络等实现城乡广覆盖,不断强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一是推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建成全国首个5G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实现所有区县重点区域和部分重点乡镇广覆盖,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13.46个/每万人)排西部第一、全国第六,成功打造一批远程驾驶应用、远程医疗、智慧园区等国家级5G示范项目。二是提升互联网直联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性能,骨干直联点省际互联带宽达43.3T,网间直联带宽达490G,与重庆互联网直联城市超过38个,建成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三是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增长,建成西部地区起步最早、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两江云计算产业园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正式获批,重庆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提速建设,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三、深化“新应用”,融合基础设施加速转型进程。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融合应用标杆城市,持续提升农业、工业、交通、市政、社会生活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大力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空间。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平台,全市3626个主体的7435批次产品纳入市级农产品溯源管理平台,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平台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猪活体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40个。二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持续活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功能增强,已服务陕西、宁夏、贵州等西部10个省市,接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2个,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百亿,累计解析量超过50亿次,接入企业节点2000余个,覆盖17个垂直行业。三是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全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用,数据共享接入近3000类,集中存储1693类,累计数据调用量超过94亿条,数字停车系统覆盖全市80多万个停车位,建成充电换电一体化设施1.7万台,车桩比达3.55∶1,出台智慧小区评价标准,打造智慧小区244个。

四、打造“新平台”,创新基础设施赋能产业发展。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建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应用试验基地等,汇聚国际国内一流创新资源,构建起专业化、品牌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优化创新基础设施布局。西部(重庆)科学城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启动培育,两江协同创新区功能不断完善,布局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哈工大、西工大、北理工等高端创新机构45家。二是培育产业创新平台。聚焦智能汽车、集成电路、轻金属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落地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研究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工程、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大力度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低轨卫星重点实验室、硅基光电子芯片封测实验室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三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成功获批8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平台375家,集聚初创企业和团队1.5万个,设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中心46个,率先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为4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23.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