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全球高通胀时代已到来 房地产投资价值随之分化

本报记者 崔文静 夏欣 北京报道

“我们已经走过了20年的低通胀时代,如今,从国际视角来看,低通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类正在进入全球性的高通胀时期。”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日前举办的全球通胀与应对研讨会暨《全球通胀与衰退》新书发布会上表示。

他认为,目前,通胀的“灰犀牛”已经在美国、英国、印度、巴西、土耳其等诸多国家悄然而至,国内目前通胀水平虽然相对不高,但受全球通胀的影响,同样面临不容忽视的潜在压力,亟须正视导致全球通胀走势的因素,继而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通胀。

面对或将到来的高通胀,作为普通投资者的个人需合理配置资产,以对抗通胀压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房地产被视为抵御通胀的极佳武器。滕泰认为,如今,这一武器在不同城市的效力将会分化。投资房地产,在有些城市依然具有保值增值作用,但在另外一些城市,则可能导致财富损失。

六大因素影响全球通胀走势

在滕泰看来,过去20年的全球低通胀时代已经结束了,如今摆在人类面前的,是一个持续性的高通胀时代,尽管这一高通胀在国内目前的表现尚不显著。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正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之一,而过度的量化紧缩又可能导致经济的衰退。

若要抑制全球通胀,首先要明晰引发全球通胀走势的深层原因。对此,滕泰从六方面进行了总结。

第一,超发货币的影响。滕泰认为,货币流动性犹如雪山融水从源头奔涌而下,但上游发大水并不意味着下游洪涝。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资产池,就像沿途的湖泊、水库,多年来吸纳了上游的货币流量,以致并未出现持续性的显著通胀。

此外,超发货币在影响物价之前,还会经过过剩产能的吸收和对冲。注入实体经济的货币,最终是否推动物价上涨,取决于是否会造成“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其产生影响的时间则取决于产能利用率调整的时间。

第二,原材料供给的冲击。滕泰将原材料供给冲击对通胀的影响分为短期、长期两大因素。从短期因素来看,2020年以来防疫措施导致的矿山油田停工停产,叠加运输环节上的运力短缺与港口积压,造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进而通过产业链传导,带来通胀压力。从长期因素来看,一方面,“去产能”政策致使部分原材料供给减少;另一方面,全球碳减排限制高污染原材料的生产;二者叠加导致部分原材料供给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造成供需失衡进而加剧通胀。

第三,劳动力供给的冲击。滕泰认为,同原材料价格上升易导致通胀一样,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将通过促使CPI上涨从而加剧通胀,并且同样幅度的劳动力冲击与原材料冲击相比,影响大六倍以上。

滕泰将疫情带来的短期劳动供给冲击视为未来20年的缩影。他认为,疫情只是劳动力供给冲击的加速器,真正抬高劳动力成本的因素来自六方面:一是“老龄化”、“少子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二是人们对闲暇的偏好改变,导致普遍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三是社会保险和福利的刚性增长,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四是高效率部门拉动低效率部门的工资,推高全社会劳动成本;五是解雇成本、培训成本、工作环境改善等因素,推升劳动力成本。

第四,供应链和流通环节的冲击。在滕泰看来,逆全球化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受其影响,芯片、航运等价格一再上涨。与此同时,电商和快递曾经为吸收通胀贡献了不小力量,如今,其黄金时期已经过去,电商与快递的红利见顶,流通环节对通胀的吸收能力减弱,当新的通胀到来,流通环节将难以像过往一样强力吸收。

第五,价格微观机制上,寡头垄断的增加。滕泰提到,各行业的垄断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垄断程度越高的行业,价格话语权和成本传导能力越强,越易发生通货膨胀。同时,头部化成为全球新经济普遍现象,加剧了通胀与衰退的风险。

第六,食品、能源、房价对中美物价指数的扰动。这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领域的价格变动,是通胀程度更为直观的体现。从中美两国来看,食品在中国CPI中占比达到约30%,对中国通胀影响更明显,猪肉又是食品中影响最大者;2022年1月,食品价格下降3.8%,影响CPI下降约0.7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41.6%。而在美国CPI指数中,房租占比约30%,食品占比在10%左右,房租是更为显著的影响因素。

房地产投资价值走向分化

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作为普通投资者的个人,如何捍卫自己的财富?正如滕泰所言,在中国过去的20年,货币超发、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房地产需求增长、房地产金融的支持、土地供给稀缺等,致使房地产成为居民抵御通货膨胀最好的投资选择。但现在,房地产还是抵御风险的优选吗?

滕泰认为,对于中国而言,随着上游工业通胀向下游消费品的传播,房价作为通胀初期的资产配置选择,仍然有一定的保值意义。然而,走过20年的长期上涨之后,支撑中国房价的五大因素——人口城镇化因素、居民收入增长因素、房地产金融因素、居民资产配置因素、房地产供给因素等都已经或正在发生逆转。

他同时指出,中国居民的房地产配置比例已经是全球最高,未来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未来的房价普涨阶段已经结束,未来必然走向分化。应区别看待不同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价值。

第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中心城市,房价将进入长期震荡时期。由于上述城市是国家经济、科技、金融、文化、贸易中心,同时充当着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角色,其特殊吸引力很难被替代。因此,即便由于经济下行、金融收缩或其他周期性因素阶段性因素造成房价下跌,长期来看仍然可以涨回。居住在一线城市,尤其是城市核心地段的居民,仍然可以继续持有房产,这不仅可以对抗通货膨胀,而且即使出现经济衰退也能进行抵御。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无锡、南通等少数长江三角洲城市,房价还有上涨空间。由于上述城市科技文化领先、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能够吸纳优秀的国际人才,未来也是人口净流入地区,其房地产不但能够对抗通胀,即便面临周期性的全球经济衰退,同样能够保值增值。

第三,成都、重庆、西安、合肥、武汉等区域中心城市将继续吸引人口流入,房价相对稳定。此类城市由于相对于周边中小城市和县城,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产业聚集优势,商业和服务业发达,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因而未来将继续吸引人口流入,房价相对稳定。

第四,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将逐步回落。位于超大城市,大城市圈外围的卫星城市,三四线城市,将因核心城市强烈的“虹吸效应”而进一步失去吸引力。比如,在西安、成都、武汉、杭州、北京、合肥周边的三四线城市,县城小镇,人口将继续减少。房价下跌趋势一旦开始,预计难以回升,持有这些城市房产的家庭,不但不能保值增值,还将面临财富缩小的风险。

此外,滕泰强调,在通胀过程中能够保值增值的房地产很多,但是一旦经济衰退来临,能够站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坚挺的房地产,大概率还是纽约、波士顿、东京、香港、上海、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和经济中心。

(编辑:夏欣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