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的事业突破口

说商道事

李蕙心

hueyshin@sph.com.sg

事业旅途上有起有落,经得起风雨才能见彩虹,在事业上跨出的第一大步,往往是奠定事业方向和个人处事原则的基石。本期《说商道事》邀请五名商界人士畅谈他们事业上的首个重要突破,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吴麟书

星网电子付款公司(NETS)首席执行官,51岁

■ 1996年创办网站制作公司

■ 2000年创办AXS公司

■ 自2011年担任NETS首席执行官

胆大心细签下大客户

1996年,我与一名同事创办网站公司,当时他26岁,我28岁。我们每人注资2万元,那是我们所有的钱。

我们年轻气盛,相信互联网就是资讯科技的未来,也认为我们在之前任职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已学完可学的。可是,创业首几个月非常艰辛,因为我们太年轻,客户不信任我们,我们差点放弃。

后来,我们赢得新达会展中心的项目。

当时他们在找一家能为他们制作网站的公司,而由于新达会展中心是个大客户,因此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面对著名资讯科技公司的挑战。我们没有资历记录,因此必须以独特优势取胜。

我们在IBM有多年的经验,于是向对方强调在网络技术上的资历。虽然年轻,但我们是这方面的专家,最重要的是,许多资讯科技公司不如我们熟悉网络技术。

此外,作为一家起步公司,我们的收费更具竞争力,在运作上也更灵活。我们最终赢得该项目,而这第一个网站帮助我们争取到更多项目。

我认为,只要愿意放胆尝试,努力学习并凡事亲力亲为,你会发现能取得不小的成就。

杨建邦

GSS能源集团总裁,45岁

■ 2014年开始经营GSS能源集团

■ 率领集团发展油气业务

■ 曾在美国担任对冲基金经理

追寻祖父足迹移居东南亚

我认为,搬来东南亚是我事业上的第一个突破。12年前,我从美国搬到印度尼西亚工作,接着在新加坡住了九年。我来东南亚是为了追寻曾在这里闯荡的祖父足迹。

我这一生受西方的影响较大,因此学习不同东南亚文化和做生意之道,对我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有趣。

我从金融业起步,事业也以金融为主,但来到东南亚后,我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并建立不同的人脉。四年前,我开始经营规模不大的GSS能源,我发现,我对亲手建立一家公司并为职员的事业发展铺路,充满热忱。

这是每个经营者必须意识到的一大重任,每家公司的骨干必定是员工,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公司所有人才能一起成长并取得成功。

每个人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公司里不应该有官僚主义或阶层文化,这是我们回馈社会最简单的第一步。正如特丽莎修女所说:“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能怀着大爱做每件小事。”

我很感谢新加坡给了一个机会,让我做喜欢的事。我和妻子在这里没有亲戚,但这里的环境和体制让我放心地在此安家立业。

陈德专

BeLive合伙创办人兼总裁,33岁

■ 2015年创办直播手机应用软件
BeLive

■ 同年获得《海峡时报》Digital Life
最佳新加坡应用/游戏奖

■ 应用软件在本地有50万名用户

洞悉潜在投资者目的

创业初期,公司资金短缺,我为了支付职员薪水而耗尽自己的积蓄。

为了融资,我约了一家创投公司的高层在驳船码头会面,在向她讲解公司业务时,她时不时笑出声来,似乎觉得有趣,但又有些不屑。

她有些醉意,也不再聆听,我问她是否我阐述得不够好,她笑着说:“你我都清楚你是不可能筹到钱的,你不如尝试去讨有钱太太的欢心。”

这让我非常惊讶,我虽然感觉到对方没兴趣投资,但没想到她这么直接。

虽然有些潜在投资者曾婉拒同我会谈,但我还是积极要求会面,我认为这是创业者必须做的。我以为已能接受被人拒绝,可是公司急需集资的压力,让我开始质疑生意做得下去,也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认为自己只是个不走运的梦想者。

整整一星期,我拖着脚步去上班,因为不想同人交谈,也不查看电邮。幸好有妻子和家人的大力支持、BeLive团队的努力和导师的宝贵建议,我才振作起来。

我学会事先了解潜在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在碰壁时知难而退,再找下一个投资者。公司成功地在三轮集资活动中筹得款项,目前价值1000万美元(约1363万新元)。

王美金

Marunda Utama董事经理,55岁

■ 27岁接管公司

■ 新加坡女企业家奖

最佳闪耀之星奖得主

■ 带领公司转亏为盈

品牌不响诚意满满

我们在1990年代末参与公用事业局的项目,当局要建造新的污水处理厂和新的大型发电机,并公开招标。

公司当时在业界没有名气,我们向参与竞标的数家大型公司推销,希望对方能采用我们提供的柴油与天然气双燃料发电机。我们代理的发电机品牌在本地的名气不大,还面对其他提供类似发电机商家的竞争。

我们的发电机碳排放量在当时是最低的,我们向承包商强调这一点和其他卓越性能。承包商担心缺乏发电机技术支持,我们于是承诺会成立全天候24小时的技术支持队伍,提供咨询和维修。

我们诚意满满,最终成功说服他们。

采用我们产品的承包商得标,当时我们连一名工程师也没有,可是我们很快便把技术团队建立起来,还把他们送到国外接受培训。现在我们的技术团队多达22个人。

该发电机的保修期结束后,我们成功标到维修发电机的合同。

我认为,即使品牌的名气不大,但我们只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就会获得客户青睐。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打入市场。

林依玲

Smarter Me创办人,31岁

■ 2016创办Smarter Me

■ 曾从事投资银行业10年

■ 育有两个女儿

学会掌握用户需求

我们在2016年创办的Smarter Me网站为家长和益智课程中心牵线,但我们没有持续与客户联络,也没有尝试建立一个用户社群,以至于家长和教师联系之后便不再用我们的网站。

我们赚取的中介费太少,须要有更多客户才能赚钱。

后来,我们重新定位,转型为一所网络学校,提供编码、机械人、设计思维、理财、创业等21世纪技能课程。

网络学校吸引了很多人报名,也奠定了我们公司作为未来技能与创业教育中心的业界地位。

2017年,我们的学生不足20人,每月平均收入仅200元。转型后,我们今年有400名本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学生。

通过这件事,我学会了解用户需求和经营客户关系的重要性。以前我们无法经常接触客户,因此也无法留住他们。现在我们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方法,还利用聊天机器人,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