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展览与华语讲座:新加坡外岛的故事

新加坡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在它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岛屿。过去几百年来,这些外岛的命运就跟岛屿的数目一样,逐步演变,犹如沧海桑田。外岛数目最多时有77个,现在则剩49个。

国家文物局为配合今年新加坡文化遗产节的“重头戏”,目前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归去来兮:新加坡岛屿的故事”展览,国家文物局研究员吴庆辉,将在来临的星期五(7月18日)在国家博物馆主讲“听海的日子——新加坡外岛的故事”。

吴庆辉受访时说:“从古早时候的海上屏障和坐标,到后来的受到关注,到自治以来用途的一再改变,新加坡外岛的变迁,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发展时期。”

“门以单马锡番两山,相交若龙牙状,中有水道以间之……舶往西洋,本番置之不问。回船之际,至吉利门,舶人须驾箭棚,张布幕,利器械以防之。贼舟二三百只必然来迎,敌数日。若侥幸顺风,或不遇之。否则人为所戮,货为所有,则人死乎顷刻之间也。”

吴庆辉说,从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在他所著的《岛夷志略》对龙牙门的这段描述来看,当年的新加坡海峡是一条海盗出没的险恶水道,而南部岛屿便成了水手们的安全屏障,他们必须把握好风向才能顺利通航。此外,这些岛屿也是他们重要的海上坐标。因为不论取道马六甲海峡还是南中国海,他们的视野都只是连绵的陆地,只有来到新加坡看到那一座座的小岛后,他们才能确定已到达心目中的南洋。

早年这些南部岛屿对西方航海者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来自西方的航海者一样把南部岛屿视为明确航行位置的坐标。吴庆辉发现,一张国家文物局收藏,1799年西方人绘制的航海图,就相当准确地标出了圣约翰岛(早期称棋樟山,St John’s Island)、白礁、安乐岛等的位置。这说明当时的新加坡海峡是一条很重要的航道。

英政府开发外岛资源

南部岛屿的功用直到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政府统治新加坡后情况才有所改变,英国人逐渐对外岛的天然资源感兴趣。包括开采乌敏岛(Pulau Ubin)的花岗岩造路、盖房子,建灯塔;利用毛广岛(Pulau Bukom)的淡水资源,供应往来船只。殖民者也在外岛设立防御工事。在东北部的德光岛(Pulau Tekong)建炮台;在南部的圣淘沙(Sentosa)岛建炮台和驻扎炮兵;在布拉尼岛(Pulau Brani)设海军修船厂;在三个不同方位的小岛上设立霍士堡灯塔(Horsburgh Lighthouse)、莱佛士灯塔和苏丹浅滩灯塔(Sultan Shoal Lighthouse)。

吴庆辉说,人口增加后,外岛多了一个“隔离危险”的使命。1874年英殖民地政府把南部的圣约翰岛规划为传染病检疫站,规定凡由亚洲各地前来的“新客”,以及从麦加归来的都要到岛上接受检疫。1976年圣约翰岛规划为度假岛屿之前的十多二十年里,还一度变身为政治犯的集中营及鸦片戒毒中心。

随着政局的演变,新加坡外岛的改变继续发酵。二次大战后,不少人改变过去对政局漠不关心的态度,促使英政府不得不改变对殖民地的统治策略,在1948年3月举行新加坡有史以来第一次立法议会选举时,还把南部岛屿规划为南部选区。

展览与讲座

1)展览:归去来兮:新加坡岛屿的故事

即日起到8月10日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Stamford Gallery

入场免费

2)华语讲座:“听海的日子——新加坡外岛的故事”

7月18日(星期五),晚上7时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Gallery Theatre

报名邮址:nhb_shf@nhb.gov.sg

报名热线:90157277

入场免费

其他活动详情可上网查询:www.heritagefest.org.sg