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罗马尼亚”怎么会出现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最南端

葡萄牙航海和制图家安德烈·佩雷拉手绘的地图,P da romania就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最南端。

1654年葡萄牙航海和制图家安德烈·佩雷拉手绘的地图,显示马来西亚柔佛州最南端标著P da romania,葡萄牙文意思是罗马尼亚海角。罗马尼亚海角怎么会出现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呢?

罗马尼亚(Romania)是东南欧的一个国家,风景和山景都很漂亮,它的首都布加勒斯特更是充满文化气息,古典优雅,有“小巴黎”的美誉。如果在马来半岛也有个叫罗马尼亚海角的地方,那肯定也是个浪漫和妩媚的地方。

古地图上的罗马尼亚海角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称,是在国家图书馆一个有关古地图的展览。那是一张从鹿特丹博物馆借出展览,关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和廖内群岛的航海图,是由葡萄牙航海和制图家安德烈·佩雷拉(Andre Pereira dos Reis)在1654年手绘的。地图的正北朝右,就在柔佛州最南端的地方标出“P da romania”。从当时注释地图的习惯来看,P是葡萄牙文的Ponto,也是英文的point,有终端、极端的意思,所以可以翻译成“罗马尼亚海角”。

在地图放大的部分,笔者也标出白礁和民丹岛的民丹山。这三个地标就是当时东、西向安全航行的三大要点。在后来的航海图里,除了这海角,在附近还标出一些同名的如罗马尼亚礁、岛之类的地标。到了1824年在霍士堡(James Horsburgh)完成的航海图里,海角的纬度已被确定,还被详细地写入东印度公司出版,包括东印度、中国、新荷兰(澳大利亚)、好望角和巴西等地的《印度航海指南》里。由于这海角地标与白礁最为靠近,所以在白礁主权的国际法庭仲裁判决中,罗马尼亚海角和它周围的地标以及其水域的情况就常被提出作为参考,并记录在新马双方签订的协议里。

罗马尼亚海角名字的由来

新加坡左边的海民船屋。(摄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展览)

要搞清楚这件事,先要知道早期东南亚的原住民。

居住在马来半岛南部的原住民称为“海民”或“海人”(orang laut),顾名思义他们就是住在海边,靠海为生的族群。海民住的“船屋”都建在海边,吃喝拉撒都在那里,除非是有特别需要,否则一般上都不上岸。海民主要靠捕鱼为生,白天会乘小船出海作业;也常以捕到的渔获和往来的船只换取日常用品如刀具和烟草等。

他们有时也兼做“领港员”,带领船只进港贸易或觐见统治的苏丹或大臣。如果有需要,他们也会为统治者作战或充当海上护卫等,还有一些专爱掠夺或盗窃商船上的物品。海民多以居住的河边或海域为名,例如住在新加坡实里达河一带的称为实里达海民,住在加冷河一带的就叫加冷海民等。

殖民时代的总工程师约翰·特恩普尔·汤申(John Turnbull Thomson),就留下几幅画作,让我们一窥当时的实里达海民。通过另一位早期画家查尔斯·戴氏(Charles Dyce)在1842-43年间画的素描,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加坡河畔的海民的“船屋”。

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彼得·博瑟伯尔(Peter Borschberg)的研究和推论,早在14世纪以前,在马来西亚柔佛南部就集居很多海民。当西方水手指著海角问他们那是什么地方的时候,可能由于语言的隔阂,海民领港员回答“Rumah-nya”,因此就被记录为“Romania”。其实,Rumah在马来文里是屋子、家的意思,nya是“他们的”意思,也就是说回答的原意是:他们的屋子或家。一个美丽浪漫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

今天的罗马尼亚海角

谷歌地图显示今天的罗马尼亚海角。

从谷歌地图可以看到,海角地名的拼写已变成马来文的Ramunia,基本上还是一个宁静的现代港湾村落,不过已没有海民居住的“船屋”的踪迹。根据《印度航海指南》里记录的纬度来看,从海上看到的罗马尼亚海角,可能是港湾后面的山丘,该山丘也已开始发展。或许很多读者都曾经开车走过罗马尼亚港湾路(Jalan Teluk Ramunia),因为那是去马来西亚柔佛迪沙鲁鸵鸟园游玩的必经之道。

对过去航海贸易,甚至南海争霸战来说,罗马尼亚海角、白礁和民丹岛的民丹山组成的三点防线极具战略性,所以莱佛士在选择新加坡之前,除了卡里门岛和勿里洞外,也曾考虑过在罗马尼亚海角开埠,不过,最后还是选新加坡。如果当年被选的是罗马尼亚海角,那么大家应该就不会看到这个故事。

文/摄影: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