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图灵资管丨“赤道特例”强国——新加坡的投资机会在哪?

在投资人眼里,新加坡曾一度是进入东亚新兴经济体市场的“门户”,多年前与香港就“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争得难解难分。

新加坡很小,国土面积只有714.3平方公里,本岛面积和北京差不多大,就是这样一个城邦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新加坡GDP总量为3282.99亿美元 (20518.6875亿人民币),世界排名第36位,而新加坡的人均GDP为55231.38美元(373485.63人民币),世界排名第12位。

01

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

2016年新加坡总人口为560万,其中华人占75%左右。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有约163万人。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来从欧亚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其移民社会的特性加上殖民统治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新加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目前总人口561万(2017年6月),公民和永久居民396万。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占了人口的74.2%,还有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97/平方公里,人类发展指数为0.901。

新加坡是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众多跨国公司的所在地,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立足东盟,致力维护东盟团结与合作、推动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面向亚洲,注重发展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日、韩、新加坡等重要国家的合作关系;奉行“大国平衡”,主张在亚太建立美、中、日、印战略平衡格局;突出经济外交,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和生活必需品依赖进口。新加坡属外贸驱动型经济,高度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和周边市场。

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农业方面,由于新加坡属城市经济国家,因此其农产品不能自给;工业方面,制造业和建筑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服务业方面,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均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成区对比图(紫色为城镇建成区)

另外,新加坡的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超过3%,旅游业是新加坡外汇主要来源之一。游客主要来自东盟国家、中国、澳洲、印度和日本等地。据新加坡旅游局统计,新加坡在2014年接待的外国旅客总数五年来首次下降至1510万人次,比前年少了3%。旅游收益则同前年同期一样,保持在235亿新元。

02

新加坡经济发展

新加坡的经济增速放缓。由于新加坡外向型经济易受到外部需求形势放缓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其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放缓,尽管失业率仍保持低位,但已出现通货紧缩,经济增速近年来也有所放缓。2018年新加坡全年经济同比实际增速为3.3%,略低于年初的预期目标,也低于2017年3.6%的实际增速。其中,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速均为2.2%,第二季度的同比实际增长为3.9%,第一季最高为4.4%。

金融环境方面,由于新加坡是全球最开放经济体之一,其货币政策管理是以管理新元汇率来控制通货膨胀,目标是让中长期通货膨胀率保持稳定,而不是通过调控利率来控制通胀,因此新加坡各项利率一直保持稳定。2018年10月,金管局小幅上调坡元名义有效汇率(NEER)区间的斜率,但维持汇率政策区间的宽度与中点不变。金管局极可能在2019年4月进一步收紧政策。

新加坡属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高度依赖美、日、欧和周边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四倍。经济长期高速增长,1960~1984年间GDP年均增长9%。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但并不严重。

2001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经济出现2%的负增长,陷入独立之后最严重衰退。为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识经济转型,并成立经济重组委员会,全面检讨经济发展政策,积极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根据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2017年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公司对新加坡的长期主权评级分别为“AAA”、“Aaa”和“AAA”,评级展望均为“稳定”。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新加坡在190个国家及地区的排名中保持着第2位的排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以83.5分在整体排名荣居次席。身为全球贸易中心,开放性是新加坡的标志性特色,也是其经济成功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凭借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新加坡在基础设施支柱方面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得分高达95.7分。

03

与我国的贸易往来

自2007年起,中国为新加坡对外投资第一大目的国。2013年以来,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国、第三大外派劳务市场,2015年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国。同时,新加坡在中国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伙伴中,均排名第10名左右,其中中新货物贸易额已超过中国与英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双边贸易额。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中资企业到新加坡投资,新加坡已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也成为中资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平台。目前中资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金融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自1990年中新建交以来,两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据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统计,2018年1-9月,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742.2亿美元,增长2.8%。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372.9亿美元,下降5.7%,占其出口总额的12.1%,下降2.3个百分点;新加坡自中国进口369.3亿美元,增长13.2%,占其进口总额的13.6%,下降0.1个百分点。新加坡贸易顺差3.6亿美元,下降94.8%。

机电产品一直是新加坡对中国出口的主力产品,1-9月出口额为158.9亿美元,下降15.5%,占新加坡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2.6%。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和矿产品是新加坡对中国出口的第二至第四大类商品,1-9月出口54.8亿美元、45.0亿美元和34.7亿美元,占新加坡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4.7%、12.1%和9.3%,增减幅为38.2%、15.0%和-21.4%。

机电产品是新加坡自中国进口的首位商品,1-9月进口228.2亿美元,占新加坡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1.8%,增长10.1%。机电产品中,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151.8亿美元,增长12.0%;机械设备进口76.4亿美元,增长6.6%。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新加坡自中国进口的第二和第三大类商品,1-9月进口53.0亿美元和19.0亿美元,占新加坡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4.4%和5.1%,增长56.4%和16.0%。除上述产品外,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和纺织品及原料等也是新加坡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大类商品,1-9月合计占新加坡自中国进口总额的8.1%。中国是新加坡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的首位进口来源地,占其市场份额的20.1%、23.0%、26.5%和35.0%,中国产品竞争者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省、马来西亚和日本等。

04

独角兽之家

新加坡主要是企业融资地和总部所在。为了更加集约有效利用稀缺的国土资源,并通过海外投资租赁飞地的方式带动经济增长,新加坡设立了商业园和特殊工业园、自由贸易区以及海外工业区等特殊经济区域,以促进商业贸易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

从 Grab、Lazada、Razer 到 Sea 和 Trax,新加坡见证了五家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当前,这五家独角兽价值总额为 120 亿美元(约 825 亿人民币),它们将总部设在了新加坡,从而获得了初创公司所需要的优质人才、资金和人脉。

新加坡初创公司的光景为这些公司提供了足够的支持,这也是 LPixel 这样的年轻公司所期望和寄托的。Shimahara 表示,“对 LPixel 和众多新兴的初创公司来说,新加坡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创业圣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地展现新价值,提供新方法。”

据《联合早报》报道,普华永道面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1个经济体1189个企业领导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31%的受访者认为新加坡具备独角兽企业茁壮发展条件,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等因素是受访者选择新加坡的主要因素。独角兽原是美国风投界的术语,用来描述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这些企业最初是以软件为主,如今逐渐包括其他领域。

未来,中资企业应持续重点关注以下行业:生物制药、物流仓储、电子工业、石化工业、精密工程业、旅游业、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宇航业等。

结语

除了高新技术,新加坡还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新加坡地处东南亚、位于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的区位优势,拓展东南亚五亿人口的市场。

新加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教育程度高、劳动力素质也高,政府公开透明、有效率。这是一个有着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宽容度相当高的国家,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可以同处一室工作,生活在同一栋组屋,可以一起当兵,从小形成了对文化的包容性。这恰恰成为了新加坡虽然地方很小,但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角色的原因。“对实体企业来说,可以在新加坡设立公司,以新加坡为分销中心进军东南亚市场,”此外,新加坡也是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对金融公司来说,新加坡商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