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1940年陈嘉庚回国,蒋介石、毛主席先后招待,为何却说希望在延安

1937年7月8日,身在新加坡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与五儿子陈国庆驱车前往自家的砖厂巡视,在大街上,陈国庆看到英语写的大标题“日本偷袭卢沟桥!”。

  见状,陈国庆大吃一惊,赶忙将此事儿告诉陈嘉庚,并询问父亲,中日会不会开战。

  陈嘉庚沉默片刻,对陈国庆道:“目前是局部冲突,如果日本进攻上海,那就是全面开战了,那时候我们就要看看,能做点什么了!”。

  虽然父亲这样说,但日本攻打卢沟桥的消息,依旧让他心情沉重,巡视砖厂的兴致大减。

  令陈国庆没想到的是,父亲的话,竟然一语中的,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增兵华北,又先后制造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甚至在7月26日,向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退出华北地区。

  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次日,北平沦陷,7月30日,天津失守,侵华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上海南火车站遭到日军轰炸,淞沪会战打响。

  得知这一消息的陈嘉庚,知道中日全面开战,已经不可避免,于是联系新加坡的华侨们,开始为祖国的抗战,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淞沪会战打响的第3天,陈嘉庚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行募捐,并确定要长期为祖国的抗战捐钱捐物,他本人每月认捐2000元,直到抗日结束

  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南洋的爱国华侨们,纷纷行动起来,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安南等地出现大量爱国团体,1938年10月,南洋爱国华侨180余名代表聚集新加坡,南侨总会成立,陈嘉庚担任主席,带领700万南洋游子,捐款、认购国债、筹资,忙的不已乐乎。

  据统计,从1938年到1941年,短短3年时间,南洋华侨便为祖国提供50亿国币,极大的缓解了国内的财政压力,陈嘉庚的名字,也被千万大陆同胞熟知。

  1940年,陈嘉庚回国慰劳,先后前往重庆、延安,受到蒋介石和毛主席的热情接待,然而,事后陈嘉庚却发出感慨,希望在延安!

  在当时,国军的力量,比八路军和新四军强大数十倍,为何陈嘉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就要从陈嘉庚在这两个地方的遭遇说起了。

  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为祖国捐钱捐物,蒋介石知道吗?他当然知道,正因为如此,当陈嘉庚到达重庆后,蒋介石安排了阵容强大的招待会,动用了数个国家部门,简直把陈嘉庚当作皇帝一样对待。

  在重庆,陈嘉庚待了60多天,每天就是各种宴会,各种应酬,吃得无不是山珍海味,这让滴酒不沾,出门儿兜里从不超过5块钱的陈嘉庚大开眼界

  前方战士吃糠咽菜,后方的大佬们却锦衣玉食,极尽享受,这让陈嘉庚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更令陈嘉庚悲观的是,这些“家伙们”才四五十岁,干不成事儿不说,还要占着“茅坑”几十年,真正能救中国的人,在哪里?

  自然而然,他就想到了学校的学生们,早在抗日之前,陈嘉庚就致力于教育,甚至为此破过产。

  陈嘉庚,福建泉州同安县人,出生在当地一个叫集美的小村庄,因为父亲早年间闯荡南洋去了新加坡,陈嘉庚跟随母亲长大,小小年纪就讨小海、干农活。

  好在一点,父亲虽然不在身边,但却不间断地往家里寄钱,9岁的时候,陈嘉庚上了私塾,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

  17岁,陈嘉庚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寻找父亲,在父亲的米店当学徒。

  当时,他的父亲又在南洋成了家,因为从小离别,父亲跟他并不亲近,虽然他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但父亲还是将米店,给了他在新加坡生得儿子。

  虽然不公,但陈嘉庚心里并无怨言。

  1903年,在国内生活一段时间的陈嘉庚再次返回新加坡,此时,因为经营不善,父亲破产,出于孝道,陈嘉庚接下了父亲2.5万元的债务,此举,在新加坡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新加坡,并没有父债子还这个说法。

  陈嘉庚的仗义之举,让他名声鹊起,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可靠的人,都愿意跟他做生意。

  1906年,除了熟米,陈嘉庚又开始接橡胶种植业,到1909年,他的橡胶种植园,已经达到了1000英亩,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积攒下了4.5万元。

  这个时候,陈嘉庚接触到了同盟会,并有幸结识了孙中山,为了革命早日胜利,他开始为孙中山提供资金上的帮助。

  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持福建革命政府的治安,他又开始四处筹钱,与此同时,他还把目光瞄在了下一代身上。

  投资教育,他从家乡做起。

  集美村陈氏有7房,但这7房却有7个私塾,办的半死不活不说,还不许女子入学,同时也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老家的很多孩子,不仅不上学,而且小小年纪,便学会了赌博,这怎么能行?

  为了说服乡亲们,陈嘉庚承诺,所有费用他一人出,于是,在1913年,陈嘉庚创办的第一所学校集美小学成立。

  陈嘉庚也开始了解教育行业,当他发现当时所谓新式小学、师范都办的很糟糕的时候,陈嘉庚觉得,自己有必要投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力量,于是,在1917年,他又创办了集美中学师范部。

  做了这一步,陈嘉庚觉得还不够,于是,在1921年,他又创办了福建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

  这办大学,比起小学、高中,难度可就大多了,不仅需要巨大的场地,还需要过硬的师资力量,好在一点,此时的陈嘉庚,在新加坡生意已经做大,财力雄厚。

  在厦门大学创办的头两年,陈嘉庚便扔进去200万,因为在这里当老师的工资,远高于其他学校,民国的不少名人,都在这里教过书,也因此厦门大学名声大噪,成了民国10大名校之一。

  对于厦门大学,陈嘉庚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后来,每年的投入都不低于25万,一直坚持了16年,直到1937年,陈嘉庚破产,才无奈将厦门大学交给国民政府。

  除此之外,陈嘉庚还联络新加坡华侨,成立同安教育会,到1935年前后,他已创办73所中学校,出资20余万银元。

  紧接着,便是抗日救亡,然后在重庆见蒋介石,参加各种聚会,看到那些所谓的大佬铺张浪费还不干事儿,陈嘉庚就心痛不已,然后想到学生们,可学生们年纪尚小,恐怕还得二三十年,才能当担大任,这让陈嘉庚如何能不心急?

  接连不断的宴会,让陈嘉庚不厌其烦,无奈之下,他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连续三天发表声明:“在此抗日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

  就在陈嘉庚苦闷的时候,身在延安的毛主席给他拍了一份电报,希望陈嘉庚能到延安做客。

  实话说,当时的陈嘉庚,同样不看好延安,因为他抱有偏见。

  早在1932年,红军攻克漳州城,在城里进行募捐,因为不了解,陈嘉庚在当地的鞋业公司经营者事先躲避,最后,红军只好募走与所派款项等职的胶鞋,这让陈嘉庚对红军有了误解。

  这次到重庆,陈嘉庚也参加了八路军办事处对他举行的欢迎茶会,虽然印象有所改观,但“只是理解,并不偏好”。

  虽然如此,接到毛主席电报后,陈嘉庚还是决定去延安走一趟,虽然蒋介石的脸色很难看。

  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在5月底,陈嘉庚来到了延安,6月1日晚,毛主席请陈嘉庚吃饭。

  桌子底座,是一个小方桌,上面是一个圆形的大桌面儿,表面坑坑洼洼,还糊着几块儿旧报纸

  菜是家常菜,主席菜园子里种的豆角、白菜,唯一算是不错的菜,便是一份鸡汤,毛主席还笑着解释,这是邻居老大娘知道自己这里要来贵客,偷偷把老母鸡杀了送来的

  看到这一幕,陈嘉庚眼睛湿润了,延安领导人的简朴,与蒋介石等人的奢靡之风,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了陈嘉庚极大的视觉冲击。

  在延安,陈嘉庚待了8天,参观了延安的学校、商店、工厂等等,看着一片欣欣向荣,在这里,他还见到了集美的毕业生,陈嘉庚的心情大好,精神为之一震。

  回到重庆后,陈嘉庚召开了记者会,直截了当地说:“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这话,让蒋介石极为伤心,他不理解,为什么陈嘉庚去了一趟延安,整个人就变了。

  回到新加坡之后,在陈嘉庚的操作下,南洋华侨捐献的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对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身在海外的陈嘉庚,是开心不已,可惜的是,没多久,解放战争爆发了。

  对于蒋介石的作为,陈嘉庚是嗤之以鼻,以南侨总会主席的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对美国支持蒋介石的做法,表示抗议,并且指出,蒋介石是一夫独裁,媚外卖国,比起石敬瑭、吴三桂、秦桧这些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1949年,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就在眼前,这时候,毛主席再次给陈嘉庚致电,电邀陈嘉庚回国共商国是。

  受到信的陈嘉庚,表示自己一定回国敬贺,但自己国语不通,对于国事更是门外汉,会议就不参加了。

  1949年5月,陈嘉庚回到国内,6月,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在北京见到毛主席、董必武、郭沫若等人,大家一致希望陈嘉庚参加新政协,至于语言上的障碍……小事,可以请翻译。

  1950年,陈嘉庚返回国内,定居在故乡集美村。

  1954年,陈嘉庚出席第一次人大会议,并担任常委会委员,1955年,已经82岁的陈嘉庚视察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历时5个多月,行程2万余公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1959年,陈嘉庚担任政协副主席,可惜的是,因为年纪太大,他的身体渐渐垮了下来,后因发射性治疗,右眼失明。

  1961年,陈嘉庚离开人世,享年87岁,治丧委员会主任,由周总理亲自担任,并且是周总理和朱老总领先执绋,将他的灵柩送上灵车,可谓荣耀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