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开创中国—东盟媒体合作发展的新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可能牵动我们的线是看不见的,但不管地点、时间、境遇如何,这条线都不会断、不会消失,而会一直延续下去。”5月14日,东盟副秘书长穆赫坦在2019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上说。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尤其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双方各项合作日益密切,人文交流呈现新热度。正如在2018年5月的首届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上穆赫坦演讲开场引用的中国先贤的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社社长陈实说,从首届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举办以来,中国与东盟媒体之间的交流精彩纷呈,相互启迪、合作共进,“仅我所在的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社与东盟的合作伙伴们开展了系列报道和交流活动,从文莱斯里巴加湾举办‘丝路华章’文化展到泰国曼谷举办《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泰文版首发式暨中泰高端智库对话会;从菲律宾马尼拉、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中国图书中心落成,到越南岘港亚洲世界语大会,我们共同推动中国—东盟交流不断走深走实。”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前夕,今年的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举办可谓恰逢其时,中国和东盟十国的新闻官员、媒体代表、专家学者、外交使节及国际组织代表等200多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话媒体如何在新技术引领下创新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共同开创合作与发展的新未来。

媒体人的重大使命

新华社国际部编委凌朔与东盟打交道将近20年,也曾经在东南亚国家常驻,见证了东南亚很多大事件,也感受了许多东南亚人民的悲欢离合。“我的职业生涯从第一天起就和东盟和东南亚紧紧捆绑在一起。”他说,亚洲长期以来因为殖民和战争的原因,一些区域文明消失了,一些民族的文明出现了断层。很多东南亚的地方要去了解古代文明的时候,不得不通过西方人的学术专著或者游记、日记来恢复自己的文明,这种方式叫做“他述文明”。

“前段时间,我们采访了一批正在亚洲多国帮助当地人修复文物古迹的中国考古专家和文物专家,他们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修旧如旧’,要让这些古迹讲述自己的文明。我们作为媒体人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也希望让他们能自己讲述自己的文明,我把这种称为‘自述文明’。”凌朔说。

凌朔表示,从“他述文明”到“自述文明”,这正是亚洲文明对话的价值所在,也是媒体人的重大使命。

中国报道社《中国东盟报道》总编辑赵珺说,《中国东盟报道》自创刊以来,就致力于以媒体的力量推动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的发展,这次论坛的举办也是促进双方关系发展的具体举措。“超越媒体的合作可以产生更多的智慧和效应。”

文莱报业公司高级记者纳吉斯·玛斯里娜·麦哈迈德·阿里认为,中国和东盟媒体要加强合作,举行定期或年度会议,为记者讨论和探索合作提供平台;定期召开交流活动,增进双方媒体对相互情况的了解;还应该推动跨境报道计划,使双方能够就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中国和东盟需要要制定媒体合作发展框架,并将其纳入中国和东盟记者组成的各种联盟发展规划中。”她说。

真实地报道彼此

“随着新媒体的扩张,有很多虚假新闻、容易引起冲突和仇恨的各种言论,对国际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缅甸信息产业部新闻期刊企业副主编昂索林表示,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们往往会受到这些虚假新闻、偏激言论的侵害,要提高公众的数字媒体、新媒体的媒体素养,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甄别和选择能力,做好更好的内容选择和决策,“我们11国的媒体应该共同开展一些活动来提高民众的媒体素养,来共同打击虚假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对此深表认同,“中国和东盟媒体当下最关键问题是从内容上真实地报道彼此,这是我们合作的重点内容。”他说,虽然中国和东盟相互认知比以前更亲近,但客观来说,很多消息源更多的是通过第三方看待彼此,并不是通过双方的媒体看待彼此,这就使很多关于对方的新闻报道被扭曲了。

菲律宾《世界日报》编辑范宗鼎认为,随着新技术发展,一个话题本来可以中性地、实事求是地讨论,但到了自媒体手里,这个问题常常就被极端化;再加上中国与东盟的一些合作以及一些历史争议,在传统媒体报道里本来已经被夸大了,比如“隔壁某超级大国”,经常会操纵舆论的发展,现在新媒体又把这些分歧极端化。

“中国和东盟媒体如何消弥分歧,制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来促进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讨论,这么多人建言献策的原因。”范宗鼎说。

“东盟与中国的媒体合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双方都有很多的差异,比如在语言、思维模式方面。”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国际组编辑阿兹曼·本·阿卜杜勒说,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报道的不均衡性,这就让我们觉得不太容易去解释具体的情况,即使有技术方面的便利,这种沟通的任务还是不容易的。

阿兹曼·本·阿卜杜勒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非常重要,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地的共同繁荣,值得去报道,但“一带一路”倡议被有些人有意地歪曲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有什么样的合作更加有效,以及如何展开合作。

更好地应用技术手段

“虽然我出身在传统新闻时代,但我非常欢迎人工智能和5.0时代的,我相信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够支持媒体公司和记者本身的发展,与其害怕和担心我们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工作,不如更好地积极地采用和适应这些技术,继续前进。”印度尼西亚《独立人民报》执行编辑梅兰妮·马哈亚娜说。

在梅兰妮·马哈亚娜看来,在新的时代,新闻应该是管弦乐队生态系统,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任何信息,所以媒体不再成为信息的垄断者,但凭借新闻技能,我们从专业媒体人角度还能够提供更专业、更可信、更有价值的信息。当然,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利用数字化加强和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这种科技时代。

“5G和人工智能,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于新闻报道和制作的技术。我们要知道有哪些技术进行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当然,也要考虑到成本,要有一定的商业模式。”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说,中国在技术方面很先进,比如可以不用同声传译,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翻译,一些东盟国家就可以因这个技术而受益,因为在东盟很需要语言服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来为中国和东盟读者、受众建立共同的平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彼此。”

“针对媒体融合发展特点,我们的对策主要还是抓住内容为王,技术为重。”科技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王俊鸣表示,由于媒体融合发展,使得科技知识传播会达到更快、更多的、更容易把握受众、更有针对性,形式也容易多样化,更容易互动。而科技信息交流,也是促进中国和东盟经济发展和科技合作重要抓手。

想了解更多,欢迎点击以下链接:

2019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徐豪

摄影:《中国报道》记者 刘嵘 赵溪

责编:何晶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