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徐芳达:深化新中关系 每代人都须投注心力

已故的我国建国总理李光耀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为新加坡和中国奠定了友好基础,但每一代人都必须继续投注心力,才能在先辈打造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友谊。

配合新中建交30周年纪念,华文媒体集团旗下《联合早报》和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推出双语图片集《奠基人足迹:新中建交30年》(In the Founders’ Footsteps: Singapore-China Diplomatic Relations)。外交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昨天(10月3日)在新书发布会上,与该书主编、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以及《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一同分享当年随建国总理李光耀访华的见闻,并畅谈新中关系如何更上层楼。

徐芳达在会上以划船比喻新中关系,他强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加坡必须不断在新中关系方面下功夫,才能持续推进两国关系。他说:“不要认为先辈已经把基础打好,我们就不须要下功夫了。其实他们把基础打好,是为了让我们走得更远、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运用先辈打下的良好基础。”

徐芳达指出,和划船一样,新中关系也有起有落。在遇到风雨时,若两国在战略性的大课题方面取得共识,建立起互信关系,就能找到恰当的方式“求大同,存小异”。

他说,新加坡和中国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同,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新加坡能为中国增值的地方。

“如果我们跟中国完全一样,其实中国看新加坡没有什么新鲜感,也没有什么可学习和合作的。中国有很多和新加坡人口相似的城市。我们的不同之处是我们能够创新、增值的地方。”

新加坡须自我改进才能给他人增值

徐芳达在会上也强调,新加坡必须不断改进,在管理好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同时,积极与中国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才能继续为中国增值。若满于现状,新加坡对中国的增值空间也会逐渐缩小。

他提出新加坡能继续为中国增值的三个方向:新加坡可因应中国的需求,不断寻找新的合作领域;支持中国的国际循环,成为中国企业进军东南亚的跳板和平台;新中双方以开放谦虚的态度互相学习,尤其要加强两国年轻人的互动。

他举新中1994年至今的合作项目为例说,新中每个年代的合作形式都不同,这反映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一样的投资。

徐芳达说,两国面对许多相同的挑战,也有许多相互学习的机会,例如人口老龄化、互联网发展,都是新中下来可探讨的合作领域。而新中双方正是通过这些合作机会,不断深化友谊,即便在冠病疫情中,两国也找到良好的合作机会。

也是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新方联合主席的徐芳达说,新加坡和山东的贸易额今年增加了一倍。

在中国推行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策略之际,徐芳达认为,新加坡能协助中国推动国际循环的发展。

他指出,中国有不少企业想进军东南亚市场,而新加坡作为区域枢纽,能成为这些公司的跳板,让他们从新加坡进一步向区域扩展业务。

但他强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加强对东南亚的认识。”

徐芳达警惕,尽管新中双方有许多合作机会,新加坡必须不断改进,才能把握这些机遇。

他说:“新加坡要为中国增值的话,我们本身就要做得好、要管理得好,要做一个特殊的国家。这样其他国家,不只是中国,才会觉得新加坡对他们有增值的价值。”

要做到这一点,新加坡得抱持一个开放、谦虚态度向其他国家学习。

徐芳达认为,中国各个领域都有值得新加坡借鉴之处,而新加坡学生到中国后也能激发出创新点子,因此两国可以鼓励更多年轻人相互交流与学习。

中国崛起可为区域 和世界带来正面贡献

徐芳达在会上也谈及中美问题。他指出,中国的迅速发展令一些国家感到担忧,但外界不应只看到中国的政治体系,也得看中国的成果,中国的崛起可为区域和世界带来正面的贡献。

徐芳达说,新加坡将继续协助推动中国发展,也希望帮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崛起对世界的积极意义。

他举例说,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在欧美经济遇到困难时,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目前也在保护环境和维持开放、有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方面作出努力。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通商中国总裁陈佩玲、新加坡巡回大使王景荣以及本地学者等也出席了《奠基人足迹》新书发布会。

发布会也集合了多名新中关系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包括三位新加坡前外长丹那巴南、黄根成和杨荣文;新加坡三位前驻华大使郑东发、陈燮荣和罗家良,都亲身出席,在会上难得同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